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赌命”的背水一战,韩信赢了,后人为何却不敢模仿?

“赌命”的背水一战,韩信赢了,后人为何却不敢模仿?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3181 更新时间:2024/1/16 5:16:05

背水之战:

第一原则是知己知彼。

第二原则是置之死地。

第三原则是夺敌战心。

后人不是没有效仿,而是要么效仿不成功、要么是被人逼成背水,所以背水之战也就韩信打得最漂亮。

首先是知己知彼,才敢背水一战。平魏之后,韩信向刘邦请兵,以实现开辟北方战场的计划。

刘邦同意,于是韩信与张耳率三万精兵直下代国。

此战甚是顺利,不仅擒杀代相夏说而且略地代国。

但此时,荥阳战线吃紧,于是刘邦把刚给韩信的三万精兵又要了回去,去支援荥阳战线。

所以,韩信手中之兵,已经不是久经战阵的老兵老卒,而是新募招降之兵。用这样的兵去打仗,不要说进攻,就是对阵、防守都成问题。所以,必须得解决怎么让士兵舍生死战的问题。

韩信方面日子不好过,陈余方面也是头疼。

因为韩信平魏破代,已成破竹之势,甚至代王陈余的老家代国已经被韩信给端了,所以赵军士气不高,甚至听到韩信大名都已然战栗。

两军相逢勇者胜,所以此时就要比战心、比意志了。

其次置之死地,才能诱敌来战。于是韩信采取背水列阵,把自己大军的后路堵死,打胜了才有出路;打败了谁也别想跑,咱们就赌命一战了。

背水一战的另外一个用意,就是暴露己方弱势,诱敌来攻。陈余方面占着地理优势,占着本土作战的优势,所以他可以跟韩信熬,还可以等韩信攻。这两种形势都不是韩信想要的。所以,只能摆一盘险棋,让陈余方面放弃地理优势、放弃本土优势,主动进攻、阵战对决。

赵军士气不高、主将书生意气,所以战事有利,赵军则蜂拥而上;而战事不利,赵军则会一触即溃。

第三遍插旌旗、才能夺敌战心。背水一战不是破釜沉舟。

破釜沉舟那真得是以战力、以气势、以决心取胜。

背水一战的核心关键是心理战,具体就是怎么制造有力形势,瓦解敌人的战心斗志。

见韩信背水陈兵,陈余大军虽然讥笑韩信不懂兵法,但即便如此,颓废的赵军也不敢出寨阵战,仍是躲在营寨中看热闹。

见背水陈兵还是不行,韩信便只身犯险,亲率中军旗帐亲赴汉军的营前战阵。

陈余看到汉军主帅韩信到了阵中,于是马上率轻骑突击,试图擒拿韩信、一举破敌。

韩信佯装战败,所以且战且走,直至背水阵地。

而赵军见汉军败局已定,所以当真是见利便疯狂,于是倾巢而出。

从营前战阵打到背水战阵,汉军已经无路可退,只能拼死一战,于是战心战力也就飙涨了。

双方胶着之时,韩信的2000骑兵迅速迂回杀入赵军营寨遍插汉军旌旗。

这就是心理战。

本土作战是持久战的优势,但却是大军阵战的劣势。

因为一旦战事不利,本土作战的赵兵可以跑啊,因为他们的家就在赵地,跑到哪都能活,使劲跑还能跑回家。所以,赵军立溃,也就不顾命地使劲跑了。

而韩信之军则是背井离乡之兵,他们不能跑,因为跑到哪都在人家地盘上;加之背水死地,也没地方跑,只能打;而且现在战事有利,自是人人争功,所以只能越战越勇。

所以,背水之战,兵非简单的置之死地而后生,它还有很多重要的主客观条件。这些条件不具备,背水死地就会成为兵家死地。

主将方面:韩信诡谲而陈余书生。这一点很重要,得需要敌人很蠢笨,碰上一个不那么书生的,韩信的诡谲也是无的放矢。碰上李左车那样的,韩信估计都不敢过来打。

形势方面:汉军破代所以掌握了战场主动,赵军应敌仅是被动防守。

士兵方面:可以说汉赵双方都不成,韩信之兵如果是精兵老卒,他可能也就稳妥一点儿;而赵军方面更不成,见利就疯、见败就溃。

算计方面:背水一战不是破釜沉舟,所以必须得有奇兵诡计。背水谁都能玩,但奇兵诡计、瓦解敌志,可不是谁都能玩的。

司马迁能吹呀,刘邦带着汉军北渡黄河横扫赵国攻占赵国都城邯郸,开始进攻襄国,赵国覆灭在即。陈余狗急跳墙反咬韩信,但赵军的士气能承担战斗任务?对面主将张耳又是赵国名士,,陈余的手下早就暗中降表都准备好了,就差纳个投名状了。打仗当然是出工不出力,一看到汉军骑兵那是纳头就拜。司马迁妙笔生花,把别人的战功统统埋没。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小木匠陆中明跟劳荣枝案有什么关系?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

