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教育的三大纲领是: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大目标:《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1、“明德”是人与生俱来的善性,但这种善性必须经过不断学习才能表现出来,所以,大学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要使人的“明德”发扬光大。这实际上就是要求人们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是使自己始终保持向善之心。2、“亲民”即“泛爱众而亲仁”。人不仅自己要保持向善之心,而且还要将这种向善之心推广开来,去亲爱广大的民众。朱熹将其改为“新民”,解释为用自己的德性去感化人,使人去其“旧染之污”,反映了儒家推己及人的教化思想。3、“止于至善”,也就是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的,这就是儒家思想“三纲八目”中所讲的“三纲”。但上边的解释有明显的错误,这里的“亲民”并非“去关爱广大的民众”。“亲”在这里也并非为“亲近”之意,而是“新”的意思,即“新民”。“新”作动词,为革新之意。“新民”,即自我革新求进,然后推己及人。正如《大学》第三章所讲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孟子,孔子,老子分别是儒家,思想家,教育家还是什么
孔子,春秋时鲁国人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孟子,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之后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称为“亚圣”。老子,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曾向他学习。
古代教育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人数:少数化不能普及,私塾为主,天文星算、医学、百艺等更是限于家族秘传。阶层:贵族化学习是特殊阶层的特权或义务,是贵族的标志,甚至是一种活法,甚至不是为了做官,只是表明人家是贵族。穷人基本上要么偷学,要么砸锅卖铁,要么只能学各种手工枝术。内容:礼仪为主,汉朝以后以儒家学说,即所谓的四书五经为主。分科:贵族学礼仪,工匠学技术。取向:贵族是要做官,工匠是要服役。方式:贵族可以小班开学,工匠是师徒相传。祭祀对象:贵族是孔子,工匠是鲁班。
三,简答题19.教育学的发展历经了哪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学科萌芽阶段。主要特征是教育学还没有从哲学、政治学、伦理学中分化为独立的学科第二阶段:学科初步形成阶段。主要特征是教育学成为一门原始状态的独立学科。17世纪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世界第一部以教育为专门研究对象的著作。第三阶段:学科发展阶段。教育学在整体和局部上都向着科学化方向发展。第四阶段:学科现代化阶段。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的现代化,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促使教育学向现代化方向发展
朱熹对中国教育史的影响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其中最值得关注的,一是论述“小学”和“大学”教育,二是关于“朱子读书法”。朱熹在总结前人教育经验和自己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基于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初步认识,把一个人的教育分成“小学”和“大学”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阶段,并提出了两者不同的教育任务、内容和方法。朱熹认为,与重在“教事”的小学教育不同,大学教育内容的重点是“教理”,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对于大学教育方法,朱熹一是重视自学,二是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相互交流。朱熹关于小学和大学教育的见解,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增添了新鲜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