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韩信背水一战,为什么能以少胜多?

韩信背水一战,为什么能以少胜多?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4762 更新时间:2024/1/19 11:32:08

韩信的背水一战是非常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

背水一战的背景:汉三年(公元前204年),项羽刘邦之间的楚汉争霸正进行得如火如荼。韩信奉命开辟北方战场,他在顺利灭了代国后,带领三万军队进攻赵国,赵军主帅是陈余,他率赵国二十万大军在地势险要的井陉口阻击韩信。

陈余的谋士李左车是赵国名将李牧的孙子,很有谋略。他认为汉军远道而来,军中必定缺粮。于是李左车向陈余献计:由李左车带领三万人马从后面断绝汉军的粮道,陈余在井陉口坚守不战,不久韩信必败。但是主帅陈余自恃兵多地险,拒绝了李左车的建议。

背水一战的过程:韩信到达井陉口后,先挑选了二千名骑兵埋伏到赵军营地的侧翼。再命令一万多名士兵背靠大河,摆出决战的阵势,最后自己率领剩下的士兵主动向赵军发起进攻。

一接触赵军,韩信马上命令军队后撤,同守在河边的军队会合在一起,赵军凭借人多势众,向汉军发动了猛烈的进攻,汉军退无可退,不得不以命相搏。

战斗进行得十分激烈,赵军见一时难以取胜,就准备先撤回营寨,回头一看,顿时傻眼了,原来埋伏在赵军侧翼的二千汉军骑兵,趁赵军全军出击后方空虚之际,把赵军的旗帜全部换成了汉军的旗帜,所以赵军的士兵以为营寨被劫了,纷纷乱作一团,四散逃命。

背水一战的结局:汉军乘胜追击,杀死了赵军主帅陈余和赵王,一举歼灭了赵国。

背水一战的示:由于韩信背水一战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所以后人也纷纷仿效,但是大多以失败告终。为什么呢,因为韩信的背水一战没有看上去这么简单,它只是韩信整个战略中的重要一环:

第一环:命令士兵主动进攻后马上后退,途中故意丢弃战鼓战旗,让赵军士兵去争抢。这样做的目的是麻痹敌人,打乱敌人的进攻队形。

第二环:进攻的部队退到河边,合兵一处,变攻为守,占据主动。置之死地而后生。

第三环:让骑兵趁虚调换敌营的旗帜,涣散敌军的战斗意志,最终击破敌军的心理防线。

每一场战争其实都是人性的战斗,只有洞察人性才能利用人性。背水一战就是激发了自己军队人性的最大潜能,而利用了敌人人性的弱点取得的胜利。

背水一战,是历史发展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

韩信是著名的军事家,有军事天才。一提到韩信大家都一下会想到,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这句话。是的,一位有军事天才的军事家,作战方案是非常周密的制定的。同时,还要根据天时地利人和等方面,让可以利用的力量发挥到极至!每一个人的潜能完全挖掘出来,占距有利地形,出奇兵才能取利!

因此,军事天才韩信,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置之死地而后生,出其不意,战无不胜,创造了背水一战,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也是韩信军事天才智慧的结晶!

历史上韩信怎么打胜仗的?记载计策没一个在后世行的通的?

现在看来韩信好像不那么厉害了,真把现代人放到韩信的位置上,以我们的智商和手段,10条命都不够死的。

韩信的厉害之处就在于,有些东西能且只有他能玩的转,换个人去学他,基本是死路一条。

《史记》,背水一战节选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令其裨将传,曰:“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谓军吏曰:“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行,恐吾至阻险而还。”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没水上,禽赵王歇。

井陉口之战的对决当时韩信打井陉口之战,主要是为了东破赵国,解除后方的军事威胁,然后南下和刘邦会师,共同打项羽。

井陉口在太行山东侧,现在的河北省,出来太行山就是绵蔓水。

在这种地势狭窄、背山面水的地方,敌军用十倍的兵力在这里以逸待劳截击韩信,换谁去都是九死一生的局。

韩信通过一连串天衣无缝的微操作,硬是快速结束了战斗。

抗战时期的我党在娘子关,靠伏击日军,打了一场胜仗。

韩信怎么在不远的地方,反伏击打了一场胜仗?

