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最典型的就是赵括了。纸上谈兵这个典故就是讲的赵括。
赵括是赵奢的儿子。赵奢本身也是一代名将。出生在这样的家庭,耳濡目染,赵括自然在也是对军事很是熟悉,常常和朋友们一起讨论,而且博采众长,说的都头头是道。
就当长平之战陷入焦灼的时候,秦军进退维谷之际,秦军散播出谣言,说就怕赵括,离间赵王和廉颇。因为战事久拖不决,赵王也想早点结束战争。因为廉颇坚守不出,秦军拿他也没有一点办法。最后赵王撤下廉颇,启用了赵括。
赵括的母亲是个深明大义的人,他告诉赵王自己的儿子,只是一个夸夸其谈的公子哥,并没有担当将帅的才能。若是用他作将领,赵国将会有大灾难。赵王还是坚持用赵括。赵括的母亲一看躲不过去了,他就告诉赵王,这样吧,你若是非用他,也不是不可以,但是,我们必须要提前立一个约定。这个约定就是,如果赵括打了什么败仗,不能株连到我。赵王答应了赵括的母亲。
结果赵括当上了赵军的主将。这下可好,秦军高兴了,秦国人知道,赵括是个新上任的将领,他是急迫的想立功,来表现自己的。所以,秦国人料定了赵括只要一上任,肯定可以发动攻击的。赵括果然率领赵军发动了进攻,这正好中了白起的下怀,白起分兵两路。一路去断赵国的军粮,另一路把赵军给截成两段,让他们首尾不能呼应。赵军被秦军包围了,赵括命令手下几次突围,都是没有任何进展赵国想突破他们的防护线真的是太难了。最后赵军断粮,赵括带着敢死队突围,然后被秦军斩杀。赵括一死,剩下的赵军投降了白起,白起就把赵军给坑杀了,只留下了两百多个未成年人,让他们去给国君报信。
长平之战损失了赵国的整个精锐,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力量和秦国抗衡了,最后只能任人宰割了。
纸上谈兵这个故事的主角是赵括,是赵国大将赵奢的儿子,从小熟读兵法,说起来头头是道,就连父亲也论不过他。赵国在与秦国的交战中,因为三年的守战一直处于下风,加上国内供需极为紧张,就换上了赵括,他只会照搬书上的理论,不知灵活变通,导致长平之战大败,赵国元气大伤,一蹶不振。这就是纸上谈兵的危害。近代比较出名的就是李德,就是五次反围剿的军事顾问,照搬硬套的采取苏联的模式,一味的攻取大城市,却忽略了工人力量的对比,敌人强大等因素,造成了反围剿的失败。
纸上谈兵是贬义词,但是赵括真的是一个没有军事才能的蠢才吗?
纸上谈兵,只能说实战经验不够,赵括是一位将军有领兵打仗的能力,遇到强有力的对手失败,胜败乃兵家常识,不能以成败论英雄,胜败的原因种类较多,赵括也有他过人之处,历史中外这类将军很多,如:项羽,拿破仑……不能说他失败了就一无所能,也得承认他们的军事才干与指辉艺术,有成必有败,有兴必有衰的定律,世上没有常胜将军?不同时代,定有各种能人出现的。
战国时期秦国和赵国的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投入兵力最多,最惨烈,这场战争不管是规模还是伤亡的数量都是空前的,决定着战国的命运,而参战的秦国名将白起,赵国名将廉颇,纸上谈兵的赵括,他们都尽其所能,各显神通,为了各自的国家而拼命,无论是失败者,还是成功者,都值得后人去借鉴。
那问题是赵括真的是一个没有军事才能的蠢材吗?
一,作为一名要去承救国家命这的前线指挥官,能让赵王扶到那个位子上去,肯定不是草苞,从他接替廉颇指挥战争以后,用自已从战法,主动出击,跟号称虎狮之师的秦军精锐,拼死混战40多天,根据他在战争中的表现也证明了这一点。
二,但也证明了另一点事实,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将军,有勇无谋,只知道拼死撕杀,不是一个能在关键时刻出险招,怪招,以弱胜强起死回生的超能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