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的重要精髓。
《黄帝内经》分,《素问》,和《灵枢》,两部份。
《素问》的精髓部份是:
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论,生气通天论,阴阳应象论,六节脏象论,五脏生成论,脉要精微论及太阴阳明论等……。
《灵枢》中的精髓部份是:
主要论精和神的概念,知,本神,营气,营卫生成,病本,决气及海论,津液,百病始生,天年,通天,及九针等。
上古天真论,
《黄帝内经》这部书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后世的医书理论体系有超越《黄帝内经》的吗?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理论的雏形,打了一个架子,并且有着很丰富的实践经验,当然后世有没有超过其理论价值的书籍,不能简单的讲,因为社会变化了,医学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它是基础,也是发展的源泉,现代医学应该要重视其思维方式和经验,可补充认知上的缺陷。
《黄帝内经》是一部论文集,是中医文化的代表之一。用《黄帝内经》治病你是用不了的,因为内经不是方法,但他也给你带来不了什么坏处。
中医的系统理论最高的是《伤寒论》的方法系统,从排异系统,自主调节系统,一切的排异方法,一切的自主调节方法都是从升降出入内外调节来的。升降出入,内外调节从阴阳五行的均势平衡来,阴阳五行的均势平衡从天人合一的和谐性、天人合一的生命运动、五行运动而来,这才是中医的系统理论。
《黄帝内经》主要的理论有哪些?普通人怎么阅读,怎么吸取?
《黄帝内经》主要学术思想:
阴阳五行学说:古代阴阳五行学说,曾经应用于各个方面,《内经》作者成功地把阴阳、五行等哲学范畴应用到医学里面来,把哲学和医学密切交融在一起。
首先它认为人类生命变化是按照阴阳对立原则进行的。正如《灵枢·本神篇》云:“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因而人体生理现象都反映了阴阳对立统一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媵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肢,浊明归六府。”故对立统一的协调,就能维持人体生命健康。假如对立统一遭到破坏,人体就出现病理状态,如阴盛则阳衰,阳盛则阴衰。最后亦会导致“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的情况。
其次,它还指出,阴和阳的对立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两者之间是相互为用,互为其根。如《素问·阴阳离合论云:“天复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日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云:“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都指出阴阳两方面,必须保持阴阳对立统一协调关系,人体才有正常活动。至于五行学说,《内经》主要从其“相生”与“相克”和“生克制化”等方面,来说明许多事物都是相互联系,并且是维系事物正常发展不可分割的根据,正如《素问·宝命全形篇》所说:“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
”整体观念:它首先认为人体内部是个统一的整体,体内各个部分都是相互联系的。这种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关系,表现在生理、病理、脏腑和经络各个方面。如《素问·痿论>云:“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腺主身之骨髓。”说明五脏与形体方面的功能联系。
同时,人这个整体与外在环境又有密切的关系,《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然而,自然界的变化与人体生理密切关系,不完全是和自然变化之适合,主要是人体的机能善于适应它。《素问·生气通天论》曾出:“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说明人体生理机能无时无刻不是在与之做出相应的变化。
动而不息的运动观:《内经》认为物质是在相互联系和制约之中不断运动的变化。《素问·六微旨大论》说“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又云“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指出了动与静的辩证关系,并反映了事物由新生,发展,到灭亡的变化过程。“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素问·脉要精微论进一步说:“四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权。”一年四季的阴阳运动,影响到人体,血脉亦随之而上下运动,其脉在外形象为规、矩、衡、权的不同。因此动为生命的源泉,唯有不息的运动,才能变化无已。
以上阴阳五行学说、统一整体观、运动观贯穿在整个内经》的各个部分。所以无论在脏象、病机、诊法、治则等理论中,却都突出地反映出来。而几千年来一直被历代医家奉为圭桌,有效地指导临床实验并为实践所验证。
《黄帝内经》又称《内经》,是战国时期的一部医学宝典,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它主要讲述了人类为什么会得病,以及怎么治疗和治疗的原则方法。
《黄帝内经》还是一部养生宝典。它不仅讲到了怎么治病,更重要的是讲述了一个人怎样不得病,怎么在不吃药的前提下能够更加健康长寿。
它也是我国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讨论的经典之作。
《黄帝内经》,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