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古人送殡时要让长子摔瓦盆,并一直沿用至今,背后有何寓意?

古人送殡时要让长子摔瓦盆,并一直沿用至今,背后有何寓意?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3413 更新时间:2024/2/24 22:05:16

据史料记载,摔瓦盆源于2300年前的周未。庄子″见田氏已死,解将下来,…把瓦盆为乐器,鼓之成韵,倚棺而作歌:…敲碎瓦盆不再鼓,伊是何人我是谁!…庄生歌罢,又吟诗四句…。大笑一声,将瓦盆打碎。…庄生遨游四方,终身不娶。或云遇老子于函谷关,相随而去,已得大道成仙矣。诗云:…请看庄生鼓盆事,逍遥无碍是吾师。

庄子也是古代之圣人,虽不与孔孟齐名,但决非凡人。他妻死鼓盆碎盆而庆成仙的故事,一直流传下来;沿用至今,长子摔瓦盆便源于此。

笔者老家出殡不是摔瓦盆,而是摔瓦。这项仪式至少有4层寓意:

一是节哀。尽快从悲痛的阴影里走出来。人死如灯灭,有死才有生,新陈代谢,由此世界万物不断由低级向高级进化,推动人类的发展。否则,光生不死,人类永远停留在起点上,世界也容不下。由生到死,这是一个自然淘汰的过程。红白喜事,一语道破了生与死的辩证关系。庄子是圣人,早就看透了凡间之事,所以老婆死了才鼓瓦盆为乐,摔瓦盆庆贺。

二是祷祈。希望逝者到阴曹地府以后岁岁(碎碎)平安,长眠安息。

三是期冀。逝者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瓦碎为玉,高尊一级,到阴间做一个刚直不阿,高尚磊落之鬼雄。

四是决别。做一了断。生者也要学庄子,把不舍悲哀化为力量,继承遗愿,延续香火,振奋精神,继续前行。

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民间送殡时,要让长子摔瓦盆的习俗,通常来说是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习俗,不管在农村还是城镇,至今依然沿用。

只不过这种民间习俗在农村保存得更加完整,城镇因为殡葬方式的改变,这种民间习俗大多已消失,或被其他的仪式所取代。然而,我国民间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有摔瓦盆这种仪式。比如说长江以南的一些地区,就没有这种习俗。

长江以南一些地区,民间也有摔陶瓷用具之类的习俗,但是,那也是比较少的现象,其指向性非常明确。也就是去世老人在去世前久病在床,经常有用药罐熬药,这种药罐不同的地方,使用的陶瓷品种不同,其名称也不同,有的用土陶罐,有的用沙罐,有的用罐,有的用土沙锅等。出殡时(有的在烧床铺草,或衣服时摔掉),由孝子把药罐摔碎,寓意是老人走了,他们的疾病也就消除了,既不让疾病随老人而去,也不让疾病留在家中。如果去世的老人无疾而终,就没有这道程序。因此,此类摔陶瓷罐与摔瓦盆,在民俗内涵上完全不同,其中的民俗寓意也不相同。

有摔瓦盆习俗的地方,摔瓦盆是丧事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也是出殡时一道不可或缺的程序。摔掉瓦盆,民间俗称

、丧盆、老盆、孝盆等,是专为死者焚烧纸箔的瓦盆。地方不同,瓦盆的样式略有不同,有的地方为实心底,有的地方要在盆底留一个孔。民间以为人死后,到阴间要花钱,于是,就将纸箔打造出银锭和铜钱的样子,用火焚化,这样就可以给死者送钱了。人们又担心送去的钱被野鬼抢走,只能用瓦盆焚化,才不会被抢走。

有一些地方习俗,在瓦盆内焚化的纸箔灰,要用黄纸包起来,盖棺前放到棺材内,有的地方则没有这种习俗。出殡时,长子要把丧盆顶在头上,就在灵之际,将丧盆摔到地上(有的地方摔了丧盆后,接着起灵),摔得越碎越好。但摔瓦盆的人只能摔一次,如果摔到地上摔不破,长子就不能再摔,而是由抬棺的人将瓦盆踩碎。毕竟有的地面的泥土是软的,摔下去不易破碎,也就是因为民间屡屡出现过这种情况,有的地方专门预备了一块砖头,就解决了瓦盆摔不破的问题,同时这块砖也被赋予了一定的民俗内涵。

这种摔瓦盆背后到底有什么样的寓意,各地因为摔瓦盆来源有各种版本,版本不同,其中的寓意也就有了差别。这里从中选取三种比较有代表性的版本。

1、摔瓦盆之人就是家业公认的继承者有这种说法的地方,传说摔瓦盆的典故来源于春秋末的一位名人,叫范蠡。为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中国早期商业理论家,后来被民间商界尊称为“商圣”,并被后世尊之为财神、商祖、制陶行业的祖师爷。

传说范蠡因烧制陶器,发了大财。范蠡是一个能艰苦创业,又能广散钱财救济贫民的人。他发财致富后,在每年的三月十五和十月十五,设棚为穷人施粥饭。范蠡的善举,得到了老百姓尊重,愿意跟随他学习制陶器的人纷至沓来,他就把制作陶器的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当地民众。

