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我是以史为鉴。
关于这个题目,以史为鉴首先说一点:
三十六计只是中国古代兵书中的一种,而且是属于没有明确作者、没有明确时代的著作。虽然背水一战没有被列入“三十六计”之中,但并不是说背水一战不重要,而是背水一战中运用到了多个“三十六计”中的计策,无法用一计来形容这一战的惊心动魄罢了。
下面听以史为鉴详细介绍一下
一、三十六计来源《三十六计》虽然现在名气极大,其实这本所谓的兵书只不过是明清时期的有心人,通过总结、寻找历朝历代各种记载和战例,最终按照民间非常流行的数字取名编撰成《三十六计》。
现代许多书中故意把《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排列到一起,让人误以为三十六计是孙子兵法的一部分,这其实是大谬。
中国历史上的兵书其实很多,比如先秦时代就有据说是姜子牙所著的《六韬》,司马穰苴的《司马法》、孙武的《孙子兵法》、孙膑的《孙膑兵法》、尉缭的《尉缭子》……这些著名的兵法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赫赫威名。
到了秦汉之后,韩信据说也留下了《韩信三篇》,曹操、诸葛亮也写过兵法,唐代李靖的《卫国公兵法》、明代戚继光的《纪效新书》……都是中国当时最有名的军事家、战略家所著作。
但是不同于上述著作,《三十六计》此书到底是谁在何时编撰,这个已经不可靠了。大概率是没有经历战争的文人根据历史战例汇集而成。
二、三十六计都是哪些三十六计?《三十六计》共分为六个部分: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
每个部分共有六计,从第一计瞒天过海开始,到三十六计走为上结束加起来共计三十六计。
前三个部分是我强敌弱时候采用的计策;后三个部分是我弱敌强时候采取的计策;这六个部分,三十六计分别是:
第一套:胜战计
第一计瞒天过海第二计围魏救赵第三计借刀杀人第四计以逸待劳第五计趁火打劫第六计声东击西
第二套敌战计
第七计无中生有第八计暗渡陈仓第九计隔岸观火第十计笑里藏刀第十一计李代桃僵第十二计顺手牵羊
第三套攻战计
第十三计打草惊蛇第十四计借尸还魂第十五计调虎离山第十六计欲擒故纵第十七计抛砖引玉第十八计擒贼擒王
第四套混战计
第十九计釜底抽薪第二十计混水摸鱼第二十一计金蝉脱壳第二十二计关门捉贼第二十三计远交近攻第二十四计假途伐虢
第五套并战计
第二十五计偷梁换柱第二十六计指桑骂槐第二十七计假痴不颠第二十八计上屋抽梯第二十九计树上开花第三十计反客为主
第六套败战计
第三十一计美人计第三十二计空城计第三十三计反间计第三十四计苦肉计第三十五计连环计第三十六计走为上
三、背水一战中的谋略虽然说“背水一战”在三十六计中没有单独列出来,但是背水一战战例中,运用了三十六计中的多个计策,并不是简单的一计,而是多种谋略的体现。
比如《三十六计》中的第四计的以逸待劳,第六计声东击西,第十六计欲擒故纵,第二十八计上屋抽梯等等都在背水一战中有所体现。
1、韩信帅军背水陈列,误导赵国人认为韩信不懂兵法,犯了轻敌的错误;
2、韩信瞒天过海,派遣小分队声东击西,专门等待韩信主力和赵国主力倾巢而出大战的时候,悄悄攻占赵军空营。
3、韩信欲擒故纵,在和赵军大战的时候,故意佯装败退,丢下大量旗帜、辎重,让赵军认为汉军不堪一击,然后倾巢而出。
4、韩信佯装败退的时候,背水陈列的军队正是以逸待劳,而且置之死地而后生,士气高涨。赵军虽然占据优势,但是无法彻底击败汉军。
5、等到赵军无法击败汉军,想回营修整再战的时候,却发现自家大本营已经插满汉军旗帜,于是军心大乱,在韩信的主动出击之下大军崩溃。这又是上屋抽梯之计的典型做法,让对方没有退路,置于死地。
所以说虽然“背水一战”貌似很简单,不过就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罢了。
但是实际上韩信在战前派遣间谍侦查对方决策,提前准备夺取大营的小分队;战争前期故意战败,抛弃辎重,而后又背水一战,以逸待劳,让赵军优势兵力疲于奔命而不得胜;战争后期乘着对方以为大营已失,军心崩溃,乘机两面夹击击破赵国……
可以说这一战完美体现了韩信用兵入神的战术技巧,并不是区区一计可以形容的。
以史为鉴评曰:中国历史上经典战例虽然层出不穷,三十六计虽然很经典,但这些并不能完全概括所有军事战争中面临的不同局面。
每一次战争战役都会有其特殊的情况。虽然历代先贤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但要是我们以为有了这么多的兵法谋略就能万无一失的话,这岂不是又犯了纸上谈兵的错误?
这也是《孙子兵法》开篇就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的根本原因。
我是以史为鉴,每天都有有趣的历史故事,欢迎关注。
背水一战,与项羽的破釜沉舟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是韩信的背水一战背后有刘邦、萧何和张良,项羽破釜沉舟只有几万战士和自己,论难度项羽破釜沉舟更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