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卧薪尝胆”,历史上到底有没有这回事,是真的吗?

“卧薪尝胆”,历史上到底有没有这回事,是真的吗?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920 更新时间:2024/1/24 20:37:02

“卧薪尝胆”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成语。在司马迁写的《史记-越王勾践世家》里记载有“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有《吴越春秋》也有勾践“悬胆于户,出入尝之”的说法。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趁勾践治丧期间攻打越国,勾践匆忙应战,派三对罪犯直接在吴军阵前自杀了。吴军吃惊没见过这阵势,越军趁机攻打,吴军大败,阖闾受重创去世。

三年后,吴王夫差伍子胥的帮助下攻打越国,越国战败。勾践只剩下五千甲士,为了不亡国,采取委屈求和,他向吴王请罪,原到吴国做臣仆,妻子可为奴妾,越国士大夫极其妻女都可为吴服役。

伍子胥建议夫差消灭越国。勾践派大臣文种用金银和美女贿赂吴太宰伯。最终是夫差答应放了勾践。但是勾践要到吴国做臣仆。

越王勾践在吴国做了三年仆人,被吴王放回国。他回国后立志发愤图强,打算复国复仇。他为了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贪图享乐,不可消磨自己的意志。于是在自己睡的屋子里悬挂一只苦胆,每天都让士兵提醒自己,不要忘记在吴国的屈辱日子。

勾践每天都要尝一尝苦胆,以提示自己。终于使越国逐渐强大起来。公元前482年,勾践趁吴王夫差带军北上之际,攻打吴国。吴王夫差求和。公元前478年,勾践一举打败吴国,夫差羞愧没听伍子胥的话,自杀而亡。

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的故事流传很广。至于历史上是否真实的存在,还待商榷与研究。其实这也根本不重要了,我们只要领会其中之精神就足够了。

“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吴越之战,是春秋末期位居长江下游的两个诸侯国吴和越之间进行的最后一次争霸战争。自公元前510年开始,持续至公元前475年,历时共35年,中经吴伐越的李之战、越伐吴的夫椒之战、笠泽之战和姑苏围困战,最终以吴的灭亡和越的胜利而告结束。

公元前514年,阖闾登上吴国王位,即任用逃亡到吴国的原楚国贵族伍员(伍子胥)和齐国的孙武,改革内政,“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扩充军队,加强战

备,并制定了“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的战略方针。其时,定都会稽(今浙江绍兴)。据有今浙江北部地区的越国,领土狭小,人口稀少,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

楚为联越制吴,积极扶植越王允常,从而使越力量迅速壮大。公元前510年,吴国进攻越国,两国争战就此展开,双方你来我往,开始了长期的拉锯战。

公元前506年,阖闾率军攻楚。次年春天,允常乘吴国内空虚,出兵袭击吴都姑苏。

吴王急忙抽兵回救,允常自知力不能敌,遂在大掠之后主动撤兵而还。公元前496年,允常病死,子勾践继位。吴王为“南服越人”,遂乘勾践新立之机,率军攻越。双方对阵于李(今浙江嘉兴县西南)。勾践见吴军容严整,组织敢死队连续几次发起冲击,均被吴军击退。在此情况下,勾践迫使犯了死罪的囚徒,列为三行,持剑走到吴军阵前,一起举剑自杀。吴军将士被这一疯狂举动所震慑,纷纷拥上看个究竟,吴军阵势因而大乱。越军乘机发动突然袭击,大败吴军。阖闾本人也受伤不治而死,临终前再三叮咛儿子夫差:“必毋忘越!”

夫差时刻牢记杀父之仇,日夜练兵,积极备战,准备出兵攻越。公元前494年春,越王勾践得知夫差准备攻越的消息后,不听大臣范蠡的劝告,在准备不充分的形势下,决定先发制人,出兵攻吴。夫差尽发吴国精兵,迎战于夫椒(今江苏苏州西南)。吴军同仇敌忾,奋勇冲击,越军不敌,损失惨重,只剩下5000人退守会稽山。吴军乘胜追击,占领越都会稽,并进而包围了会稽山。

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大夫范蠡提出屈辱求全,主张用卑辞厚礼向吴求降,如若不允,就由勾践亲自去吴国做人质。勾践采纳了这一建议,一面备死战,一面派文种去向吴王求和,并用美女、财宝贿赂吴太宰伯,要他从中斡旋,劝说夫差允许越国作为吴的附属国,并声明如吴国不许,则越将破釜沉舟,与吴血战到底。伍子胥认为争霸中原不如灭越有利,并看出越国君臣卑辞厚礼的背后所隐藏的灭吴野心,因而坚决主张彻底灭越,否则,必将纵虎归山,养痈遗患,“今不灭越,后必悔之”。但夫差急于北上同齐争霸,认为越国既已投降,便名存实亡,不足为患。因此答应越国议和,率军回国。

