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温州都出了哪些名人?

温州都出了哪些名人?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2339 更新时间:2024/1/18 18:33:33

温州是浙江的地级市,也是最早改革开放的城市之一。今天介绍几位浙江温州籍的解放军高级将领,他们是:

△潘瑞吉: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渠口乡泰石村人,解放军中将军衔。1945年10月生,1963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南昌陆军学院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陆军第12集团军政治委员,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沈阳军区政治部主任。2002年7月晋升为中将军衔。

△朱清益,浙江永嘉桥下镇朱山村人,空军中将军衔。1948年12月生,历任总参谋部陆军航空兵部政委、总参谋部政治部主任、兰州军区党委常委、副司令员兼军区空军党委副书记、司令员。2007年7月晋升为空军中将军衔。

△刘际潘,温州苍南县龙港镇刘店人,海军少将军衔。1936年1月生,1956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部队。历任海军舟山基地副司令员,海军上海基地副司令员、司令员、东海舰队副司令员职务。1988年8月被中央军委授予海军少将军衔。

△温新超,浙江苍南县渔寮乡流源村人,海军少将军衔。1955年4月出生,1970年12月入伍。曾任海军东海舰队政治部副主任、海军舟山基地政委。2007年7月晋升海军少将。

△朱力平,温州文成人,武警少将警衔。历任浙江省消防总队副总队长、总队长、江苏省公安消防总队总队长,公安部消防局总工程师、公安部消防局副局长。2006年8月晋升少将警衔。

当然介绍的不全,欢迎大家补充。

历史名人:王十朋、张璁、叶适、刘基、项乔。近代:孙诒让、夏鼐、苏步青、郑振铎、叶永烈、南怀谨、谷超豪、等等!供参考!

历史上的温州有哪些名流千古的文臣武将?

浙江温州是我国东南沿海的重要城市,被列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尽管许多人说到它时第一印象会是某家著名的皮革厂,但毫无疑问,温州拥有着优秀的历史文化、丰富的历史古迹,以及许许多多的著名历史人物。那么,温州有多少历史名人呢?

说到温州的历史名人,笔者相信名头最大的便是被民间传颂为“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明朝开国元勋刘基,作为谋士,他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吾之子房也”,作为文人,他和宋濂、高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此外,他还通晓兵法、天文等知识,更是被后世神化说,他有预言的本领。

元末至大四年(1311),刘基出生于处州青田县南田乡,也就是今天的浙江温州市文成县一带。他从小聪慧过人,不但“一目七行”,还能够过目不忘,二十三岁便考中进士,不过后来因官场黑暗而多次辞官。至正二十年(1360),朱元璋将他请到应天,刘基在其帐下很快就展现出了自己的过人才智,并接连帮助朱元璋消灭主要对手张士诚、陈友谅。

明朝建立后,刘基受封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不久,因为朝中许多大臣嫉妒而诋毁刘基,他便索性辞官归隐,回到了故乡,尽管此后朱元璋亲自下诏要刘基进京受赏,但他都没有接受。洪武八年(1375),刘基感染风寒,不久病逝,享年六十五岁,明武宗时,朝廷追封刘基为太师,赐谥号“文成”。

除了刘基,温州还有因为名作“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被选入中学课本而知名的南宋诗人赵师秀。乾道六年(1170),赵师秀出生于永嘉,就是今天位于温州辖下的永嘉县一带,他出身不凡,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八世孙,因文采斐然而位列“永嘉四灵”之一,被时人誉为“鬼才”。

著名英国学者李约瑟对中国的科技发展史很有研究,他在自己所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对明代的中国发明家赵士桢给予了高度评价。嘉靖三十二年(1553),赵士桢出生于温州乐清。他本是太学生,因为书法出众而知名,后来,万历皇帝见到他的字,很是欣赏,便召他入宫做了鸿胪寺主簿。

所谓鸿胪寺,就是一个主管祭祀和外交等礼仪事务的机关,其职能中有着管理“外吏朝觐,诸蕃入贡”一项,赵士桢进入鸿胪寺后,得以和外国的使臣、商人进行深入交流。也是从这时,他对研发和制造火器产生了兴趣,于是他醉心于此,自主研发了“迅雷铳”等武器,还写下《神器谱》等武器图谱。

除了他们,温州历史上还出现过南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的状元,力主抗金又政绩斐然的南宋政治家王十朋、宋末爱国诗人,被乾隆夸赞为“风高千古”的林景熙、著有名著《岭外代答》的南宋地理学家周去非等名人。

王十朋,

字龟龄,号梅溪。生于温州乐清四都左原梅溪村。南宋著名政治家、诗人,爱国名臣。

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他以“揽权”中兴为对,被宋高宗亲擢为进士第一(状元)。官秘书郎。曾数次建议整顿朝政,起用抗金将领。孝宗立,累官侍御史,力陈抗金恢复之计。历知饶、夔、湖、泉诸州,救灾除弊,有治绩,时人绘像而祠之。

叶适

2,叶适,字正则,号水心居士,温州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思想家、文学家、政论家。生于瑞安,后居于永嘉水心村,世称水心先生。

淳熙五年(1178年),叶适中榜眼。历仕孝宗、光宗、宁宗三朝,历官平江府观察推官、太学博士、尚书左选郎、国子司业、知泉州、兵部侍郎等职,曾参与策划“绍熙内禅”

3、刘基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处州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温州市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

