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的背水一战是非常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
背水一战的背景:汉三年(公元前204年),项羽和刘邦之间的楚汉争霸正进行得如火如荼。韩信奉命开辟北方战场,他在顺利灭了代国后,带领三万军队进攻赵国,赵军主帅是陈余,他率赵国二十万大军在地势险要的井陉口阻击韩信。
陈余的谋士李左车是赵国名将李牧的孙子,很有谋略。他认为汉军远道而来,军中必定缺粮。于是李左车向陈余献计:由李左车带领三万人马从后面断绝汉军的粮道,陈余在井陉口坚守不战,不久韩信必败。但是主帅陈余自恃兵多地险,拒绝了李左车的建议。
背水一战的过程:韩信到达井陉口后,先挑选了二千名骑兵埋伏到赵军营地的侧翼。再命令一万多名士兵背靠大河,摆出决战的阵势,最后自己率领剩下的士兵主动向赵军发起进攻。
一接触赵军,韩信马上命令军队后撤,同守在河边的军队会合在一起,赵军凭借人多势众,向汉军发动了猛烈的进攻,汉军退无可退,不得不以命相搏。
战斗进行得十分激烈,赵军见一时难以取胜,就准备先撤回营寨,回头一看,顿时傻眼了,原来埋伏在赵军侧翼的二千汉军骑兵,趁赵军全军出击后方空虚之际,把赵军的旗帜全部换成了汉军的旗帜,所以赵军的士兵以为营寨被劫了,纷纷乱作一团,四散逃命。
背水一战的结局:汉军乘胜追击,杀死了赵军主帅陈余和赵王,一举歼灭了赵国。
背水一战的启示:由于韩信背水一战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所以后人也纷纷仿效,但是大多以失败告终。为什么呢,因为韩信的背水一战没有看上去这么简单,它只是韩信整个战略中的重要一环:
第一环:命令士兵主动进攻后马上后退,途中故意丢弃战鼓战旗,让赵军士兵去争抢。这样做的目的是麻痹敌人,打乱敌人的进攻队形。
第二环:进攻的部队退到河边,合兵一处,变攻为守,占据主动。置之死地而后生。
第三环:让骑兵趁虚调换敌营的旗帜,涣散敌军的战斗意志,最终击破敌军的心理防线。
每一场战争其实都是人性的战斗,只有洞察人性才能利用人性。背水一战就是激发了自己军队人性的最大潜能,而利用了敌人人性的弱点取得的胜利。
背水一战,是历史发展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
韩信是著名的军事家,有军事天才。一提到韩信大家都一下会想到,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这句话。是的,一位有军事天才的军事家,作战方案是非常周密的制定的。同时,还要根据天时地利人和等方面,让可以利用的力量发挥到极至!每一个人的潜能完全挖掘出来,占距有利地形,出奇兵才能取利!
因此,军事天才韩信,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置之死地而后生,出其不意,战无不胜,创造了背水一战,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也是韩信军事天才智慧的结晶!
历史上韩信怎么打胜仗的?记载计策没一个在后世行的通的?
现在看来韩信好像不那么厉害了,真把现代人放到韩信的位置上,以我们的智商和手段,10条命都不够死的。
韩信的厉害之处就在于,有些东西能且只有他能玩的转,换个人去学他,基本是死路一条。
《史记》,背水一战节选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令其裨将传,曰:“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谓军吏曰:“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行,恐吾至阻险而还。”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没水上,禽赵王歇。
井陉口之战的对决当时韩信打井陉口之战,主要是为了东破赵国,解除后方的军事威胁,然后南下和刘邦会师,共同打项羽。
井陉口在太行山东侧,现在的河北省,出来太行山就是绵蔓水。
在这种地势狭窄、背山面水的地方,敌军用十倍的兵力在这里以逸待劳截击韩信,换谁去都是九死一生的局。
韩信通过一连串天衣无缝的微操作,硬是快速结束了战斗。
抗战时期的我党在娘子关,靠伏击日军,打了一场胜仗。
韩信怎么在不远的地方,反伏击打了一场胜仗?
韩信的微操作在史记中,司马迁已经隐约的写了这场战斗里韩信种种惊为天人的操作。
看《史记》,我们知道司马迁其实是韩黑,他不太看得起这位军事将领,但是背水一战这个故事,司马迁依旧用大量的篇章夸耀了韩信。
因为这一仗打的实在是神奇,除了战斗的过程和结果是明了的,韩信对赵军做了哪些渗透工作,谁也说不清。
这里面有几个问题。
1.赵军最高的两个统帅开的秘密军事会议,是如何被韩信知道的?
文中只有一句话,“韩信使人间视”,也就是说,韩信在赵军里安插了间谍,立马就得知了这个军事会议的内容。
谁能告诉我,这个间谍是谁?
这个间谍在赵军的地位有多高?
这个间谍又是采用了什么方法,在只有一条路的井陉口,越过双方的军事监控,把这个消息传递给了行军中的韩信?
2.韩信如何穿过封锁把2000伏兵安插在了赵军大营北边的山上?
文中记载,韩信在距离井陉口只有10里的地方,派出2000骑兵穿插到了赵军大营北边的山上。
这2000人的队伍,是如何悄无声息的在赵军年前跑过去的?
又是如何在山上埋伏了一天既没有出现任何差错,又没有被赵军的探马发现的?
3.一万人打二十万人,韩信是如何保证自己的军队不被赵军立马冲垮的?
韩信自己带本部一万人背水下寨,和赵军20万人肉搏,他如何精准的计算出自己这1万人不会一开始就被赵军冲垮,并且不会发生踩踏?
伏兵打下赵军大营要多久?伏兵攻下赵军大营以后,这个消息传遍赵军要多久?赵军溃败要多久?
韩信带着一万人,能撑多久?
4.赵军大营被攻,谁在赵军里到处喊赵王被俘虏了?
这就是个很神奇的地方了,战前,所有人都知道韩信不过只有一万多人的军队,还没有后援,燕赵一带更没有军事支援。
赵军和韩信的主力在绵蔓水打仗,偷袭大营,虽然有很多说不通,的地方,但这是事实,我们认可了。
但是赵军见到大营被偷,又是谁?传出了赵王被俘虏的消息?
以上四个问题,谁能解答?
我们只看到了一场战斗,却没有看到这场战斗背后更为全面更为惊心动魄的角逐。
这才是韩信厉害的地方。
背水一战,以一当十,细数中国历史,有几个人能做到?
韩信如何打了胜仗?这的确是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因为谁都不知道,没有参加过韩信打胜仗的战斗!即使是历史学家,也只是用自己的知识与智慧去推测而已!至于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那只是夸夸其谈,具体怎样去布局与做法,任何人都不清楚!就近代抗美援朝,自援军如何打了胜仗,多数人只知道是胜利,究竟怎么布局与战斗,都很难描述,为什么?因为战争其间有很多变化,可以说不在计划内的战斗是存在的!一切在于胜败,而很难描述具体诸多之内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