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薪尝胆出自苏轼《拟孙权答曹操书》。“越王勾践返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这里仅有“尝胆”,没有提到“卧薪”,这是苏轼发挥想象,戏说孙权“卧薪尝胆”而创作出来的成语。
卧薪尝胆典故的主要人物
这是春秋末期吴越之间的故事,吴王夫差率人攻越,战胜后,却未斩草除根,以至留下了隐患,越王勾践为示不忘国耻,以国君之尊隆,卧而薪草,并悬以苦胆,时尝之,在这样的决心下,听言纳谏,任用闲才,以大夫文仲和范蠡为臂膀,先用美人西施以耗其国,再间其君臣如伍子胥者,最后以“三千越甲”吞灭吴国,而勾践也成为了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主要人物:吴王夫差,越王勾践。望采纳。
卧薪尝胆是谁的典故
说起成语卧薪尝胆,总会想起越王勾践,因为这是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了。吴国,位于太湖平原的东侧;越国,则据有钱塘江以南的绍兴-宁波平原,属于一衣带水的近邻。吴、越之间的第一次联系,就是以一次争端开始的。《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载,吴王阖闾以“越不从伐楚,南伐越”,吴国打赢了这次位于“里”(浙江嘉兴)的战役。没多久,越王勾践又和吴国在里打了一仗,《左传》还是记录为“吴伐越”。此战中,阖闾被越人砍中脚趾,伤重死了。之后,吴王夫差为父报仇,将勾践围困于绍兴会稽山上,勾践不得不向吴王夫差屈辱求和。《国语?越语》记载,勾践派越国大夫文种去游说夫差,假如真的要和越国,越国“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可能两败俱伤;假如解围,越国也能提供“带甲万人事君也”,供吴国驱策。夫差最终接受了后者。自此,越国臣属于吴,受到吴国的控制,越王勾践还到吴国服了三年的劳役,每天如奴隶般生活。吴、越停战之后,勾践开始了“十年生聚”,为了提醒自己要复国和在吴国为奴隶时受的苦,他就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最终吴国被勾践所灭,吴王羞愧自杀。这就是成语卧薪尝胆的典故。不过,“卧薪”和“尝胆”组成成语,还要到宋朝时期。苏轼在《拟孙权答曹操书》中第一次使用:“仆受遣以来;卧薪尝胆;悼日月之逾迈而叹功名之不立。”于是,后世很多学者对这个成语表示质疑。我们知道,如今想要了解吴越两国的历史,首推《左传》和《国语》,因为这两本书成书时代较早而史实比较可信的,当然还有太史公的《史记》。不过,《左传》和《国语》都没记载有越王勾践曾经卧薪尝胆,而《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只记载了越王勾践曾经“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意思就是把胆放在座前坐的时候能看到胆尝的东西也是胆。可见勾践“尝胆”应该是真的,只是没有“卧薪”。至南宋时,吕祖谦在《左氏传说》里提及:吴王夫差“坐薪尝胆”。明朝张溥在《春秋列国论》里也提及:“夫差即位,卧薪尝胆。”或许“卧薪”原来指的是吴王夫差,只是后来被人移植到越王勾践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