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本质上是统一的,是一脉相承的,两者的区别在于出发点不同。
道家思想,就是告诉你站在山顶上如何去看风景;儒家思想,就是告诉你如何爬上山顶去看风景。
老子研究的是,万物靠自然,生,死之道。无生有,有化无之道。做不到没大要,地球迎日照,照样转。太阳月亮也不敢休息,照常工作发光。四季风雪雷电雨水照样运作。
孔子研究的是人伦之道必然性。做不到乱可预料。编辑成文教肓识字双收获。以防为主,又是法治的理论的根据。老有所养的依据,帝王治国平天下所用之学。
什么是哲学?为什么说所有科学最终归根于哲学?
哲学是人生理论,也是世界观的理论。科学受人支配和研究发展,它的理论取决于哲学思想的指导,科学只是哲学中的一点,一面。人的世界观思想包涵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生科学,因此所有科学都归根于哲学。
情人眼里出西施,这是每一个恋爱过的人都有过的感受。为什么呢?难道人类的认识不是理性和现实的吗?
这是因为,人的认识是有局限性的,其并不是绝对客观的反映,而仅只是人与外在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
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我们看到或感受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这就是为什么,有人会一见如故,但事后又往往因为一些琐碎的小事,而分道扬镳的原因。
科学也是这样,面对纷杂的世界,需要我们将各种不同的事物划分为认识的对象与认识的背景。所有的理论都是理想的,而实验则是现实的,两者总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比如,物体的自由落体,其具体的下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并非只有引力。然而,如果我们不能忽略那些次要因素的话,就永远也得不出万有引力定律与公式了。
只有有所放弃,才能有所获得。人类的认识也不例外。这在心理学上就是认识的格式塔,人类的认识就是在格式塔的不断变换过程中来逐步实现的。因此,选择何种格式塔,以哪种角度来观察和解释世界,这些都属于哲学的范畴。
由于自然界的不连续性,存在着质的变化,靠总结经验的归纳法受到了质变的限制。一旦我们人类的认识,超出了质变的范围,由经验总结出来的规律就会失效。
所以,人类认识的有效方法是演绎法,而不是归纳法。后者只是为前者收集和整理资料,为前者的发展奠定基础。
所谓演绎法,就是从全局出发,提出公理和假设,即构建关于外在客观世界的同构系统,以此来解释和说明各种不同的现象与实验。
因此,人类的认识,首先需要一个认识的逻辑基础与平台。然后,再进行逻辑的推理与演绎,即将得出的规律应用于外在客观世界的方方面面。
所以,虽然人类的认识是逻辑的,然而人类认识的逻辑基础的提出,却又是非逻辑的,其并不是从各种现象中归纳出来的。于是,如何提出假说和公理,就属于哲学的问题。不同的人,不同文化背景的科学家,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类,他们对于外在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不一样的。
此外,由于人类认识的局限性,越是具体的认识,越需要经验的归纳,越趋于技术的问题;反之,越是抽象的认识,就越要求借助于理论的假设,就越属于哲学的观念。而科学是介于上述两者之间的认识,是归纳与演绎的综合。这也是为什么,科学的起始是技术,而科学的终极则是哲学的原因。
因此,凡是涉及终极问题的认识,都属于哲学的范畴,都只能综合各种现象与实验,给出最可几的解决方案。哲学就像拼七巧板那样,要尽可能地符合各方面的要求。
比如,我们的宇宙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因而,其必定是由不可再分的最小粒子构成的,其在解体之前是与世隔绝的。因此,粒子无限分割的问题,宇宙之外的问题,宇宙诞生之前的事情,凡此种种都属于哲学的探讨,而非科学的研究,它们是缺乏实验的基础。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科学是对现实世界的认识,而哲学则是对超现实的自然界做出的揣测与猜想。前者需要后者提供认识的平台与出发点,而后者则需要借助于前者来实现不断地更新与发展。
上述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只有科学与哲学的良性互动,才能够实现我们人类认识的健康发展。哲学和科学,对于我们人类的认识来说,是缺一不可的。
总之,哲学是认识的角度和认识的格式塔;哲学为科学的建立提供了认识的平台,为科学的发展做出了综合性的判断与猜想。
所以,哲学不仅是科学的基础,而且其还是科学发展的先锋。哲学永远引领着科学,从而使我们人类的认识,能够获得不断地发展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