越经此一战,元气大伤。为安抚民心,勾践下诏罪己:

“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并下令“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然后,把国内事务分别托付诸大夫负责管理,便带着范蠡等人去吴国给夫差当奴仆。勾践在吴国忍辱含垢,历尽艰辛,终于骗得夫差的信任,于3年后被释放回国。

勾践归国后,决心复国灭吴。所谓“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争取民心,选贤纳谏,让文种治政,范蠡整军,建立招贤馆,礼遇收罗各方面人才。改革内政,减轻刑罚,减免赋税,开垦荒地,发展生产,奖励生育,增加人口。在军事上,筑城立廓,修缮被战争破坏的都城,训练部队,厚赏严刑,扩充兵员。

在对外政策上,奉行“结齐、亲楚、附晋、厚吴”的方针。不断送给夫差优厚的礼物,表示忠心臣服,以消除他对越国的戒备;送美女西施郑旦给他,使他沉溺女色,分散精力;贿赂吴臣,争取他们的同情和帮助;并离间吴国内部,挑起其大臣不和;破坏吴国的经济,用高价收买吴国的粮食,使其内部粮价高涨,造成供应困难;采集良材,选派巧匠,送给夫差,促使其大兴土木,消耗人力、物力。上述措施,收效显著,壮大了自己,削弱了敌人,争取了与国。越国力量大为增强,发兵伐吴所缺乏的只是时机问题了。

在越上下一心、励精图治、为复仇雪耻而磨刀霍霍时,吴国却日趋腐败。夫差因胜而骄,奢侈淫乐,穷兵黩武。调用大量人力物力建造姑苏台,不分昼夜同西施在上面狂欢作乐。

同时,急于以武力威胁齐晋,称霸中原。公元前489年,进攻陈国,次年攻鲁,慑服了附近的小国,为北进中原开辟了道路。

夫差又征调大批民工构筑邗城,作为北上基地,开凿邗沟,沟通江淮,以利军运。

为导吴北进中原,使之与晋、齐、楚为敌,造成乘虚袭吴的机会,勾践向夫差大献殷勤,让文种率万名民夫协助吴国开凿邗沟,以推动夫差北上。公元前484年,夫差听说齐景公已死,决定北上伐齐,联合鲁军,击败齐军。战后,夫差更加骄横,认为只要最后压服晋国就可取得中原霸权,于是约定晋定公和各国诸侯在公元前482年七月七日到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会盟。行前,夫差对太子友提出应防备越乘虚而入的劝谏置若罔闻,认为中原霸权唾手可得,不可坐失良机。因此自率精兵3万空国远征,北上黄池,只留下太子友等人率老弱病残1万人留守姑苏,勾践梦寐以求的机会终于来到了。公元前482年六月十二日,勾践调集越军4.9万,兵分两路,一路由范蠡率领,由海道入淮河,切断吴军自黄池的归路;一路由大夫畴无余等为先锋,勾践自率主力继后,从陆路北上直袭姑苏。吴太子友率兵到泓上(今江苏苏州近郊)阻止越军进攻。他感到精锐部队已全部北上,实力不足,主张坚守待援。但吴将王孙弥庸轻视越军,不听调遣,擅自率5000人出战,击败越先头部队,更加骄傲轻敌。

二十二日,勾践主力到达,发起猛攻,将吴军包围聚歼,并俘虏太子友等。接着挥师进入姑苏。

此时夫差正在黄池与晋定公争当霸主,听说越军袭破姑苏,惟恐影响争霸,一连杀掉7个来报告情况的使者以封锁这一不利消息,并用武士威胁晋国让步,终于勉强做了霸主,然后急忙回国。但是由于姑苏失守的消息已泄,军心动摇,夫差感到反击越军没有把握,便派人向越求和,勾践也因实力不足以灭吴,允许和议,撤兵回国。

夫差向越求和后,由于征战连年,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国内空虚,一时无力反击,就息民散兵,企图恢复力量,待机再举。而越国却利用缴获的资财充实了自己,提高了战胜吴国的信心。公元前478年,吴国发生空前的饥荒,勾践认为大举伐吴的时机已经成熟,遂在经过充分的准备后,于三月率军出征,进至笠泽(水名,今苏州南)。夫差也率领姑苏所有的部队迎击越军。吴军在北,越军在南,双方隔水对阵。黄昏时,勾践在主力的两翼派出部分兵力隐蔽江中,半夜时鸣鼓呐喊,进行佯攻以调动敌人。夫差误以为越军两路渡江进攻,连忙分兵两路迎战。勾践乘机率主力偃旗息鼓,潜行渡江,出其不意地从吴军中间薄弱部位展开进攻,实行中央突破。吴军兵败溃退,越军乘胜扩张战果,挥兵猛追。吴军一败再败,退守姑苏,越采取了长期围困的战术,企图困毙吴军。

