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和小说的区别。
志记录三国历史人物传记,简明扼要。
演义可以理解为三国同人故事书。
举一些例子,
三国志记载华雄死于和孙坚部队的混战,演义为了突出关羽形象,改为关羽斩杀。
三英战吕布也为演义虚构,包括孔明草船借箭,借东风,华容道等等内容。
演义中,作者主观性占据全书思想主导,在作者那个年代,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尊刘贬曹的思想贯彻全书。
想了解真正的三国历史,可以看志,演义可以作为一本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来欣赏,但是切勿把演义当正史。
如果真的想要了解三国的历史,除了《三国志》,还有其他史书吗?
谢谢邀请,我是以史为鉴。
三国时期的故事因为《三国演义》的影响,可以说知名度极高,其实这本演义也是参考了很多的史书才写出来的,大部分故事和人物都符合史书记载,很多地方甚至作者都直接照搬史书全文,所以说如果是初学者,我建议先从《三国演义》小说读起,通过这本极为出色的历史小说先弄清楚三国时期的人物关系和时代背景。
熟读《三国演义》后,可以进阶去读《三国志》了,这里推荐大家去读裴松之的注解版本。裴松之对于陈寿在三国故事中删掉的一部分内容旁征博引,正史和野史都有提及,一些早已经失传的史书记载也都在注解中亮相。
比如曹操杀吕伯奢,曹操走华容道,诸葛亮空城计……《三国志》中都没有提到,但是裴注中却引用记载,留下来了极为出色的故事情节,最后被《三国演义》所采用,最后被大众熟知。
之后可以去读《世说新语》,这部著作也是极为有趣的魏晋朝故事集。
比如曹操和杨修斗智的一系列故事,“一人一口酥”、“绝妙好辞”、“门内填活”……
还有曹植的“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七步诗,都是出自《世说新语》。
然后还可以去看《后汉书》,这里有很多是东汉末年名人名臣的传记。
还可以去看《晋书》,里面记载了司马懿等人的生平事迹。
这几本书都看完了,基本上三国的基本史实就没问题了,再要往深里研究那就要看各种地方志了。能走到这一步的,估计也没有几个了,加油吧。
我是以史为鉴,为你讲述靠谱的故事
从本人的角度来看,建议以下几本书:
1.首先自然是《三国演义》。这本书是半白话文半古文,看起来不太费劲。同时作为小说,演义也是所有三国的书里趣味性最强的一本。2.《三国志》。《三国志》是西晋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六十年的历史,受到后人推崇。全书一共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陈寿是晋朝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三国志》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记刘备为《先主传》,记孙权称《吴主传》,均只有传,没有纪。3.《三国志裴松之注本》。裴松之根据自己的了解,为三国志做了注,同时整理了很多野史的资料。(陈寿治学严谨,只采取一些绝对靠得住的资料,那些半信半疑的都不用)裴注从某些方面来说,客观性更强,注多于原文,内容比原文还更丰富。4.《资治通鉴》、《世说新语》、《后汉书》、《晋书》。5.现代学者对于三国历史的整理和看法,比如百家讲坛《易中天品三国》,强烈建议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