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相如由于有完璧归赵,以及赵王与秦王渑池之会没有受辱这两大功劳,赵王连续给蔺相如加官进爵,这引起了廉颇的不满,认为蔺相如没有在疆场上立功,反而如此荣耀,因此愤愤不平。
廉颇的心理变化:不满----不服-----气愤
渑池会结束以后,由于蔺相如劳苦功高,为赵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说:“我是赵国将军,有攻城野战的大功,而蔺相如只不过靠能说会道立了点功,可是他的地位却在我之上,况且相如本来是个平民,我感到羞耻,在他下面我难以忍受。”并且扬言说:“我遇见相如,一定要羞辱他。”
蔺相如:顾全大局,躲避退让
相如听到后,不肯和他相会。相如每到上朝时,常常推说有病,不愿和廉颇去争位次的先后。没过多久,廉颇外出,在邯郸城回车巷远远看到蔺相如,他命车夫把车驾到路中,丝毫不给蔺相如空隙,蔺相如却掉转车子回避。
于是蔺相如的门客就一起来直言进谏地说:“我们所以离开亲人来侍奉您,就是仰慕您高尚的节义呀。如今您与廉颇官位相同,廉老先生口出恶言,而您却害怕躲避他,您怕得也太过分了,平庸的人尚且感到羞耻,何况是身为将相的人呢!我们这些人没出息,请让我们告辞吧!”蔺相如坚决地挽留他们,说:“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厉害?”回答说:“廉将军比不了秦王。”相如说:“以秦王的威势,而我却敢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蔺相如虽然无能,难道会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想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攻打赵国邯郸城,就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在呀,如今两虎相斗,势必不能共存。我所以这样忍让,就是为了要把国家的急难摆在前面,而把个人的私怨放在后面。”
廉颇:幡然醒悟,负荆请罪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府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结局:将相和
廉颇是明事理的人,认识到错误,就去道歉,蔺相如本来就不想和廉颇有冲突,一直退让,廉颇来道歉,不用犹豫肯定会接受啊。
负荆请罪这个成语,想必大家都知道了,不必再多介绍了,廉颇为什么会负荆请罪?像廉颇官职这么高已经是屈指可数的几个人了,那么为什么他会主动请求处罚让蔺相如原谅。背着荆杖,表示服罪,向蔺相如请罪!我觉得是气度不凡呐,现在随便单位一个小领导,小科长,即使犯了错误,他好意思道歉吗?说到底还是气度的事,廉颇是武将,他背着荆杖认错,说明他肯定是知道错了,真心实意的道歉,蔺相如处处躲着他是让着他,并不是怕他,让他羞愧难当,他是气吞山河统领大军的上将军,不像文人有时候会妥协,假惺惺的去认错,以求和解!蔺相如也是心胸坦荡荡,也是气度不凡一心为国的忠良,他知道廉颇知道自己的用意了,虔诚的结束了廉颇的道歉,并不是因为廉颇让自己难看,为难廉颇。人只有开阔的心胸,不凡的气量,才能成就大事!小肚鸡肠之人怎么容得下别人,成就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