吴军被围于姑苏达3年之久,终于势穷力竭,突围逃到站苏台上,但旋即又被包围。夫差企图效勾践当年之故伎,卑辞求和,然而此时的勾践却非20年前的夫差,为免纵敌贻

患,勾践断然拒绝了夫差的请求,夫差绝望自杀,吴国灭亡。越挟灭吴的余威渡淮北上,与诸侯会盟,终于成就了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梦。

吴越战争,双方经过长期较量,一波三折,富于戏剧色彩。范蠡与西施的故事,代代相传,佳话千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催人振奋;夫差因胜而骄,纵敌贻患,处安忘危,最终身败国亡。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成语“指鹿为马”和哪个历史人物有关?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

    指鹿为马(zhǐlùwéimǎ)解释: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出处:《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示例:东床已招佳婿,何似以羊易牛;西邻纵有责言,终难~。

  • 纸上谈兵,入木三分,指鹿为马,闻鸡起舞这几个成语的主人公分别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纸上谈兵主人公是赵括,讲的是赵括学习兵法的故事!入木三分主人公是王羲之,讲的是王羲之书法的故事!指鹿为马主人公是赵高,讲的是赵高颠倒黑白的故事!闻鸡起舞主人公是祖逖,讲的是东晋将领祖逖满怀抱负的故事!之前已经受邀请回答过类似问题了,这里通过“纸上谈兵”这个词再分析一下赵括其人。纸上谈兵是一个汉语成语

  • 历史上湖北襄阳有哪些名人?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

    历史上湖北襄阳有不少名人,今天为大家介绍4位襄阳名人。1、黄火青黄火青,(19011999),湖北省襄阳市枣阳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红14军1团政治委员兼参谋长,红5军团14军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红军第1方面军第9军团政治部主任。参1935年参加了长征。1935年夏,随4方面军行动,参加西路军远征

  • 为什么说纸上谈兵的始祖是孙武?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

    “纸上谈兵”之说,是指没有经实践检验过的理论。而孙武,自受伍子胥之邀入仕吴国后,亲身参与了吴国军队的整编、组织、训练,然后又经历了吴军伐楚之战,并参与指挥。用“亲冒矢石、触蹈锋刃”八字形容之,亦不为过吧?孙武积累了大量的军队基层组织体制训练战斗的实践经验,后来,又总结了历代战争得失,并根据自身实践,

  • 赵高指鹿为马的故事300字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相传赵高试图要谋朝篡位,为了试验朝廷中有哪些大臣顺从他的意愿,特地呈上一只鹿给秦二世,并说这是马。秦二世不信,赵高便借故问各位大臣。不敢逆赵高意的大臣都说是马,而敢于反对赵高的人则说是鹿。后来说是鹿的大臣都被赵高用各种手段害死了。指鹿为马的故事流传至今,人们便用指鹿为马形容一个人是非不分,颠倒黑白。

  • 头条中,关于历史类影视剧作品的兴趣认证时应该选择“影视领域创作者”还是“历史领域创作者”?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应该是影视领域创作者不管分什么类它还是属于影视领域感谢邀请首先你要搞清楚自己想要干什么,后者是通过历史来分析剧情,前者是通过影片来分析剧情。我认为你认证的是影视作品,虽然是历史类的,但前者对你应该会有所帮助。这是黎元洪的阴谋!黄兴是同盟会内仅次于孙中山的革命领袖、革命实干家,在辛亥革命时期,凡属著名

  • 历史上有哪些由于“刀下留人”而活下来的著名人物?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最有名的,恐怕就是林彪手下四大金刚之一的邱会作了。1959年邱会作接任解放军总后方勤务部部长,1960年改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邱会作后来位高权重,但他曾经极为危险,差点掉脑袋,依靠周恩来“刀下留人”才活命。林彪的爱将邱会作回忆,他本是根正苗红的红军后勤干部,15岁就在老

  • 闻鸡起舞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

    闻鸡起舞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

  • 历史人物与《三国演义》人物你能分得开吗?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感谢您的邀请,回答“历史人物与《三国演义》人物你能分得开吗?”的问题,我的观点和回答是:历史人物与《三国演义》的人物是能够分开的,也必须是分开的。我们不应该把《三国演义》的人物当做历史人物来对待的。毕竟演义就是演义,它与历史人物的真实性是有差别的。正因为是演义,所以说《三国演义》的人物描写与真正的历

  • 《四面楚歌》故事大概150字左右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楚汉相争时代,刘邦在垓下重兵围困项羽,这时谋臣张良出了一个注意,在夜晚让自己的士兵高唱楚歌,让项羽的士兵以为楚地已经尽失,没有了继续一战的士气,于是纷纷出逃,以致项羽最后被困乌江自刎。初出茅庐诸葛亮指鹿为马赵高愚公移山愚公百步穿杨养由基纸上谈兵赵括图穷匕见荆轲卧薪尝胆勾践破釜沉舟项羽闻鸡起舞祖逖老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