韩信的微操作在史记中,司马迁已经隐约的写了这场战斗里韩信种种惊为天人的操作。

看《史记》,我们知道司马迁其实是韩黑,他不太看得起这位军事将领,但是背水一战这个故事,司马迁依旧用大量的篇章夸耀了韩信。

因为这一仗打的实在是神奇,除了战斗的过程和结果是明了的,韩信对赵军做了哪些渗透工作,谁也说不清。

这里面有几个问题。

1.赵军最高的两个统帅开的秘密军事会议,是如何被韩信知道的?

文中只有一句话,“韩信使人间视”,也就是说,韩信在赵军里安插了间谍,立马就得知了这个军事会议的内容。

谁能告诉我,这个间谍是谁?

这个间谍在赵军的地位有多高?

这个间谍又是采用了什么方法,在只有一条路的井陉口,越过双方的军事监控,把这个消息传递给了行军中的韩信?

2.韩信如何穿过封锁把2000伏兵安插在了赵军大营北边的山上?

文中记载,韩信在距离井陉口只有10里的地方,派出2000骑兵穿插到了赵军大营北边的山上。

这2000人的队伍,是如何悄无声息的在赵军年前跑过去的?

又是如何在山上埋伏了一天既没有出现任何差错,又没有被赵军的探马发现的?

3.一万人打二十万人,韩信是如何保证自己的军队不被赵军立马冲垮的?

韩信自己带本部一万人背水下寨,和赵军20万人肉搏,他如何精准的计算出自己这1万人不会一开始就被赵军冲垮,并且不会发生踩踏?

伏兵打下赵军大营要多久?伏兵攻下赵军大营以后,这个消息传遍赵军要多久?赵军溃败要多久?

韩信带着一万人,能撑多久?

4.赵军大营被攻,谁在赵军里到处喊赵王被俘虏了?

这就是个很神奇的地方了,战前,所有人都知道韩信不过只有一万多人的军队,还没有后援,燕赵一带更没有军事支援。

赵军和韩信的主力在绵蔓水打仗,偷袭大营,虽然有很多说不通,的地方,但这是事实,我们认可了。

但是赵军见到大营被偷,又是谁?传出了赵王被俘虏的消息?

以上四个问题,谁能解答?

我们只看到了一场战斗,却没有看到这场战斗背后更为全面更为惊心动魄的角逐。

这才是韩信厉害的地方。

背水一战,以一当十,细数中国历史,有几个人能做到?

韩信如何打了胜仗?这的确是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因为谁都不知道,没有参加过韩信打胜仗的战斗!即使是历史学家,也只是用自己的知识与智慧去推测而已!至于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那只是夸夸其谈,具体怎样去布局与做法,任何人都不清楚!就近代抗美援朝,自援军如何打了胜仗,多数人只知道是胜利,究竟怎么布局与战斗,都很难描述,为什么?因为战争其间有很多变化,可以说不在计划内的战斗是存在的!一切在于胜败,而很难描述具体诸多之内容啊!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完璧归赵的故事简介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

    战国的时候,赵惠文王得到了楚和氏璧的宝玉,这件事被秦昭襄王知道了,就派使者到赵国去对赵王戏言愿以十五个城池换。蔺相如到了秦国以后,见到了秦昭王,便把璧玉奉上,秦昭王只欣赏,却都不提起十五个城池交换的事,蔺相如一看情形不对,就骗秦王要回了和氏璧,叫人将那块璧玉连夜从小路送回赵国。完璧归赵楚国有一件叫做

