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继承了孔子儒教的衣钵,进一步主观唯心地发挥了朱熹的“理学”,进一步认定:“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并坚决地发出了“至善只是此心纯乎天理之极便是,更于事物上怎生求?”的反问。《王阳明全集》的开篇《知行录之一传习录上》就明确了王阳明的“心即理也。”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尽管王阳明也追求“知行合一”,可是,由于受到当时的社会发展和自然科学发展的制约,王阳明则没有追求到物事的“质”和物事发展变化所遵循的规律和定律,进而,他也无法实现正确的“知行合一”。他也只是客观唯物地从现象到现象来解释自己的“知行合一”思想。这由他自己的社会实践和坎坷人生所证明。《王阳明全集知行录之一传习录上》中记载:爱问:“至善只求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尽。”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爱曰:“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间有许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先生叹曰:“此说之蔽久矣,岂一语所能悟?今姑就所问者言之: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求个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爱曰:“闻先生如此说,爱已觉有省悟处。但旧说缠于胸中,尚有未脱然者。如事父一事,其间温定省之类有许多节目,不知亦须请求否?”先生曰:“如何不请求?只是有个头脑,只是就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请求。就如讲求冬温,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讲求夏,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只是请求得此心。此心若无人欲,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去求个温的道理;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要去求个的道理。这都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却是须有这诚孝的心,然后有这条件发出来。譬之树木,这诚孝的心便是根,许多条件便是枝叶,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不是先寻了枝叶然后去种根。《礼记》言:‘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须是有个深爱做根,便自然如此。”其意思是说:爱问:“要达到善,只是从自己的心中去寻求,这恐怕对于天下的事理来说,就不可能穷尽了。”先生回答说:“心本身就是理。天下还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吗?”爱说:“如同‘侍奉父母要孝敬,侍奉君王要忠诚,交友要守信,治理民众要仁义’一样,这其中有许多理存在着,恐怕也不可不明察。”先生叹气说:“这种说法长期以来被隐蔽着,哪里是一句话就能使人醒悟的呢?现在姑且就你所问的话来论说:如果侍奉父母不成功,就去掉父母本身,追求孝的理;如果侍奉君王不成功,就去掉君王本身,追求忠的理;如果交友和治民不成功,就去掉友和民本身,追求信与仁的理。所有这些,都在于自己的心,心就是理。自己的心没有私欲隐蔽着,就是天理,不必须用外面的物事来增加一分。把这种比天理纯净的心,用于侍奉父母就是孝敬,用于侍奉君王就是忠诚,用于交友和治民就是守信和仁义。只要在此‘心去掉人的欲望、保存天理’上努力就对了。”爱说:“听到先生这样说,我已感觉到有所省悟。只是原来的说法仍然存在心中,还没有摆脱掉。如同侍奉父母这件事,其中需要省悟和确定冷热的理就有许多阶段,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必须去探求?”先生回答说:“为什么不去探求?只是自己有个头脑,只是在此‘心去掉人的欲望、保存天理’上探求。就如同说在冬天力求温暖一样,也只是要竭尽自己心中的孝敬,就是恐怕有一毫的人欲间杂其中;就说在夏天里追求凉爽,也只是要竭尽自己心中的孝敬,就是恐怕有一毫的人欲间杂其中;也只是请求得到此心。此心如果不间杂着人欲,是纯净的天理,是一个忠诚于孝敬亲切的心,在冬天里自然思考着父母的寒冷,自己就要去求个温暖的道理;在夏天里自然思考着父母的酷热,自己就要去求个凉爽的道理。这些都是自己的那种忠诚孝敬的心所发出来的条件。但是必须要有这种忠诚孝敬的心,然后才有这些条件发生出来。如同树木一样,这种忠诚孝敬的心就是树木的根,这些许多的条件就是树木的枝叶,必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并不是先寻求到了枝叶然后去种根。《礼记》中说:‘有深爱的孝子,必定有和谐的气;有和谐的气,必定有愉快的气色;有愉快的气色,必定有委婉的笑容。’必须是有这个深爱做根,就自然有如此的心理。”王阳明的哲学思想的主旨就在于“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他认为:朱熹要求人们绝对服从抽象的“天理”是没有道理的,更不符合现实社会的客观实际。他认定“天理”就在每个人自己的心中,主观唯心地要求人们“知行合一”,通过提高自己内心的修养和知性,消除每个人自己的私欲和杂念,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发展即所谓的“致良知”。他主观唯心地要求封建王朝:对人类实施教化,应该把道德伦理融入到人们的日常活动中去,以自我的“良知”代替私欲,就可以消除“心中贼”。
