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对时空作出了系统的解释。
最佳答案
道家认为,宇宙包含两层意思:宇指空间,宙指时间,所谓“宇宙”,即时间和空间的复合体。还认为,万物均可以看做宇宙,如人的体内可以看做一个独立的宇宙,即内宇宙,里面也可以孕育万物。人,作为这个宇宙的主体,即这个宇宙的掌控者,功夫修到一定境界,人就可以内视,看到内宇宙里的景象,随着修为的升高,你可以看到的范围、精细程度也随之提高,并能根据自己的想法对内宇宙进行控制。
后边的虽然有点玄幻,但也是从古籍里看到的,翻译成白话文确如上文所说。、宇宙的含义:“上下四方曰宇,往来古今曰宙”,宇指空间,宙指时间。
2、宇宙的发生:大道运行的结果,“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道生气,气分阴阳,阴阳相和而成四季、五行并演化出天地万物。
3、宇宙的结构:道--气--阴阳--气--道。道无所不在,而盈天地间皆气,道气不可分离。人由阴阳和合而成。天地为一大宇宙,人身为一小宇宙。天人相通在于气。所以个人需要顺天应人,清净无为,清心寡欲,最终合于大道。
4、道家不是道家,并无所谓宗教信仰的成分,只是要人注重清净,远离尘嚣,合于大道,讲究功成身,阴阳盈虚之理,并无神秘的气功修炼与遥远的天神崇拜。
知行合一翻译
知行合一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知行合一: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他说:“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他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高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高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在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他的意思是说,封建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封建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封建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封建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良知”的完成。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主要针对朱学而发,与朱熹的思想对立。程朱理学包括陆九渊都主张“知先行后”,将知行分为两截,认为必先了解知然后才能实贱行。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为了救朱学之偏。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深化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克服了朱熹提出的知先后行的弊病,但是同时也抹去了朱熹知行说中的知识论成分。王守仁的观点虽然有利于道德修养,但忽略了客观知识的学习,这就造就了以后的王学弟子任性废学的弊病,清初的思想家甚至把明亡的原因归于王学的弊端。出自经典心学,希望你去看看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