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三国时期司马懿是个很厉害的人物,为何《三国志》中没有司马懿传?

三国时期司马懿是个很厉害的人物,为何《三国志》中没有司马懿传?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2635 更新时间:2024/1/23 7:46:52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当下有句话叫做“宁在宝马车里哭,不在自行车上笑。”说得是时下有些女人比较现实,不要求名分,不管是小三、小四还是小N,只要有钱花,物质上得到满足就可以了,其他都是浮云。

豹眼无意去评价这是世风日下,还是新朝时尚,只是想说在古时候却不是这样。

古代更看重于名分,宁愿普通家族为妻,不入贵族为妾,大多数为妾者多是出于无奈。

而且妻妾名分已定,很难再改变,封建礼制对于侍妾上位为正室是有严格规定的。

回到题主这个问题,司马懿也是一个名分的事。其名分很尴尬,处在不妻不妾的位置,作传者无法或者说没有资格给他定位。这就出现了司马懿是三国时期的风云人物,陈寿却没有单独为其立传的情况,或者说是唯一的情况。

了解了这个问题,再去读这一时期的传记时,就会有另一种很有趣味的感觉。

古时候,一个人有姓、有名、还有字,有名望的人死后还要追加谥号。对于一个人的称呼有很多的讲究,可以看出彼此的身份、辈分、以及受尊敬的程度。一般情况下,是不能直呼其名的,除非是长辈、身份高贵的人对晚辈、或者地位低下的人,才直呼其名,但一般也是称呼他的字。

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达,司州河内郡温县孝敬里舞阳村(今河南省温县招贤镇)人,出身士族,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四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

其子司马昭称王后,追尊为晋王;其孙司马炎称帝后,追尊为高祖宣皇帝,故也称晋高祖、晋宣帝。就以《曹操传》为例说明一下这个问题吧。

曹操在世时称为魏公、魏王,曹丕继位后追尊为武王、武帝。陈寿作《三国志》时,曹魏政权已经灭亡,曹操已经是盖棺论定。按照一般史书立传的规则,后世为前朝修撰史书,陈寿为曹操作传: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在传记的前半部分,都是称曹操为太祖。在曹操奉迎献帝到达许都之后,就以公称呼曹操。魏国建立后,以公、魏公为称谓。曹操进爵魏王后,就以王称谓曹操。

由此可见,陈寿为立传人的称谓是很严谨的。

在整个《曹操传》中,豹眼没有看到有一处提到司马懿,这个就很有意思哦。

对于袁绍刘备孙权等人都是直呼其名,毫不避讳,由此也看出陈寿的史学观。

司马懿也是曹操时期重要的谋臣,但一字不提,不是没有用意的。直接称呼司马懿,显然不妥,但称呼晋公、晋王、晋宣帝更加不妥。

名分确定不了,也就无从下笔。

带着这个疑问,豹眼去查阅《魏文帝纪》,也几乎见不到关于司马懿的记载。但曹丕临终托孤,司马懿是四位托孤辅政大臣之一,再不露脸也不合适,就称呼“抚军大将军司马宣王”。

这个也很有意思哦,宣王是司马懿死后,司马昭被封晋王,追封司马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封司马懿为宣皇帝。陈寿不称司马懿为宣帝,而提前称呼为宣王,这是大有讲究的。既为了避讳不直呼其名,也不以宣帝称呼显得过于拍马屁,看来陈寿老先生也是费了不少心思的。

在《诸葛亮传》中,司马懿也是不可回避的人物,诸葛亮与司马懿对峙五丈原,两次提到司马懿,也是以司马宣王、宣王来称谓。

反观陈寿对诸葛亮的称谓就是直呼其名曰亮,有没有高高在上的感觉呢?

《先主刘备传》中,称呼刘备是:

先主姓刘,讳备,字玄德。始终都以先主称呼刘备,刘备自立为汉中王、蜀汉皇帝,陈寿概不承认,但只是详细记载了称王称帝的一些上表、过程等。

但在刘备的传记里,一直称呼曹操为公、曹公。

《吴主孙权传》又是不同,上来直接就是“孙权字仲谋”,然后就以权、孙权称谓。

曹丕称帝后,孙权称臣,曹丕封孙权为吴王。后孙权自立为帝,陈寿概不承认,依然以权称呼,自始至终,这可能与孙权先称臣,后自立,被视为叛逆有关吧。

不管陈寿这么立传是否正确、公允,但的确是当时必须遵循的规则。

不管是潜规则也罢,明规则也好,都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因此,陈寿没有为司马懿立传,很大的可能就是司马懿的名分问题比较尴尬。同时,晋朝立国不久,对于前朝许多事还没有定论。司马懿是辅佐曹魏四世重臣,如何定位难于确定,这也是原因之一吧。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有没有什么好的书籍介绍下励志成功人物传记方面的?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人物传记是通过对著名或某一领域知名人物的生平进行系统讲述的一种文学作品形式。反映的是人物特征和其蕴含的内在深层精神的表达。按传记的人物身份类型进行分类:政治类:领袖、政治家、政治人物、革命家,如罗斯特里尔著《毛泽东传》文艺类:文学家、艺术家、哲学家、教育家;如林语堂著《苏东坡传》科技类:科学家、院士