范蠡没有儿子,他的家业也就没有继承人,他想,自己的家业总得传给一个人才好。范蠡经过长久的思考,想出了一个办法。

范蠡把乡邻中那些有威望的人都请到家里来。他拿出制作非常精美的陶瓷盆,让大家帮忙出主意,如果他百年后该怎么处理这个陶瓷盆。于是,人们七嘴八舌地说起来,有的人说要把陶瓷盆献给侯王;有的人说用红缎子包把陶瓷盆起来,收藏起来,大家想你的时候就拿出来看看。范蠡对大家的这些说法都很不满意。

这时,坐在最前面的一个年轻人说:“人在物在,人去物去。到你百年后出殡的那天,我把陶瓷盆摔碎了,你也就可以带走了。”范蠡非常赞同年轻人的建议,他对大伙说道:“百年后,我的这份家业就让这个年轻人继承吧,今天请来的高邻都是证人,还烦请大家给做个证!”

据说,从此以后,民间有老人去世时,都要买一个瓦盆,让去世老人的继承人在棺材前把瓦盆摔碎。这就是民间“摔瓦盆”的来源。也因为如此,老人出殡时,谁有资格摔瓦盆,谁就请公认的家业继承人。

直到今天,民间为孝子之中的长子摔瓦盆的讲究,也就是沿袭了古代“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原则的遗风。也就是说,旧时摔瓦盆的顺序是:由嫡长子摔瓦盆,没有嫡长子,则由嫡长子的儿子中的长子摔瓦盆。如果嫡长子和嫡长孙不在了,就由嫡子中的老二,以此类推,最后才是庶子。

新中国成立后,已经消灭了一夫多妻制,因此,现在的民间摔瓦盆的顺序是:长子摔瓦盆,长子不在了,由长子长孙顶上来,没有长子和长子长孙,就由次子顶上来,以此类推。

现在家庭中儿女少,有的人家没有儿子,只有女儿,那通常由女儿摔瓦盆。农村家庭如果有两个以上女儿,通常由确定留在家里的女儿摔,或者儿女结婚后所生儿女随母姓的女儿摔。独生女,理所当然让女儿来摔。

2、为了让亡者不要忘掉阳间的亲人按照旧时民间迷信的说法,人死之后,其灵魂进入阴间,要踏上黄泉路,路上要过奈何桥,过了奈何桥到达望乡台。在这里,亡灵会最后一次回过头来看看人间的家乡,从此与人间之事就没有了任何关系。然后就进入了阴曹地府的阎罗殿,由九殿阎罗根据亡灵生前在人世间所作所为,是善行还是恶举,决定将亡灵打入地狱,还是投胎转世为人。

被九殿阎罗打发投胎转世为人的亡灵,从阎罗殿出来,必须要到孟婆庄报到。孟婆是阴曹地府专门负责“由阴转阳”工作。每一位亡灵投胎之前,必须要喝一碗“孟婆汤”,也叫“迷魂汤”。据说喝了“孟婆汤”就可以把前生的事忘得一干二净。现在如果有人记性不好,记不得前面的事情和教训,或者有些人怎么劝都不听等,往往被人斥之为喝了“孟婆汤”,或者喝了“迷魂汤”,其中的来源就是民间的这种迷信传说。

现在有一些方的瓦盆,在烧制的时候,特意做成留一个孔的盆底,据说,这是阳间之人对孟婆耍了一个心眼,其目的就是,当亡灵拿出随身携带的瓦盆盛“孟婆汤”时,“孟婆汤”就可以从盆底漏掉,这样亡灵就不用喝“孟婆汤”。因为没有喝“孟婆汤”,他们也就忘不掉阳间的亲人。

因此,这些地方认为,出殡时摔瓦盆,就是为了让亡灵把瓦盆及钱财带到阴间。这虽然是一种迷信的说法,但也说明人世间的亲人对亡者怀有无限思念之情,才编出这样的一种说法。

3、摔瓦盆是为了模仿古代孝子关于摔瓦盆来源于古代孝子的说法,民间各种版本繁多,各说各话,但是每一个故事都非常感人。主要故事情节是这样的:

古代乡村一户人家,父亲早亡,只有母子两人相依为命。母亲既当爸又当妈,起早贪黑下地干活。为了不让儿子挨饿,母亲把一个瓦盆放在家里的柜子顶上,里面放有食物,儿子饿了就到瓦盆里拿东西吃。日复一日,儿子习惯了到瓦盆里拿吃东西的方式,肚子饿了就到盆里去拿。后来,母亲把儿子送入学堂读书,儿子发愤读书,中了功名,做了官。也就正当他接到任命书的那一天,她母亲因操劳过度,病倒了,不久就去世了。

儿子非常伤心,日夜守着柜子顶上那个瓦盆痛哭止。亲戚邻里怕儿子哭坏身体,就聚在一起商量,决定把那个瓦盆摔掉,但是,因为儿子一直在守着那个瓦盆,无法下手。母亲出殡的那天,儿子头上顶着那个瓦盆,跪在棺材前哭得死去活来,昏了过去。在场的人趁着这个机会,将瓦盆给摔碎了。当儿子醒来的时候,人们向儿子解释说,摔碎瓦盆,是为了让他母亲带走。

