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a不属于道家2、c是道家修身的3、c4、c电视剧都有说明5、a本体论是西方哲学范畴6、b吕不韦就是因受歧视才改行的7、a法家理论出发点8、b传统管理方式9、c是儒家的管理10、b法家不是以人为本
“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什么意思?
出自:宋王安石《洪范传》原文: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不患无位,而思德之修也,不思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释义:要先修心治身,充实德行,而后才能从政。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中,人是一切的出发点,也是最终的目的,这是中国人本主义的政治观。所谓出发点,就是“修齐治平”的“修”字。在中国人看来,任何设计再精妙严密的政治体系,最终需落实到具体个人。因而,个体的修养水平是基础性的,能“修其心治其身”是为政者的基本素养,也是从政前的准备。现在,中央的用人观讲究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与古代的用人智慧一脉相承。
2、中国古代哲学的人生境界是怎样的?儒、道、释三家各有何特征?
一道一儒一释流,三子各话万千秋,到底说了什么话,一字真言笑不休(道字).所谓万法归一,天人合一.儒家讲究浩然正气..道讲究引牵天地灵气,..释说因果,讲究心性的超脱..
形而上与真理性的联系以及区别
在中国的古代哲学里,将我们的物质世界看成为: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翼两翼生四相四相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这里只有大业是我们能看到能摸到的,是有形的。而太极八卦吉凶(阴阳)都是看不见的无形的。所以我们把无形的称之为“形而上”把有形的称之为“形而下”。我们推崇唯物主义,凡事都是建立在可见的基础上,因而是反对形而上的。
其实人类对所有物质的认识和思辨,都与物质的本性无关,也就是说哲学本身就是形而上的。
首先,马而上学克思哲学是唯物主义哲学,所以反对形而上学。形而上学一是指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这一含义的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相对立)。二是指研究单凭直觉(超经验)来判断事物的哲学。有时也指研究哲学的本体论。《易.系辞上》中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思就是:
在世界万物形成之前,物质还没有可见的形状,这是形而上,即有形物质形成之前的物质,《易经》中把这种状态中的物质叫做道。道是无形的物质实体,是世界万物的本质、根源和本体。因为它是一种物质,所以我们可以把它叫做本质物质;当本质物质、本体或道发展变化为万物以后,物质具有了可见的形状,这就是形而下,即有形以后的物质,《易经》中把这种状态中的物质叫做器。器就是拥有具体形态、形体、质量和硬度的世界万物,我们可以把它叫做现实物质。道是器的根源、本质和本体,器是道的发展态。
在各种哲学理论中,对形而上的道、也就是现实物质世界形成之前的无形的本质物质世界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和论述的学说,就是形而上学;对形而下的器、也就是现实世界形成以后的有形的现实世界中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和论述的学说,就是形而下学。
研究和论述形而上学,首先要通过对现实世界中的各种事物进行全面而又准确的认识和界定后,才能够推断本质物质的有关情况,这种学说认为物质在本质上是不变的。
形而下学的理论根据就是现实世界中的各种事物,它主要是以万事万物为线索,根据物质的运动、发展和变化情况,研究和认识各种事物并解释现实问题,这种理论认为世界中的所有事物都是变化的。
形而上学揭示了组成物质世界的本体的不变性,形而下学揭示了物质在现实世界中的变化性。总之,在这里的形而上学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哲学,它和形而下学的关系类似于今天我们政治课本上讲的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