  • 如何写个人传记?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不不知道是否合你的意思:写传记,是写历史,是写传主一生的历史,写历史中的传主的一生,写传主在历史中的作用和影响。如实地写作者对传主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所写、所说、所作、所为,并把这些摆到他所处的历史环境及变化中。就是说,需要跟随传主的步履,不虚构,不夸张,不回避,不掩饰。实事求是,写传记的科学

  • 为何韩信经典的“背水一战”不能被列入三十六计?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谢邀,我是以史为鉴。关于这个题目,以史为鉴首先说一点:三十六计只是中国古代兵书中的一种,而且是属于没有明确作者、没有明确时代的著作。虽然背水一战没有被列入“三十六计”之中,但并不是说背水一战不重要,而是背水一战中运用到了多个“三十六计”中的计策,无法用一计来形容这一战的惊心动魄罢了。下面听以史为鉴详

  • 温州商界有哪八大王?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

    历史中的人物,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大人物,一类是小人物,大人物决定了历史的走向,小人物体现了历史的真实。温州“八大王”当然该归入小人物,他们被举国通缉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资产超过50万元,在事件之后,他们也大多平凡无奇,重回芸芸众生。原本以为要被杀头的胡金林,心惊胆战地进牢又懵懵懂懂地被放了出来

  • 怎么查京东历史记录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查看京东自己购买的历史记录步骤如下:1.点开京东网,先登录自己的账号,登录好之后首页就是如下图:2.然后点击自己的账号,进入个人中心,看右边的”我的订单“3.这样,就可以查到之前的购买订单了。1.刘邦(高祖本纪)2.韩信(淮阴侯列传)3.樊哙(樊郦滕灌列传)4.张良5.萧何(萧相国世家)6.项羽(项

  • 为什么项羽当年可以破釜沉舟背水一战,而多年后却杀出重围自刎乌江?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项羽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却不是杰出的政治家。为人自大又残暴,又不懂笼络天下百姓。当年破釜沉舟,是因为天下苦秦久已,得到百姓拥护和各路诸侯的拥戴,因而得以做强做大。后来斩秦婴,焚咸阳失了民心。自己称西楚霸王时又分封几十个王,大家都是王,起码感觉大家地位平等,可见其建立的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倒像是联盟,

  • 历史上卧薪尝胆的人物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卧薪尝胆出自苏轼《拟孙权答曹操书》。“越王勾践返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这里仅有“尝胆”,没有提到“卧薪”,这是苏轼发挥想象,戏说孙权“卧薪尝胆”而创作出来的成语。这是春秋末期吴越之间的故事,吴王夫差率人攻越,战胜后,却未斩草除根,以至留下了隐患,越王勾践为示不忘国耻,

  • 温州都出了哪些名人?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温州是浙江的地级市,也是最早改革开放的城市之一。今天介绍几位浙江温州籍的解放军高级将领,他们是:△潘瑞吉: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渠口乡泰石村人,解放军中将军衔。1945年10月生,1963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南昌陆军学院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陆军第12集团军政治委员,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沈

  • 成语“背水一战”说的是哪位西汉杰出军事家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

    韩信攻打赵国的时候在井陉背水一战,也称井陉之战,主帅陈余迂腐而又傲慢,并拒绝采纳谋士李左车正确的作战方案,结果赵军全部就歼,陈余被杀,赵王歇和李左车束手就擒。欢迎关注,每天更新一些有趣的历史。《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说,汉将韩信率军攻赵,穿出井陉口,命将士背靠大河摆开阵势,与敌人交战。韩信以前临大敌,后

  • 如何评价刘伯温?他到底是不是温州人?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谢谢头条家的史先生的邀请!@头条家的史先生按照《明史》记载,刘伯温是青田人。刘基,字伯温,青田人。今天的青田县位于浙江省东南部属浙江丽水,这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国土面积2800平方公里,人口35万。2017年,青田县GDP为222.9亿元,上年增长7.2%,是丽水市最强县。(丽水地图,青田县在最东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