从此以后,民间就开始流行孝子顶瓦盆、摔瓦盆以表孝心,这也就成为一些地方摔瓦盆寓意表孝心的习俗。也因为有了这种说法,我国一些民间办丧事时,不是有孝子摔瓦盆,这些地方通常儿子只顶瓦盆,摔瓦盆则由亲朋好友完成。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儒家思想主张的是什么?道家思想主张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在历史上,儒道两家各行其道,各立风标,代表着各自的治世准则,为人修养,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主张,克己复礼,忠孝节义,忠君,孝悌,君仁,民顺,天下大平。而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虚极静笃,自然而然,念止息停,无为而为。自古以来,儒道两家无时不在两种理念,两种观点,两种治世之道,两种民风教化之间

  • 有些孔庙里的房梁是怎么扣稳的,为什么几百年了还能保持这么坚固?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这还是得益于我国几千年以来的房屋榫卯结构模式;我们都知道,几千年以来,中国的建筑结构基本上是以木质结构为主要的。这早在史前河姆渡时期就已经产生了,而且那个时候就已经产生了榫卯结构。我国木构建筑的承重部分主要是柱、梁、额枋、蜀柱、驼峰托脚、叉手、替木、襻间、阳马、椽等,简称为大木作。它们在承重的同时又

  • 请推荐几本关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的书,谢谢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儒家思想的主要有:《诗》《书》《礼》《易》《春秋》《大学》《论语》《孟子》《中庸》等。道家思想的有老子(即老聃)、庄子(即庄周)、列子(即列御寇)等的著作。法家思想的有韩非子等的著作。纵横家思想有苏秦、张仪等的著作。兵家思想有孙武的《孙子兵法》、孙膑的《孙膑兵法》等。.①文化传承应“取其精华、去其糟

  • 中国有哪些古代哲学大师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老子(约)公元前600-公元前500〖春秋〗孔子Confucious公元前551-公元前479〖春秋鲁国人〗邓析公元前545-公元前501〖春秋〗曾子公元前505-公元前436〖春秋首先宰相的设立时为了将王权分散开来,防止独断专行!这其实也就是哲学中的说的食物的矛盾性与统一性。统一是为了更好地统治人

  • 太极理解为道,两仪理解为阴阳,是这样理解的吗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

    所谓太极即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到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太极即为天地未开、混沌未分阴阳之前的状态。两仪指天地或阴阳。一些武术家借用此词来引申到拳法中,如武术家孙禄堂就将动为阳、静为阴,合称动静为两仪。关于“两仪”,综合历代易学家的理论,计有七说:一说为阴阳,一说为天地,一说为奇偶,一说为刚柔,一说为

  • 古代铜钱的外圆内方,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哪方面?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古钱币的演变,从商朝铜贝出现后到战国时期,我国的货币逐渐形成了以诸侯称雄割据为特色的四大体系,即:铲币、刀币、环钱、楚币。在到秦半两、汉代的五铢钱、唐代的开元通宝,外圆内方的方孔铜钱越趋成熟,成为我国古代钱币的主要造型。在金属钱币诞生之初,钱币并不是外圆内方的方孔铜钱。但即便如此,我们依然能从铲

  • 人死九泉指的是哪九泉?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

    “九泉”一词的背后却融合了我们传统的民间宗教、道教和佛教等一系列思想。了解这个词,恰好也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融合性有多强。在古人看来人死不是消失而是去另一个地方很多人认为,九泉这个词好像应该来源于佛教。其实,并不是。要想了解“九泉”,我们要先从黄泉这个词说起。其实,黄泉这个词的来源简单。早在西周时

  • "圆"的寓意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

    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态象征,象征着“圆满”和“饱满”,是自古以和为贵的中国人所崇尚的图腾。满和圆合称购成汉字圆满,浸透着中华民族先民最朴素的哲学,圆则满,满则圆,心有圆满便安宁不争,便以和为贵,便能取道中庸,便不会因极端而失衡焦虑了。满圆用来形容十五圆月,在中国的文化里,常以月亮的阴晴圆缺,喻人

  • 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长期存在什么思想观念?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自然经济的概念来自古希腊。古希腊哲学认为,凡是自然的,就是合理的,应予肯定。而经济,希腊语是“家庭管理”,是为了获取自然供给的东西,因而是合理的。所谓自然,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解释,是指合乎人类和事物的本性。而分工是由于人的天赋本性不同(如男与女),所以家庭管理(即经济)肯定分工(当然是指自然分工)。中

  • 我国历史演变的哲学启示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刚柔易位论的思想定格个数千年,所谓中国哲学,已被人赋予了太多意义,我从道之初来阐述吧,人法天,借法自然,该刚则如千仞,柔则似飞絮,没有易位论,壮士拔剑为壮,见义不为是柔,人的品性先天生后天成,乾坤守位而不犯,人法自然该是以性为沥,守正气,争清流,激浊扬清而活。这是我的拒柔之解,个人观点一部分。中国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