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还是得益于我国几千年以来的房屋榫卯结构模式;
我们都知道,几千年以来,中国的建筑结构基本上是以木质结构为主要的。这早在史前河姆渡时期就已经产生了,而且那个时候就已经产生了榫卯结构。
我国木构建筑的承重部分主要是柱、梁、额枋、蜀柱、驼峰托脚、叉手、替木、襻间、阳马、椽等,简称为大木作。它们在承重的同时又主要决定着木建筑中的比例尺度和形体外观。而榫卯的作用就是将这些大木作在节点部位连接起来。
通过榫卯结构传递荷载,使整个结构体系受力均衡、稳定坚固。建筑无任何其他构件连接,采用的是一种柔性的连接,具有极好的弹性。这种连接形式使连接的部位具有一定程度的自我恢复能力,形成动态平衡。这也因此可以让木结构建筑无需一颗钉子或一个螺丝便可稳稳站立千年。
古代房梁的建筑基本上都是榫卯结构,这种技术的特点是耗时耗力,但是经久耐用,结构稳固,可经百年甚至千年都不坏。
杜牧在《过秦论》当中,写到阿房宫的构造有“钩心斗角”的说法,这指的就是榫卯结构。古代房梁多用这种结构,木匠以高超的技术设计好木头互相关联的结构,使之互相镶嵌勾住,称之为钩心斗角。
因此,古代孔庙上的房梁也是用的这种结构。
什么是横梁啊?
在房屋建筑中,横梁就是和横墙平行方向的梁。由于中国古代房子端头的墙都是山的形状,所以就叫做山墙,山墙的叫法一直沿用到现在。尽管已经不是山的形状了,但还是管房子端头以及和端头平行的墙都叫山墙。山墙大多是承重墙。由于中国古代的房子大多是长条形状的,短方向的墙是山墙,长方向就叫做纵墙了,也就是和山墙垂直方向的墙都是纵墙。纵墙的叫法也一直沿用到现在。纵墙大多都是非承重墙。也有叫纵墙为顺墙的。相对于纵墙,山墙也叫做横墙。引申到梁的时候,常常把和横墙平行的梁叫横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