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内经》是一本什么书?
金栋按:《正说内经》是一本科学、恰如其分地评价《内经》的书;一本帮助读者更快、更好地读懂《内经》的书;一本客观、公正地对待《内经》的书!
《正说内经》亦名《<内经时代>补注》。
时贤赵洪钧先生《<内经>时代》一书,通过与《内经》同时代和之前的相关文献横向比较,以及对两汉的政治、思想、科技、文化脉络背景等梳理,对《内经》的成书年代,赵先生已了然于胸。《<内经>时代》明确指出:“《内经》成书的基本条件到西汉初才具备,灵素骨干内容成型不会早于两汉,一些篇章可粗定成文于东汉。‘七篇大论’出现更晚。”“只有到汉初,《内经》理论框架才具备,并且是汉代的统治哲学。”赵先生且旁征博引近现代学者如梁启超、顾颉刚、杨向奎、范文澜、冯友兰、任继愈、张岱年等人的观点,说明“阴阳五行哲学在汉代占统治地位,最盛行。《内经》的成书时代不应提前到汉代以前去”。
《<内经>时代》还提出不少考证依据。如《灵枢肠胃》只可能是王莽之后成文;马王堆医书早于今本《内经》,而且是当时流传的医书;扁鹊、仓公早于今本《内经》;九卷和八十一篇是典型的汉代思想烙印;汉初尚黄老是《内经》的另一个政治和哲学思想背景;今本《内经》带有董仲舒思想的明显烙印;天文历法方面的汉代特点等等。总之,《<内经>时代》虽然不限于考证《内经》成书时代,对成书时代这个大问题,还是做出了回答。实际上,本书各节对这个问题都有或明言或暗含的回答。
读过《<内经>时代》,会认为此书乃解读《内经》成书年代的一把钥匙,但不是只限于考证成书年代。赵先生搜求古训,博采众家,考究源流,穷其所以然,目的是求得《内经》之正解。《<内经>时代》确实做到了这一点,即用阴阳五行说通释《内经》,把《内经》放回盛行阴阳五行思想的时代去,将和它有关的政治思想背景,及各种同时代的学术进行比较研究。
赵先生研究《内经》的最后见解是:“《内经》的体系是天人相应体系,《内经》的方法是比类取象方法,阴阳五行学说为《内经》最高理论。”赵先生说:“阴阳五行是《内经》的统帅、灵魂。有了它,尽管各篇错乱重复,矛盾之处举不胜举,仍不失为一个整体。没有它,《内经》只剩下一堆零碎的臆测和经验知识。”
所谓“正说”,乃与“戏说”相对而言。即本书原著《<内经>时代》旁征博引古今名家之说,以唯物的指导思想、严谨的科学态度、求真的治学精神、史家的睿智头脑,解说自己的心得和撰写过程,以求《内经》学术体系之真、之实、之是!《<内经>时代》除考证翔实外,其方法之严谨,视角之新颖,独具匠心,与以往考证大不同,字里行间无不与考证有关,故结论非常可信。且《补注》又仿古代贤哲考注体例,博采众家,择善而从,拾遗补缺,即“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以知其所以然。此即系本书名为《正说内经》之故!
感兴趣者,可看由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正说内经<内经时代>补注》。
先假定中医书只有黄帝内经和伤寒论两种。
1、如果一个人只读黄帝内经而不读伤寒论,那么他成为合格中医的概率接近0。
2、如果一个人只读伤寒论而不读黄帝内经,那么他成为合格中医的概率将大于百分之八十。
3、如果一个人先读黄帝内经,再去读伤寒论,也就是说他很可能处处以黄帝内经的思想去看待伤寒论,但也可能把两者分开来区别对待,那么他成为合格中医的概率将在百分之六十左右。
4、如果一个人先读伤寒论,再读黄帝内经,他基本上会以伤寒论作为行医之本,以黄帝内经作为锦上添花,那么他成为合格中医的概率将大于百分之九十。
以上就是黄帝内经的正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