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纸上谈兵的赵括,是被无数人误解的将军吗?历史的真相究竟是怎样的?

纸上谈兵的赵括,是被无数人误解的将军吗?历史的真相究竟是怎样的?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1282 更新时间:2024/3/31 8:26:03

少荃经史屋,不一样的读史角度。赵括,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以生命为代价来诠释“纸上谈兵”的含义。

要说是否对赵括存在“误解”,多少也有些依据。因为“纸”这个东西是到了东汉时期才发明的,距离长平之战有超过300年的跨度,而纸要逐渐代替书简成为新的信息载体,还需要一段时间过渡。由此可以推断,赵括“纸上谈兵”的典故,有大概率是经无数后人“评价叠加”而成,评论长平之战,人们过多地将焦点放在了这个“不蕴现实残酷”的年轻人身上。

对手太残酷,领导又腹黑先说白起

我们评价古代著名的将领,多用“百战百胜”来对其武力进行赞誉,但对白起来说,这个词并不适合。因为白起对战争的理解不是简单的胜利,而是进行彻底瓦解战必全歼。

令白起一战成名的伊阙之战,斩首韩魏联军24万,全歼;灭楚,令35万楚军成刀下冤魂;攻赵,长平一役活埋45万赵军,摧枯拉朽,又有15万赵军伸颈待戮。从白起的战争风格来看,他完全称得上是“杀神”,且不论廉颇还是赵括,都对这样的对手再熟悉不过。只是当时领兵秦军进攻赵国的是秦将王而非白起,赵括是有信心抵御的。

再说秦昭王。

当初赵国接受上党的投诚后,就派使者前来秦国求和。当时的秦昭王明白,如果此时不接受求和,赵国一定会向魏国求援形成合纵之势,到时将深陷对峙消耗的泥潭,于是表面上接受了赵国的求和,实质上是在麻痹赵王,并为进一步的战争准备争取到了时间。

同时,秦昭王乘此求和之际,以重金收买赵人在国内广发言论:秦国不惧廉颇,而独怕赵括。此时的赵孝成王也因廉颇的闭门不战而颇为不满,于是换将赵括,希望赵括能对付秦将王。

这时就能看出秦昭王的腹黑:为了能彻底将赵国打垮,悄悄地将白起调往前线为上将军,而王改做副将,同时严令军中不得外漏换将之事,违者格杀勿论。

(如果此时的赵孝成王和赵括得知面前的秦军已由“杀神”白起统领,想必一定采取廉颇的闭门不战之策)

总结其实对于赵括这个人物,少荃自己持有的更多是一种同情态度。

因为对于年轻人来说,“初生牛犊不怕虎”和“不自量力”似乎没有很明显的界定,而对于一个年轻人的评价是“英雄出少年”还是“乳臭未干”,大多都是从结果导向来看待。事成,则有周瑜之才;事败则只会赵括之论。给予年轻人评判的也多是局外的大多数人。

现实的残酷程度对赵括来说是极为不幸,因为他不知道自己面对的敌人已悄悄换成了重量级选手,一个能一招致命的可怕角色,而自己的领导却在这样的变局中没能提供一丝补救,可想而知,赵括在某种层面来讲,是以炮灰的身份站到了台前。

感受联系到自身,少荃当初小学的时候很喜欢下象棋而且同龄人几乎无对手。但有一次到同学家下象棋时,他对他老爸抱怨下不过我,于是他的老爸就如当年的白起一样,几下就杀光了我棋盘上的兵马,你们能体会出哪种自己的棋子一个个被吃掉可自己毫无招架能力的感觉吗?

很恐惧,很绝望,你都想不起对面的这个人在经验上超你几倍有余,而是只盯着棋盘上寥寥无几的兵力,在思索求生之法。

当自己的将军被吃掉后,同学笑了,他的老爸笑了,而我也跟着笑了,只不过笑的很僵硬……

面对实力悬殊,倔强的自己没有选择投降,认为旁边的人会抛出一句“你这是以大欺小”来维护我小小的自尊心,但是没有,一切都是笑声。

赵括在长平之战死了,而我的象棋热情也在那场战争中,灰飞烟灭。

所以赵括不是死于纸上谈兵,而是死于残酷的现实。

纸上谈兵这个词,就是后来人对赵括的评价,其实上是抹黑赵括。因为纸张的发明比赵括死的时候还晚了好几百年。还虚构了一些故事,包括对当时赵括亲戚朋友的采访,用这些事情充当证据,证明长平之战的失败都是因为赵括。

但我们重新用现代眼光来看一下长平之战这件事啊,大概就能明白其中的一些道理。在长平之战之前,秦国和赵国已经在长平对峙了三年了,如果继续拖下去,对两国的伤害其实非常大,富有的秦国会变的贫穷,而赵国可能就会直接宣布破产了,所以这仗一定要打,而且赵国也必须要换主将。

赵国本来的主将是廉颇,而廉颇是一个主守的战将,在这场不可避免的战争里面,大家都已经拖不起了,那么索性速战速决吧,赵国就选择了主攻手赵括。但这个人也不是随便选的,当时的赵国可用的将领并不多,厉害的李牧那个时候还小,才能还没开始展现。综合各方面的威信和能力,赵括就这样被选上了。

