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主要有:《诗》《书》《礼》《易》《春秋》《大学》《论语》《孟子》《中庸》等。道家思想的有老子(即老聃)、庄子(即庄周)、列子(即列御寇)等的著作。法家思想的有韩非子等的著作。纵横家思想有苏秦、张仪等的著作。兵家思想有孙武的《孙子兵法》、孙膑的《孙膑兵法》等。
对于我国古代的教育思想,人们有不同的看法:观点一:中国古代的教育“重人伦、轻物理”,不利于自然科学
.①文化传承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继承是前提,发展是要求,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要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②观点一看到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的不合理因素是正确的,但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是不科学的;观点二看到了古代教育思想的“精华”,但认为发展教育必须回归古代教育思想是不科学的。③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正确的观点应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批判地继承,推陈出新。提示:此题主要考查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首先应该明确其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二者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天工开物的哲学思
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天工开物》的书名取自《易系辞》中“天工人其代之”及“开物成务”,天工开物这4个字,是用”巧夺天工”和”开物成务”两句古成语合并而成的,“天工”表示自然的力量,“开物”表示人力对自然的开发利用,二者相合,表达了天人合一,人力与天工相协调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中国古代测评思想的理论基础体现在哪三个方面
我国自古就十分重视人才选拔和人才测,评按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人,才测评实践活动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历史时期。第一个时期从上古到春秋战国为起始期。这一阶段的人才测评由于处于开始阶段,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制度和方法,对人的评价以荐举和观察为主要方式,如先秦时期实行的乡举里选。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人才辈出,诸子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对人才的见解,这些理论和方法散见于诸子百家典籍之中,但总体上都不够系统和全面。第二时期从汉到隋为发展期。汉朝首次确立了察举、征辟制度为国家选拔人才。到了魏晋南北朝,对人的评价和判别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魏国为了吸引人才创设了九品中正制,以此作为任用官吏的依据。这一时期的最重要成果是形成了以刘劭的《人物志》为代表的人才测评的理论和方法。第三时期从隋唐至清末为成熟期。隋朝确立的科举制度在唐代得到发展完善,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成为我国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各朝在考试的内容上各有所侧重,唐重诗赋、宋试经策、明清以八股取士。这一时期人才测评的制度相对完善和稳定,不同领域的学者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但都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人才测量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为人才测评的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国古代人才测评思想的特色:1、人才的重要性思想在长期的征伐和兼并战争中,人才的关键性和重要性地位得到确认。因此,古人更是把有贤不知、知而不用、用而不任,作为国家的三种不祥征兆,以此提醒管理者要亲贤臣、远小人。2、人才的难知性思想人本身具有复杂性、隐蔽性、善变性的特点,要想对人有一个公正客观的评价并非是一件易事,智谋之士也深感人才难知。3、人才的可测量思想早在2000多年前孟子在《孟子.梁惠王章句》上提出了“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的观点。这里的权、度指的都是测量。物既可以测量,那么心当然也可以。明确提出了人才可测量的思想。4、人才素质构成的多维性思想首先,古人认为要从不同的方面对人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其次,每一个维度应当包含具体的内容。再次,不同职位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