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楚歌是关于楚汉战争期间,刘邦联军与项羽军团所发生的决定胜负最后一战垓下之战的故事。
历史故事的由来:《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公元前202年,项羽和刘邦经过长期对峙,互有胜负,此时韩信和彭越一直在项羽后面捣鬼。由于项羽缺粮,又处于腹背受敌的不利条件下,更不利于长期与刘邦在此处坚守对峙。所以军事实力更强的项羽同意与刘邦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中分天下,东边归楚,西归汉,互不侵犯。公元前203年10月,项羽引兵东归。
订立盟约后,刘邦本想退兵,但在张良、陈平提醒下,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每每看到这里,都觉得刘邦没有什么契约精神,订立盟约又自毁盟约,虽有“兵不厌诈”的说法,但在做人诚信方面,确实给后世带了很坏的头),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
经过几次激战,最终韩信使用十面埋伏的计策,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间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以酒解忧,自己吟了一首诗,
诗曰: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意思是:“力量能搬动大山啊气势超压当世,时势对我不利啊骏马不能奔驰。骏马不能奔驰啊如何是好,虞姬虞姬啊我怎样安排你!”,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和。歌数阙,直掉眼泪,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低着头一同哭泣。唱完,虞姬自刎于项羽的马前,项羽英雄末路,带了800余名骑士突围,最终只余下28人。
他感到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最终自刎于江边,刘邦独揽天下。项王兵败垓下,在乌江自刎,有关历史上这一典故,李清照曾写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表达对项王的敬佩,思念之情。毛泽东也曾写过一首诗,其中有: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表达了不同的思想感情。
什么是纪传体史书?
纪传体史书,都属于正史,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如史记,资治道鉴,三国志,历史所言的二十四史,纪传体看重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等,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记。
纪传体,以人物立传记(皇帝的传记称纪,一般人的称传,特殊情形的人物称载记,记载制度、风俗、经济等称志,以表格排列历史大事称表)的方式记叙史实。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二十四史全都是以纪传体手法写史。
纪传体史书说白了就是以人物或事物为中心讲故事。
《项羽本纪》以项羽为主角讲述项羽的一生,将项羽破釜成舟,鸿门宴,沐猴而冠,垓下之围,四面楚歌,霸王别姬,乌江自刎等故事都精彩的呈现出来。
《高祖本纪》以刘邦为主角讲述刘邦的一生。将刘邦的斩白蛇起义,约法三章,登基称帝,剿灭功臣也都进行了精彩的描述。
《淮阴侯列传》以韩信为主角讲述韩信的一生。一饭千金,胯下之辱,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背水一战,萧何月下追韩信,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等精彩故事都是出自其中。
项羽,刘邦,韩信同时代的人物,纪传体就是分别写一篇文章记载他们的一生。
还有一种编年体史书,如《春秋》《左传》,记载什么时间,发生了一些什么故事。
《左传》是春秋鲁国史官左丘明写的,记载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27年的事迹。
里面都是以鲁国国君为时间线,比如,鲁庄公十年,齐国进攻鲁国,引出曹刿论战的故事。我们只知道这年发生了什么事情,曹刿起了什么作用,但我们也不会了解曹刿一生的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