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杵成针是唐朝诗人李白。负荆请罪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廉颇和蔺相如。望梅止渴是东汉末年的曹操。完璧归赵是战国时赵国蔺相如。手不释卷是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三顾茅庐是三国时期刘备和诸葛亮。
完璧归赵真的是蔺相如为赵国立了大功吗?
是大功不假,蔺相如完璧归赵,所立之功己远远超出和氏璧自身的价值。
话说秦王让玉匠治玉时,得知赵国有一宝玉,名为和氏璧。玉匠说此玉是汴和得之于荆山,并详细诉说汴和献玉于楚王的曲折经历,此时秦王深为汴和人品感染,接着玉匠又夸耀说:‘’此玉置暗处,自然有光,能却尘埃,辟邪魅,名曰‘夜光之璧’;若置之座间,冬月则暖,可以代炉,夏月则凉。百步之内,蝇蚋不入,有此数般奇异,他玉不及,所以为至宝。‘’玉匠的一席话,说得昭襄王恨不得即刻就把和氏璧弄到手。
因此,这就引出了秦王假以秦国十五城作为条件换取一块和氏璧的缘由。
其实这事,用脚趾头想也知道,秦国打的什么主意,赵王有点不知所措,召集群臣商议,答应还是不答应,秦国以城易璧的要求。大伙你一言,我一语,都不敢说不答应秦国的要求,因为心理都明白,拒绝秦国的要求,就等于给了秦国一个进攻赵国的正当理由。这时,连赵王平时倚重的大将廉颇也没了主意。幸好缪贤把门客蔺相如推荐给赵王,这才解了赵王的燃眉之急。
为什么说蔺相如解了赵王的燃眉之急?蔺相如对赵王说,秦强赵弱,必须答应换和氏壁。如果答应换,而秦国不给城,理亏在秦。但是秦国求壁而赵不许,理亏在赵,我们宁愿让秦国理亏,也不能落个口实把柄在秦国手里。相如讲的在理,这是其一。其二是蔺相如胆识过人,在这个危机的关头挺身而出,自告奋勇,出使强秦,并向赵王保证城入赵国之手,就留壁在秦;城不入赵,就完璧归赵。
于是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当时秦王也是很郑重的,嫔妃与群臣都在场,纷纷传看和氏璧,人人惊叹这块美玉,在这个时候蔺相如察言观色认为秦王并没有做生意的诚意,迟迟不提用玉换城的事情,一定是想白占这块玉。
机智的蔺相如推说这块玉上有个瑕疵,接璧在手,后退数步,靠在殿柱之上,睁开双目,怒气勃勃不可遏,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之至宝。大王想用城换璧,写信给赵王,寡君悉召群臣计议,群臣说:‘秦国不讲信用,求璧是实,换城是假,明摆着是圈套。都说不要答应这件事。’我以为:‘百姓之间尚能以诚相待,难道一国的国君还不如个普通百姓吗?所以我和他们说,不要人以不肖之心看待秦国国君。’于是我国大王乃斋戒五日,然后派我专程给您送来,这完全是出于对您的尊敬和信任。如今我来到贵国,大王却在一般的台观上接见我,礼节十分傲慢;得到宝璧后,传给姬妾们观看,这样来戏弄我。我观察大王没有给赵王十五城的诚意,所以我又取回宝璧。大王如果一定要逼我,我的头今天就同宝璧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相如手持宝璧,斜视庭柱,就要向庭柱上撞去。
此时的秦王完全被相如的强大气场镇住,连连说,大夫不要这样,不要这样,有话好好说。虽然表面上秦国是同意割十五座城予赵,但未必然。
之后,相如又采取了缓兵之计,叫秦王斋戒五天,以表诚意。五天之后,再谈交易。
秦昭王答应后,相如悄悄地派人将和氏壁从小道上送回了赵国。并捎话给赵王,臣待罪于秦,死不辱命。
当秦王得知和氏璧己被相如转送回赵,便想以死恫呵他,面对秦王、群臣和各国使节,相如怒发冲冠,大声喊出:”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秦王又一次被相如镇住,民不畏死,奈何以死之惧之。此时,相如早己把生死置之度外。秦王落了个自讨没趣儿,就算是杀掉蔺相如也得不到宝玉。还不如做个顺水人情,于是把相如放回赵国。
蔺相如不辱使命,完璧归赵。在当时来看,不是个人行为,而是国家行为。他有胆有识,机智灵活地与秦王斗智斗勇,不仅维护了国家形象,捍卫了国家的尊严,而且在此以后,使秦国不得不重新打量赵国,调整对赵国的现有国策,所以说,和氏璧虽然价值连城,但毕竟是还有价的,而蔺相如所立之功却是无价的。也可以这样讲,蔺相如所立之功是不能用价值来衡量的。
完璧归赵这件事,发生在公元前283年,蔺相如成功的从虎狼之国带回了宝贝和氏璧。为了报复赵国,之后几年,秦国连续向赵国发起了挑战,占领了好几座城池,从表面上看,赵国吃了很多暗亏,蔺相如失策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
一、秦王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公元前283年,秦国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头号强国,在秦国的地盘上,秦昭襄王居然被一个舍人(蔺相如是赵国太监缪贤的门客)戏弄了一番,真是岂有此理!