更多文章
为什么说文史哲不分家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在古代,文学跟哲学本是相通的,比如孔子老子,既是中华儒道文化的始祖,又是影响中国几千年思想的哲学大师。他们其实本是研究哲学的,但是没有文化功底,既不能参透哲学,也不能良好地加以表达。所以圣人的哲学作品自然而然也是文学作品。后来文人的诗词文章,如果空有文饰而无内涵,也不能流传至今。如果没有哲学修养,文
中医讲的“阴阳”有没有可能实际是指酸碱?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谢邀请。阴阳对立统一学说是人类早期朴素的辩证思维,中医学的辩证八纲是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其中的表,实,热为阳。其中的里,虚,寒为阴。阴阳是这八纲的总纲!中医通过望,闻,问,切(把脉),再根据二十四脉象,判定患者所患何症。然后根据草药之五味进行辩证施治。比如一个人患的是肾虚之症,须先看是肾阳虚还是
易经中的阴阳指的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
阴阳阴阳概述阴阳的概念,源自古代中国人民的自然观。古人观察到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的大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以哲学的思想方式,归纳出“阴阳”的概念。早至春秋时代的易传以及老子的道德经都有提到阴阳。阴阳理论已经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宗教,哲学,历法,中医,书法,
论述中国古代设计思想渊源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园林的艺术特色一、造园艺术,师法自然师法自然,在造园艺术上包含两层内容。一是总体布局、组合要合乎自然。山与水的关系以及假山中峰、涧、坡、洞各景象因素的组合,要符合自然界山水生成的客观规律。二是每个山水景象要素的形象组合要合乎自然规律。如假山峰峦是由许多小的石料拼叠合成,叠砌时要仿天然岩石的纹
中国古代的道德思想博大精深为什么现在没那么多人懂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
个人认为老子的思想毕竟是哪个年代独有的产物,当代我们应做的不是将其全部同化,而是应汲取有利的东西丰富我们的价值观,道德经对于中国人来说最博大的是它已融入生活,你没读过也可能知道一点,这也是它在当代的表现中国文学史可以分成上游、中游、下游,这就是上古期、中古期、近古期。三古之分,是中国文学史大的时代断
成人国学学校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有很多,比如江上书院和汉阳学院,可以去咨询咨询了解。关于国学的定义,除基本定义外,在具体的定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尚未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一般来说“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国学包括中国古代的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以及中医学、农学、术数、地
中国传统哲学与古希腊哲学在哪些方面存在怎样的差异?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的传统哲学主要由道家的清静无为和天人合一,儒家的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论述,以及佛家的虚无构成,古希腊哲学长期由柏拉图提出的理念统治着哲学王国,认为万事万物都是对最高的理念的模仿,只能无限接近却永远不能与理念一致(比方说造出一张椅子,你脑子中要先有有关于椅子的理念,但你造出来的椅子永远不能与你
泰山是什么的思想的寄托之地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天人合一”。泰山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自秦始皇开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引次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泰山宏大的山体上留下了20余处古建筑群,2200余处碑碣石刻。道教、佛教视泰山为“仙山佛国”,神化泰
古代人怎么保护环境?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在中国古代,人们就已经具有环保思想,他们很早就认识到,要想利用自然资源,尤其是生物资源,必须要注意保护,合理开发,反对过度利用,特别是破坏性的开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典籍论述了关于尊重自然、尊重生命、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保思想。中国俗称礼仪之邦,自古重视礼仪文化建设。孔子是中国礼仪文化的奠基人
先秦文化的知识有那些?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1、歌谣神话远古时期民族的歌谣和神话传说,在古籍中时有记载。神话是远古时代的先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中国神话大多保存在《山海经》、《楚辞》、《庄子》、《列子》、《淮南子》等古籍中,在所有的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有神话学价值,是我国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