  • 纸上谈兵的赵括,是被无数人误解的将军吗?历史的真相究竟是怎样的?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少荃经史屋,不一样的读史角度。赵括,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以生命为代价来诠释“纸上谈兵”的含义。要说是否对赵括存在“误解”,多少也有些依据。因为“纸”这个东西是到了东汉时期才发明的,距离长平之战有超过300年的跨度,而纸要逐渐代替书简成为新的信息载体,还需要一段时间过渡。由此可以推断,赵括“纸上谈兵”的

  • 三国演义和三国志有何区别?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史书和小说的区别。志记录三国历史人物传记,简明扼要。演义可以理解为三国同人故事书。举一些例子,三国志记载华雄死于和孙坚部队的混战,演义为了突出关羽形象,改为关羽斩杀。三英战吕布也为演义虚构,包括孔明草船借箭,借东风,华容道等等内容。演义中,作者主观性占据全书思想主导,在作者那个年代,为了维护统治阶级

  • 三国演义塑造的人物中与历史基本无差异的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与历史基本无差异的,有几大群体。第一类,谋士曹魏阵营,五大谋士,荀、郭嘉、贾诩、荀攸、程昱,除了个人性格、生活细节等问题刻画不足外,与史实相差不大。程昱曾经把人肉充当军粮,但在演义中丝毫未敢提及,此外,程昱模仿徐庶之母的笔迹进行诈骗,是演义虚构情节。蜀汉阵营,诸葛亮被神话了,不必多

  • 马谡、赵括都是纸上谈兵,一战就挂了。韩信纸上谈兵为什么不一样?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韩信、赵括、马谡的情况完全不一样,不能相提并论。首先,赵括和马谡对战争的心态不端正,韩信没有这个毛病。这里要先纠正一个错误的观念:赵括和马谡不是没有作战经验,而是没有独立领兵作战的经验。赵奢的两场著名战役,阏与之战和麦丘之战,赵括都有参与,甚至在麦丘之战中,赵括还献计取城,立了大功;诸葛亮平南中,马

  • 赵括纸上谈兵是怎么深入人心的?不是正史如何成为权威?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

    【泛文化写作营】我是天涯孤旅a,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在回答本题核心问题前,我们还需做点额外的功课,就是要正确理解什么是正史什么是野史?搞清楚了这个定义,即便我们不肯定回答本题的核心,大家也都会心知肚明清清楚楚。所谓正史,就是由官修官著,由官方指定编撰、来源于史官记录、以帝王传记为钢领、以纪传体、编年体

  • 漳州出过哪些历史名人?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漳州是历史文化名城,闽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上有黄道周、张燮、潘振承等名人,这里介绍4位漳州名人。刘再兴刘再兴(19212015),福建漳州市漳浦县人。革命战争年代,曾任新四军2支队4团通讯排长、政治指导员等职,参加过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海军5舰队天目山艇政委,海军

  • 有哪些以三国时期为背景的书?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

    三国时期是一个精彩纷呈的时期,英雄智士,各显神通,共同创造了那段令后世神往的历史,至今让人神往不已。那么让三国精彩留传下来的书籍有那些呢?首先有以三国为背景的史书。主要有刘晔的《后汉书》、陈寿的《三国志》、习凿齿的《汉晋春秋》及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后汉书》、《三国志》、《汉晋春秋》都是记传体史

  • 三国演义明明是假的,为什么被某些人当成正史而津津乐道?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三国演义》是章回体小说,《三国志》是史书。那些拿《三国演义》当正史而津津乐道的人,只是好奇消遣,要么就是缺少常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浩如烟海的古籍文献中,三国演义以浅显易懂,喜闻乐见的艺术手法,千百年来,三国故事,家欲户晓,人人皆知。这是一个动荡不安,社会急剧变化的年代,广阔的历史时

  • 为何有人讨论《三国演义》时,总有些人喜欢跑出来谈论正史?这是种什么心理?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人罗贯中所著,这是四大名著中唯一一部没有著作权纠纷的古典文学巨著。罗贯中根据《三国志》、《世说新语》、《后汉书》以及宋元话本,创作了这部白话小说。罗贯中最先给这部小说所定的名字叫《三国志通俗演义》,因而,其主要取材于《三国志》基本无疑。不过,罗贯中的原著并非我们现在看到的通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