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请推荐几本关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的书,谢谢

请推荐几本关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的书,谢谢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2616 更新时间:2024/1/24 15:36:25

儒家思想的主要有:《诗》《书》《礼》《易》《春秋》《大学》《论语》《孟子》《中庸》等。道家思想的有老子(即老聃)、庄子(即庄周)、列子(即列御寇)等的著作。法家思想的有韩非子等的著作。纵横家思想有苏秦张仪等的著作。兵家思想有孙武的《孙子兵法》、孙膑的《孙膑兵法》等。

对于我国古代的教育思想,人们有不同的看法:观点一:中国古代的教育“重人伦、轻物理”,不利于自然科学

.①文化传承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继承是前提,发展是要求,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要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②观点一看到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的不合理因素是正确的,但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是不科学的;观点二看到了古代教育思想的“精华”,但认为发展教育必须回归古代教育思想是不科学的。③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正确的观点应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批判地继承,推陈出新。提示:此题主要考查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首先应该明确其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二者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天工开物的哲学思

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天工开物》的书名取自《易系辞》中“天工人其代之”及“开物成务”,天工开物这4个字,是用”巧夺天工”和”开物成务”两句古成语合并而成的,“天工”表示自然的力量,“开物”表示人力对自然的开发利用,二者相合,表达了天人合一,人力与天工相协调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中国古代测评思想的理论基础体现在哪三个方面

我国自古就十分重视人才选拔和人才测,评按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人,才测评实践活动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历史时期。第一个时期从上古到春秋战国为起始期。这一阶段的人才测评由于处于开始阶段,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制度和方法,对人的评价以荐举和观察为主要方式,如先秦时期实行的乡举里选。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人才辈出,诸子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对人才的见解,这些理论和方法散见于诸子百家典籍之中,但总体上都不够系统和全面。第二时期从汉到隋为发展期。汉朝首次确立了察举、征辟制度为国家选拔人才。到了魏晋南北朝,对人的评价和判别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魏国为了吸引人才创设了九品中正制,以此作为任用官吏的依据。这一时期的最重要成果是形成了以刘劭的《人物志》为代表的人才测评的理论和方法。第三时期从隋唐至清末为成熟期。隋朝确立的科举制度在唐代得到发展完善,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成为我国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各朝在考试的内容上各有所侧重,唐重诗赋、宋试经策、明清以八股取士。这一时期人才测评的制度相对完善和稳定,不同领域的学者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但都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人才测量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为人才测评的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国古代人才测评思想的特色:1、人才的重要性思想在长期的征伐和兼并战争中,人才的关键性和重要性地位得到确认。因此,古人更是把有贤不知、知而不用、用而不任,作为国家的三种不祥征兆,以此提醒管理者要亲贤臣、远小人。2、人才的难知性思想人本身具有复杂性、隐蔽性、善变性的特点,要想对人有一个公正客观的评价并非是一件易事,智谋之士也深感人才难知。3、人才的可测量思想早在2000多年前孟子在《孟子.梁惠王章句》上提出了“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的观点。这里的权、度指的都是测量。物既可以测量,那么心当然也可以。明确提出了人才可测量的思想。4、人才素质构成的多维性思想首先,古人认为要从不同的方面对人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其次,每一个维度应当包含具体的内容。再次,不同职位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也不同。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中国有哪些古代哲学大师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老子(约)公元前600-公元前500〖春秋〗孔子Confucious公元前551-公元前479〖春秋鲁国人〗邓析公元前545-公元前501〖春秋〗曾子公元前505-公元前436〖春秋首先宰相的设立时为了将王权分散开来,防止独断专行!这其实也就是哲学中的说的食物的矛盾性与统一性。统一是为了更好地统治人

  • 太极理解为道,两仪理解为阴阳,是这样理解的吗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

    所谓太极即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到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太极即为天地未开、混沌未分阴阳之前的状态。两仪指天地或阴阳。一些武术家借用此词来引申到拳法中,如武术家孙禄堂就将动为阳、静为阴,合称动静为两仪。关于“两仪”,综合历代易学家的理论,计有七说:一说为阴阳,一说为天地,一说为奇偶,一说为刚柔,一说为

  • 古代铜钱的外圆内方,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哪方面?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古钱币的演变,从商朝铜贝出现后到战国时期,我国的货币逐渐形成了以诸侯称雄割据为特色的四大体系,即:铲币、刀币、环钱、楚币。在到秦半两、汉代的五铢钱、唐代的开元通宝,外圆内方的方孔铜钱越趋成熟,成为我国古代钱币的主要造型。在金属钱币诞生之初,钱币并不是外圆内方的方孔铜钱。但即便如此,我们依然能从铲

  • 人死九泉指的是哪九泉?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

    “九泉”一词的背后却融合了我们传统的民间宗教、道教和佛教等一系列思想。了解这个词,恰好也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融合性有多强。在古人看来人死不是消失而是去另一个地方很多人认为,九泉这个词好像应该来源于佛教。其实,并不是。要想了解“九泉”,我们要先从黄泉这个词说起。其实,黄泉这个词的来源简单。早在西周时

  • "圆"的寓意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

    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态象征,象征着“圆满”和“饱满”,是自古以和为贵的中国人所崇尚的图腾。满和圆合称购成汉字圆满,浸透着中华民族先民最朴素的哲学,圆则满,满则圆,心有圆满便安宁不争,便以和为贵,便能取道中庸,便不会因极端而失衡焦虑了。满圆用来形容十五圆月,在中国的文化里,常以月亮的阴晴圆缺,喻人

  • 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长期存在什么思想观念?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自然经济的概念来自古希腊。古希腊哲学认为,凡是自然的,就是合理的,应予肯定。而经济,希腊语是“家庭管理”,是为了获取自然供给的东西,因而是合理的。所谓自然,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解释,是指合乎人类和事物的本性。而分工是由于人的天赋本性不同(如男与女),所以家庭管理(即经济)肯定分工(当然是指自然分工)。中

  • 我国历史演变的哲学启示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刚柔易位论的思想定格个数千年,所谓中国哲学,已被人赋予了太多意义,我从道之初来阐述吧,人法天,借法自然,该刚则如千仞,柔则似飞絮,没有易位论,壮士拔剑为壮,见义不为是柔,人的品性先天生后天成,乾坤守位而不犯,人法自然该是以性为沥,守正气,争清流,激浊扬清而活。这是我的拒柔之解,个人观点一部分。中国古

  • 殡葬文化如何体现文化传承和生命价值?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如何体现文化传承与生命价值?先说殡葬文化如何传承。前几年,广大农村人死了都要火葬,“解决死人跟活人争地问题”。这种强制性政策实行几年后,慢慢松了下来,现在人死后装进棺材埋在地里,没谁再叫挖出来,火化了再埋,看来,没人管了。那几年,死人格外地折腾活人。特别是农村人很因循守旧,这种守旧是不是殡葬文化的传

  • 学庸论语大学内容 开头是大学之道,在明明......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人们光明的德性,在于教育人们亲爱人民,在于使人们达到至善的目标。知道应该达到的目标,然后才能有确定的志向,有了确定的志向,然后才能心静

  • 思想是文学作品的核心,如何从文学作品读出哲学内涵?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主要是看作品写的真实不真实,毕竟人们追求的文学作品要求与事实差别不大。太假,作品就没有了可看性。比如,人们都知道一般树枝的叶子是绿的,你硬要说成是蓝的。人们就不太相信,认为你是胡说。谢邀!思想与哲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有思想的文学作品,并不代表其具有哲学意义上的内涵。文学作品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