刘基佐朱元璋平天下,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遇急难,勇气奋发,计划立定,人莫能测。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4、张璁

张璁,字秉用,号罗峰,浙江温州府永嘉(今温州市龙湾区)三都人,明朝嘉靖年间重臣,“大礼议”事件中重要人物。后因避讳,由世宗钦赐名孚敬,字茂恭。官至内阁首辅。世称“张阁老”,因在位期间清廉奉公,又被赐称为“太师”。

卒谥文忠。著有《礼记章句》、《大礼要略》、《罗山奏疏》、《罗山文集》、《正先师孔子祀典集议》、《金辨疑》、《杜律训解》、《敕谕录》、《谕对录》、《钦明大狱录》、《霏雪编》、《嘉靖温州府志》等。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成语“背水一战”说的是哪位西汉杰出军事家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

    韩信攻打赵国的时候在井陉背水一战,也称井陉之战,主帅陈余迂腐而又傲慢,并拒绝采纳谋士李左车正确的作战方案,结果赵军全部就歼,陈余被杀,赵王歇和李左车束手就擒。欢迎关注,每天更新一些有趣的历史。《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说,汉将韩信率军攻赵,穿出井陉口,命将士背靠大河摆开阵势,与敌人交战。韩信以前临大敌,后

  • 如何评价刘伯温?他到底是不是温州人?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谢谢头条家的史先生的邀请!@头条家的史先生按照《明史》记载,刘伯温是青田人。刘基,字伯温,青田人。今天的青田县位于浙江省东南部属浙江丽水,这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国土面积2800平方公里,人口35万。2017年,青田县GDP为222.9亿元,上年增长7.2%,是丽水市最强县。(丽水地图,青田县在最东边)

  • 犹太人和温州人做生意谁更胜一筹?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如果说犹太人与温州人做生意谁更胜一筹。我认为,这是个东西方文化较量的问题。犹太人是指整个犹太民族,而温州人只是华夏民族的一部分。根本不是较量的范畴,也不成比例。犹太人原地处欧洲中东部,长期被其他民族裹挟,历史上长期没有固定场所。因此造就犹太人以打工、做手工、做生意为主的生活方式,练就了一种讨价还价的

  • 温州有哪些历史名人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林景熙高明郭沔周去非周达观徐照〔字灵晖〕徐玑〔字灵渊〕赵师秀〔字灵秀〕翁卷〔字灵舒〕玄觉王十朋叶适王振鹏谢庭循任道逊赵士桢刘基张璁黄公望陈傅良近现代:孙诒让夏承焘苏步青杨忠道夏鼐南怀瑾郑振铎林斤澜叶永烈曾联松项乔王季思戴家祥姜立夫洪氏闾张肇骞张淑仪潘怀素方介堪郑曼青赵超构叶芳高铭暄陈光中戴金星施立明

  • 描述温州历史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温州,文化灿烂的东瓯名镇,公元前192年是东瓯王驺摇的都地。公元323年建郡,为永嘉郡,传说建郡城时有白鹿衔花绕城一周,故名鹿城。公元675年始称温州。历史上以手工业发达著称,是青瓷发源地之一,造纸、造船、丝绸、绣品、漆器、鞋革等在我国历史上均有一定地位。南宋时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有“一片繁荣海上头

  • “四面楚歌”有着怎样的历史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常言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项羽尽管被围垓下,但仍有8000楚兵保护项王,他在山沟里扎下20里连营,粮草还殷实,刘邦一时间还奈何不了他。张良出场了,这个鬼点子满身的哥们,向刘邦分析道:“楚兵跟随项羽征战多年,离乡日久。现在他们身陷重围,容易思念亲人,被困深山,已是走投无路。如能勾起他们的思乡之情,

  • 四面楚歌的故事500字左右!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公元前202年,韩信布置十面埋伏,把项羽围困在垓下(今安徽灵壁县东南,垓音gāi)。项羽的人马少,粮食也快完了。他想带领一支人马冲杀出去。但是汉军和诸侯的人马把楚军包围得重重叠叠。项羽打退一批,又来一批;杀出一层,还有一层;这儿还没杀出去,那儿的汉兵又围了上来。项羽没法突围,只好仍回到垓下大营,吩咐

  • 凿壁偷光的少年, 长大后怎样了?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匡衡是我们打小就非常熟悉的历史人物,他曾以凿壁偷光的苦读事迹名传千古,下面掌心就简述其一生。儒学大家,经学泰斗西汉匡衡“凿壁借光”的故事可谓妇孺皆知。匡衡小时家境不好,上不起学,但他特别喜欢读书,因为白天要帮助父母干农活,只有晚上能读书。由于家里点不起灯,他于是在墙上凿了个小孔,把邻居家的烛光引过来

  • 凿壁借光的匡衡后来怎样了?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凿壁借光的故事大家都不陌生,故事的主角匡衡简直是励志的代表,那么他后来怎么样了呢?刻苦学习的匡衡在学术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尤其擅长解读《诗经》,当时的人曾经说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这里的匡鼎指的就是匡衡,意思就是说匡衡解说的《诗经》能使人眉头舒展,心情舒畅,匡衡对《诗经》的了解程度

  • 凿壁偷光的主人公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凿壁偷光的主人公是匡衡。凿壁偷光的意思是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西京杂记》卷二记载“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扩展知识:凿壁偷光的故事: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匡衡就把墙壁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