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中国的审美哲学历来都与中国的理哲学相联系系在一起。早在先秦时代古人就提出了“修辞立其诚”的人品论,而汉朝杨雄“书为心画”的理论提出,正式把文学艺术与人品合二为一作为审美依据,来品鉴有艺术才华和成就的人物。
做为“指鹿为马”而在历史上大出其名的赵高,虽然在当朝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至现还有《爰历篇》留世),其篆书不比李斯差,甚至在李斯以上,但他操弄权术,把持朝纲,独断专行,祸害忠良的不耻德行,遭到秦国上下的深恶痛绝,既使是他的亲女儿都要与他断绝关系。而李斯做为宰相,忠君爱国,德高望重,虽然没有赵高的权力大,但深受天下人尊敬和爱戴。
按照汉已始品鉴人物的理标准,强调内在品德、性情气质、以及思想感情与其艺术的一致性,所以赵高的篆书再好,却被后世以人品问题而统统枪毙。而李斯受到后世理品鉴的表扬,其人其书当然也为后世所重,以至于在中国书法史上,李斯是秦朝书风的当之无愧的代表、领袖,而赵高往往不被人提起。
草就,不免谬漏,万望指正。
我是晋风愿与大家在书法艺术诗词楹联及人文知识等方面同学习互交流共进步!
在大多数人心中总回有个对比。比如“对与错”,“正或邪”。在看古装历史剧时是不是常听到是非功过让后人去评说。我想这样的想法在古代会很多。就是因为有了对错,正邪这样的评判。才会让人们分辨是非,判断做人,做事的前提。在古代君臣的关系那么严谨,赵高作为一个臣子。没有做到当臣子应该做的。反而帮着国君祸乱天下,臣子还没有做好。还要想着当主子。他就是有再高的文化造诣又怎么样那?还是会被人们唾弃。在我们文化传承当中时不时会出现这样的反面人物我觉的自由其中的道理。
与“指鹿为马”典故有关的历史人物是谁?
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