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道的组成与水的组成相类。道的客观实在性,是道体,其尺度极其微细,远低于人类可以感知的极限,“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不可致诘”;水的基本组成是水分子,半径约为0.4纳米,可以通过高倍显微镜观察。
其次,道的运行规律与水的运行规律相近。道体充斥自然之中,水体弥散天地之间;道体在自然之中其大无外,水体在天地之间其大无外;道体在自然之中其小无内,水体在纳米以上尺度范围内其小无内;道时隐时现,水也时隐时现;道显时可为天地万物,水显时可为冰川湖海;道隐时弥散于自然之中,水隐时消失于天地之间;道化育自然万物而不争,处自然万物之所恶,水润泽天地间万物而不争,处天地万物之所恶。
再次,道体无法观测,而水也是地表最普遍存在的物质,是生命之源,人们的生存离不开水,对水最熟悉,观察水的行为也最方便。地上的山川河流,天上的云行雨施,春夏的雨水,冬天的冰雪,都是水。
因此,水是道的缩影,水之德近于道之德,水之善近于道之善,故“几于道”,因而“上善若水”。
哲学。。水的哲学
1、存在决定意识,由于水与人类的特殊关系,中国古代许多哲学家在探讨自然时往往突出水的作用。2、由于水总是处于运动变化中,人们从水的运动变化中感受到物质世界里的生生不息,并概括上升到哲学高度。中国古代辩证法十分丰富,同样对水的辩证思考也十分丰富,这大多体现在对水的辩证特性的认识上。
道家认为,天下柔者莫过于水,而能攻坚者又莫胜于水。水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意味。试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水,并
无《水》(议论文),可从以下几方面,提炼论点:1、从运动的角度,论点可提炼为:共同进步,共同提高。2、从坚持的角度,论点可提炼为:水滴石穿,坚持不懈,锲而不舍,金石可镂。3、从舟行水上的角度,论点可以是: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有志者当做时代的弄潮儿。4、从时间如流水的角度,论点可以是:有志者应惜时如金。5、从流动的角度,论点可以是:流水不腐,户枢不蠹。6、从浇灌的角度,论点可以是:水滋润了绿叶,滋润了生命,也造就了自己。7、从水只向前流的角度,论点可以是:水遇到阻碍,不但不退缩,反而激发出更大的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