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素唯物主义主要在古代,其特点是用物质的具体形态取代物质,具有直观性;机械唯物主义主要在近代,把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中的物质概念混同于哲学上的物质概念,形而上学,缺乏辩证法思想。题目中这句话好象是笛卡尔说的,笛卡尔是近代哲学家。这句话把人的意识产生等同于肝脏分泌胆汁这个机械的过程,把人看成一个机器,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朴素唯物主义就可能会说思想是一个具体的物体形态。也就是说他们之间,一个有产生过程(机械…),一个没有(朴素…)。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区别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是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这就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但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陷入历史唯心主义的范畴。辩证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古代朴素辩证自然观
其朴素性表现为:
(1)直观性。比如,泰勒斯“水是万物之本”就非常直观。希腊人深知海之宽广。相比之下陆地是渺小的,而且地下还有水,天上更有水,植物和动物都离不开水,更重要的是水的形态变化多端(固、液、气)。再通过类推,所有的万物都可以复归于水(液体),都由水(液体)而生。
(2)猜测性。比如,赫拉克利特的“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表达了对万物都处于生灭变化之中的猜测。
(3)神秘性。比如,毕达哥拉斯的“万物皆数”,以抽象的、非实体的数量关系作为具体万物的本原。
(4)思辩性。比如,巴门尼德“变化只是假相,不变才是本真”的“存在”说(存在就是变中之不变)。为了证明这一点,他的弟子芝诺(Zenon,前490一前436)针对赫拉克利特“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的命题,提出了“飞矢不动”、“阿基里斯追不上龟”等著名悖论。其思辩技巧的高超令人赞不绝口。
(5)整体性。比如,亚里士多德集上述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四大流派之大成,提出了著名的“四因说”,认为本体有四个方面:“质料”(对应于“水”等基质)、“动力”(对应于“火”等变化)、“形式”(对应于“数”等比例关系)、“目的”(对应于变中之不变的存在),模糊地表达了应从“元素”、“相互作用”、“结构”、“功能”四个方面去把握整体的“系统思想”。这一点得到了系统论创始人贝塔朗菲的肯定。当然这种原始的“系统思想”在当时除了对生命科学中若干问题的认识有所帮助之外,总的来说并不能推进科学向深处发展。因此,这个“最高峰”逐渐也就成了一种束缚,特别是被神学化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