中华五千年服饰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中华素有“衣冠古国”的美誉。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璀璨的民族文化,服饰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着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和人们的精神价值追求及思想文化底蕴。在多元化的今天,传统服饰文化的美学思想,正潜移默化影响着国人的着装心理、趣味爱好和审美风尚。继承和弘扬传统服饰文化的美学思想,对于推动咱们服饰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与融合,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国上下五千年,五千年文化,五千年传承。
衣食住行,衣着服饰,是放在首位的。也就是说,作为一个民族,传统服饰是很重要的。除了穿衣可以遮风避雨这份最初的基本意义外,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中华传统服饰也具有了更多的意义。
比如说,古人重视祭祀,祭祀时候应该穿什么衣服,戴什么冠,那都是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的。还有上朝穿什么服饰,在家里又穿什么,农民劳作时候穿什么,参加庆典活动穿什么,书生读书上学穿什么,这些都是有着非常严格的规定的,不能乱穿。
还有中华传统服饰有很多种类。就拿现在说的汉服来说,女士的,汉朝便有什么直裾,曲裾,唐朝的齐胸襦裙啊,还有宋明的褙子啊,袄裙啊什么的,这方面研究不太够,所以就粗略说说,而且每种服饰据说还有相应的头饰,发饰来配。
所以说,不要简单来看华夏服饰,那不仅仅只是穿衣服,那代表的其实是我们华夏文化,所以,传统服饰其实真的应该流传下来,我们现代人应该加以传承和保护!
汉服,真的很美
你认为什么服饰更能够代表中国的历史文化?
中国人都在谈崛起,崛起的要素是什么?这个问题不搞清楚,崛起只是虚妄的。政府也在说建立文化自信。试问,自信的依据是什么?三坟五典读通了,如果不在节假日庆典上穿着代表主体民族汉族的服装,就不会自信。人靠衣裳,马靠鞍。礼仪法服,庄重之美。屈原《九章》,祭祀之中,文化继存。现在的葬礼服饰实在太混乱不堪,这方面不如东夷特征的韩国。失礼,求诸野!现在的国人首先要赞同恢复汉服礼仪,婚庆节日穿着形成传统,中华文化才会发扬。让年轻人看看中华礼仪华章之美,教习尚武精神,才是继往开来之道!
一切皆流一切皆变体现的哲学知识
唯物辩证法认为无论是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的思维都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的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发展的实质就是事物的前进、上升,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即发展观。
哲学产生以前,旧哲学物质观的特点是什么?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贡献往往与辩证法思想相结合,做到唯物自然观和唯物历史观的结合缺陷原始性、直观性、猜测性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贡献有自然科学的支撑、理论基础,具有很强的实证性和科学性缺陷有很强的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具有历史唯心性特点:旧哲学物质观将科学的物质概念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混为一谈,经受不住自然科学进一步发展的检验。
概括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历程
儒家:创始人是孔子,其思想核心是“仁”。第二个代表人物是孟子,他将孔子的仁正式完善成了“仁政”,“仁政”是孟子的思想核心。二者的代表性文献分别是《论语》和《孟子》。孝家:其代表性文献是无名氏之《孝经》。《孝经》的中心思想是“孝政”,即“以孝治天下”。过去,理论界有人认为《孝经》是一般讲究伦理孝道的著作,不确。德家:原是西周初期的政治思想,后在西周末期至东周其内涵受到了根本性的改造。东周初期,如臧哀伯有著名的《德论》(5)可证;战国时期问世的《德道经》、《庄子》是其代表性的文献。礼家:是萌芽于西周后期并在东周中前期广为流行的一种政治思想。东周时期的一些著名政治家如管仲、子犯、曹刿、子产、晏子等都崇尚礼治,特别是子产和晏子,还分别有著名的《礼论》(6)。战国后期,以礼为思想核心的重要代表是荀子。法家:是春秋中后期出现的一种政治思想。最先萌芽于郑,创始人是邓析,第一个“铸刑书”的是子产(子产前期是礼家,后期转向了法家),继之是晋范宣子、赵鞅等的“铸刑鼎”。战国时期法家的重要代表是慎到,其代表作是《慎子》;后无名氏之《经法》亦属法家文献等。过去,理论界认为《经法》是道家著作,这是从哲学上着眼的,不确。墨家:创始人是春秋末期的墨翟,其思想核心是“义”。过去,理论界有人认为墨子的思想核心是“兼爱”,根据不充分。术家:创始人是申不害,其思想核心是术,其代表作是《申子》。过去,理论界认为申子属法家,不确。申子自己宣称其学术思想是“术”,秦汉人一直都说“申子之术”。义家:创始人是韩非。韩非的“义”与墨子的“义”区别在哪里?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墨子的“义”包含经济利益,如《墨子经上》说:“义者,利也。”韩非的“义”则完全排斥利。义家的代表作有《韩非子》、《公羊春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