那么最后为什么赵国还是败了呢?一是因为在外交方面,赵国的平原君决策错误,输给了秦国的相国范睢。二是赵括和白起其实还是有点势均力敌的,只不过赵国后方跟不上。当时两国打的难分难解都开始有点兵力不足了,而秦国开始许爵征兵,而赵国赵孝成王却什么也不做。在这场战争中,赵括战死沙场,比历史上的很多将军都值得尊重,所以,这个锅怎么想也不应该是赵括来背的吧。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三国演义和三国志有何区别?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史书和小说的区别。志记录三国历史人物传记,简明扼要。演义可以理解为三国同人故事书。举一些例子,三国志记载华雄死于和孙坚部队的混战,演义为了突出关羽形象,改为关羽斩杀。三英战吕布也为演义虚构,包括孔明草船借箭,借东风,华容道等等内容。演义中,作者主观性占据全书思想主导,在作者那个年代,为了维护统治阶级

  • 三国演义塑造的人物中与历史基本无差异的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与历史基本无差异的,有几大群体。第一类,谋士曹魏阵营,五大谋士,荀、郭嘉、贾诩、荀攸、程昱,除了个人性格、生活细节等问题刻画不足外,与史实相差不大。程昱曾经把人肉充当军粮,但在演义中丝毫未敢提及,此外,程昱模仿徐庶之母的笔迹进行诈骗,是演义虚构情节。蜀汉阵营,诸葛亮被神话了,不必多

  • 马谡、赵括都是纸上谈兵,一战就挂了。韩信纸上谈兵为什么不一样?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韩信、赵括、马谡的情况完全不一样,不能相提并论。首先,赵括和马谡对战争的心态不端正,韩信没有这个毛病。这里要先纠正一个错误的观念:赵括和马谡不是没有作战经验,而是没有独立领兵作战的经验。赵奢的两场著名战役,阏与之战和麦丘之战,赵括都有参与,甚至在麦丘之战中,赵括还献计取城,立了大功;诸葛亮平南中,马

  • 赵括纸上谈兵是怎么深入人心的?不是正史如何成为权威?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

    【泛文化写作营】我是天涯孤旅a,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在回答本题核心问题前,我们还需做点额外的功课,就是要正确理解什么是正史什么是野史?搞清楚了这个定义,即便我们不肯定回答本题的核心,大家也都会心知肚明清清楚楚。所谓正史,就是由官修官著,由官方指定编撰、来源于史官记录、以帝王传记为钢领、以纪传体、编年体

  • 漳州出过哪些历史名人?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漳州是历史文化名城,闽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上有黄道周、张燮、潘振承等名人,这里介绍4位漳州名人。刘再兴刘再兴(19212015),福建漳州市漳浦县人。革命战争年代,曾任新四军2支队4团通讯排长、政治指导员等职,参加过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海军5舰队天目山艇政委,海军

  • 有哪些以三国时期为背景的书?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

    三国时期是一个精彩纷呈的时期,英雄智士,各显神通,共同创造了那段令后世神往的历史,至今让人神往不已。那么让三国精彩留传下来的书籍有那些呢?首先有以三国为背景的史书。主要有刘晔的《后汉书》、陈寿的《三国志》、习凿齿的《汉晋春秋》及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后汉书》、《三国志》、《汉晋春秋》都是记传体史

  • 三国演义明明是假的,为什么被某些人当成正史而津津乐道?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三国演义》是章回体小说,《三国志》是史书。那些拿《三国演义》当正史而津津乐道的人,只是好奇消遣,要么就是缺少常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浩如烟海的古籍文献中,三国演义以浅显易懂,喜闻乐见的艺术手法,千百年来,三国故事,家欲户晓,人人皆知。这是一个动荡不安,社会急剧变化的年代,广阔的历史时

  • 为何有人讨论《三国演义》时,总有些人喜欢跑出来谈论正史?这是种什么心理?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人罗贯中所著,这是四大名著中唯一一部没有著作权纠纷的古典文学巨著。罗贯中根据《三国志》、《世说新语》、《后汉书》以及宋元话本,创作了这部白话小说。罗贯中最先给这部小说所定的名字叫《三国志通俗演义》,因而,其主要取材于《三国志》基本无疑。不过,罗贯中的原著并非我们现在看到的通行本

  • 推荐几本三国人物传记,曹操传,孙权转,谁写的比较好一点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推荐看曹操的。这个人物本身故事很多,历史事件丰富,不管作者写的水平高低如何,都一定很有内容(当然,作者也别太差了)。而孙权,虽然活了七十多岁,但人生出彩的地方远不如曹操多。除了几个大事件以外,大部分都是些没劲的琐事。作者水平高的话,可以写得很精彩,但那样就脱离真实了。你又想真实,又想好看,只有选曹操

  • 多读历史到底有什么好处?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这个问题问的好,特别是“描述”部分,引起了我的共鸣。我开始回忆我走过的路,我回答的不一定有用,但绝对是真实的想法。前人说过,三种人不宜读书。天智过高者,比如刘邦、朱元璋,读书多了脑袋生出些条条框框,极易糟蹋了高情商。读死书者,只会人云亦云,有那功夫真不如边干事边悟道理,多积累经验、人脉、资本,早点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