秦昭襄王很生气,下起手来毫不客气:
公元前282年,秦军攻占了赵国两个城池;公元前281年,秦军再次侵占了赵国石城;公元前280年,白起斩杀赵军2万,侵占光狼城。算下来,“完璧归赵”后的三年,秦国侵略了赵国城池4个,赵军伤亡人数远远大于2万。为了一块破石头,赵国又是丢城池,又是被砍杀,值得吗?
在此之前,秦国也有攻打赵国的记录,但都没有连续几年一直打。秦国的重点“关照”对象,一直是韩魏:韩魏那几年一直被揍得很惨,几乎年年挨打。
很明显,赵国这几年被揍,是秦国在报复。从这个角度来看,蔺相如的做法并不妥,惹恼秦国,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二、赵国没有退路,退缩更被动换个角度来看,假若蔺相如很怂,直接将和氏璧双手奉上,赵国就不会挨揍了吗?
非常肯定的是,赵国会被揍得更快、更惨!
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国怂常挨揍。
魏国就是一个反面例子,魏国衰弱后,魏惠王期间还算坚挺着,没怎么服软;之后的魏王就怂了,在张仪的忽悠、威胁下,将黄河西岸的上郡拱手送回给了秦国。
按理来说,这可是一份大礼(上郡海拔位置高,对河西、关中平原有居高临下优势),秦国该领情才是。事实恰好相反,秦国对魏国的打击更加频繁了。道理很简单,软柿子谁不爱吃?
蔺相如强硬反击,给秦国发出了一个信号:赵国绝不会举手投降,哪怕是一块小小玉璧,也会据理力争。倘若秦国敢招惹赵国,就算是赵国不是对手,也要让秦国付出代价!
蔺相如的目的达到了吗?
三、目的达到了,终极一战推迟了二十多年“完璧归赵”前一年,发生了一件大事:秦国主谋、燕国主导,联合韩、赵、魏,打垮了齐国。其实,在此之前,他们的主要目标并不是齐国,而是赵国。这在战国很普遍,几个国家联合起来,矛头随时都可以调转。
打垮齐国后,战国的形势已经很明朗了:魏国垮了,齐国垮了,楚国也成了病老虎,韩国太弱,燕国太远,秦国的打击目标也就剩赵国了。
公元前280年,秦国侵占光狼城,赵国上下一片紧张之时,秦军旋即调转枪口,挥军南下,直扑楚国都城郢都。白起掘开河堤,大水灌溉郢都,楚国损失精锐30万左右,从此之后一蹶不振,从病老虎变成了奄奄一息的死老虎,以至于后来的邯郸保卫战,那么明显的局势,楚国都不敢出兵,在毛遂的威胁下,才勉强答应援赵。
秦昭襄王是一位战略高手(严格来说,应该是秦相魏冉),下了一盘好棋:赵国“胡服骑射”改革后,军队战斗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赵人又个个都是硬骨头,不好打啊。与其冒险,还不如先打废、打残魏、楚,一方面可以增强自身实力,另一方面也让以后的决战更加有利:至少魏、楚不敢轻易帮助赵国。
综上所述,蔺相如的强硬态度,虽然没有改变秦强赵弱的大局,但也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赵国不好惹!为赵国争取了十多年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