    小木匠陆中明为了揽活而死于非命。那他和劳荣枝有什么关系呢?先看看小木匠是怎么来到出租房的?劳荣枝色诱有钱人殷某到了出租房。殷某死活不相信法子英会杀人,为了证实自己敢杀人。于是法子英以做木工为由,找到了小木匠陆中明,小木匠到出租屋,见笼里关了人,感觉不妙,想退出,被法子英追赶杀害!殷某见到恶魔法子英当

  • 韩信背水一战,为什么能以少胜多?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韩信的背水一战是非常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背水一战的背景:汉三年(公元前204年),项羽和刘邦之间的楚汉争霸正进行得如火如荼。韩信奉命开辟北方战场,他在顺利灭了代国后,带领三万军队进攻赵国,赵军主帅是陈余,他率赵国二十万大军在地势险要的井陉口阻击韩信。陈余的谋士李左车是赵国名将李牧的孙子,很

  • 完璧归赵的故事简介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

    战国的时候,赵惠文王得到了楚和氏璧的宝玉,这件事被秦昭襄王知道了,就派使者到赵国去对赵王戏言愿以十五个城池换。蔺相如到了秦国以后,见到了秦昭王,便把璧玉奉上,秦昭王只欣赏,却都不提起十五个城池交换的事,蔺相如一看情形不对,就骗秦王要回了和氏璧,叫人将那块璧玉连夜从小路送回赵国。完璧归赵楚国有一件叫做

  • 如何写个人传记?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不不知道是否合你的意思:写传记,是写历史,是写传主一生的历史,写历史中的传主的一生,写传主在历史中的作用和影响。如实地写作者对传主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所写、所说、所作、所为,并把这些摆到他所处的历史环境及变化中。就是说,需要跟随传主的步履,不虚构,不夸张,不回避,不掩饰。实事求是,写传记的科学

  • 为何韩信经典的“背水一战”不能被列入三十六计?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谢邀,我是以史为鉴。关于这个题目,以史为鉴首先说一点:三十六计只是中国古代兵书中的一种,而且是属于没有明确作者、没有明确时代的著作。虽然背水一战没有被列入“三十六计”之中,但并不是说背水一战不重要,而是背水一战中运用到了多个“三十六计”中的计策,无法用一计来形容这一战的惊心动魄罢了。下面听以史为鉴详

  • 温州商界有哪八大王?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

    历史中的人物,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大人物,一类是小人物,大人物决定了历史的走向,小人物体现了历史的真实。温州“八大王”当然该归入小人物,他们被举国通缉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资产超过50万元,在事件之后,他们也大多平凡无奇,重回芸芸众生。原本以为要被杀头的胡金林,心惊胆战地进牢又懵懵懂懂地被放了出来

  • 怎么查京东历史记录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查看京东自己购买的历史记录步骤如下:1.点开京东网,先登录自己的账号,登录好之后首页就是如下图:2.然后点击自己的账号,进入个人中心,看右边的”我的订单“3.这样,就可以查到之前的购买订单了。1.刘邦(高祖本纪)2.韩信(淮阴侯列传)3.樊哙(樊郦滕灌列传)4.张良5.萧何(萧相国世家)6.项羽(项

  • 为什么项羽当年可以破釜沉舟背水一战,而多年后却杀出重围自刎乌江?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项羽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却不是杰出的政治家。为人自大又残暴,又不懂笼络天下百姓。当年破釜沉舟,是因为天下苦秦久已,得到百姓拥护和各路诸侯的拥戴,因而得以做强做大。后来斩秦婴,焚咸阳失了民心。自己称西楚霸王时又分封几十个王,大家都是王,起码感觉大家地位平等,可见其建立的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倒像是联盟,

  • 历史上卧薪尝胆的人物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卧薪尝胆出自苏轼《拟孙权答曹操书》。“越王勾践返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这里仅有“尝胆”,没有提到“卧薪”,这是苏轼发挥想象,戏说孙权“卧薪尝胆”而创作出来的成语。这是春秋末期吴越之间的故事,吴王夫差率人攻越,战胜后,却未斩草除根,以至留下了隐患,越王勾践为示不忘国耻,

  • 温州都出了哪些名人?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温州是浙江的地级市,也是最早改革开放的城市之一。今天介绍几位浙江温州籍的解放军高级将领,他们是:△潘瑞吉: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渠口乡泰石村人,解放军中将军衔。1945年10月生,1963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南昌陆军学院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陆军第12集团军政治委员,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