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北京明孝陵墓葬的是谁(日本人不挖南京明孝陵的原因)

北京明孝陵墓葬的是谁(日本人不挖南京明孝陵的原因)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4321 更新时间:2024/3/30 19:36:07

位于南京东郊紫金山下的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与其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园。其占地面积达170万平方米,算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帝陵寝之一。

该陵墓耗时25年建造完成,这期间,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其建筑宏伟,气势庞大。

陵园内青松翠柏,郁郁葱葱,精致亭阁交相辉映,这样的设计风格,非常符合朱元璋的性格。

因为,他本人对死后看得比生前还要重要,作为死后的长眠之地,陵墓自然要修建的体体面面,风风光光。

然而,明孝陵外部景观的建设豪华非凡,那与之相配套的随葬品也一定是异常的丰富。一直以来,大家都对明孝陵地宫充满了好奇,特别是其内部到底珍藏了哪些稀世珍宝,更引发了人们的多种猜想。

但是,由于当前的技术手段,以及相关物保护法的规定,对于明孝陵的地宫还不能进行人为挖掘。因此,人们想亲眼领略地宫内部奇景和珍宝的愿望,只能破灭。

那么,不能挖掘,我们就无法了解到地宫内部的真实情况了吗?

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一直以来,人们都没有放弃对明孝陵的研究和探索。最终,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那就是:目前孝陵地宫的状况,以及结构已经通过技术手段,基本探查清楚了。

这对于人们了解明孝陵,以及明代相关的文化等方面,都有非常大的帮助。之所以不用挖掘,也能探查到地宫内部的实际构造,主要在于各种高科技手段在考古工作中的合理运用。

为了完成对地宫内部构造的研究任务,考古专家们采用了非常精密的磁测技术,实现了对明孝陵陵区2万平方米区域面积的大规模、有深度的探测。

最终,将埋藏了600多年的孝陵谜团给解开了,不仅弄清了地宫的内部构造,还对人们关心的地下宝藏分布情况进行了详细探明。

或许,很多人都会对这个探测技术感到非常好奇,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技术,可以在不打开地宫的前提下,对其内部进行全方位的探测呢?

接下来,我们简单的介绍一下。

“磁测技术”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深层探测技术,该技术的理论是利用空间内物质的自有磁场,进行磁性探测。无论是金属。

比如:金银铜铁,还是非金属物质,如砖、瓦等,都会具有自身独特的磁场,而不同年代,不同成分的物质,其磁场的强弱度也不同。

所以,利用这种物质之间磁场的差别,就可以通过“精密磁测技术”,对分布在地下的不同物质进行探测了。

这种探测办法,可以探测到地下50——60米的深度,甚至,该地点的土质是否经过人为的扰动,也可以通过对该土质磁场中出现的异常情况,进行探测和分析。

因此,这项探测技术可以说是非常先进的,且抗干扰性强,哪怕是信号极弱,或者是在强干扰的情况下,它都可以完成作业。

然而,即便如此,还是难度很大。

由于,明孝陵的探测范围较大,且在相关的历史资料中,对该陵墓的记载内容并不详细,使得人们对其内部的具体情况掌握不清楚。

而且,陵园周边的磁场干扰性非常强,这些都给探测考察行动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不过,到最后相关的探测还是顺利完成了,且探测结果非常喜人。

这也不免让我们对考古工作者们认真负责的态度感到钦佩。

据说,太祖朱元璋死后,为了防止后人盗挖坟墓,在出殡当天从南京十三个城门同时派出了完全相同的车马仪仗进行出殡,让人很难分辨真伪。

所以,到底是哪辆马车运载着朱元璋的“真身”,真的是无从知晓。此外,一直以来,关于明孝陵地宫是空的传说都不绝于耳。

即:朱元璋的这座陵墓只是一座空坟墓,他并没有安葬于此。而且,民间还有说朱元璋真正的葬身之地,是南京朝天宫或北京的万岁山。

那么,到底哪种说法是对的呢?

经过本次探测,研究人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得出了相关结论。

1998年12月,精密磁测技术探测工作正式开始。在无破坏性的情况下,对明孝陵地下玄宫的位置进行了探测。

1999年,研究人员在对神宫前金水桥内神道东侧进行钻探的时候,发现了砖结构和石构件的遗址,附近还有用砖头砌成的水井,水井的四周有大型柱础在地表暴露着。

通过与明孝陵其它地方的砖、石进行对比,研究人员确定:该处遗迹与明孝陵是同期建造而成。

到了2000年春天,研究人员又在神宫的西南角发现了一片建筑遗迹,该遗迹是由少量的绿琉璃构建,且与明孝陵里发现的无论是样式还是材质都一样。

然而,历经数年的探测人们发现,虽然历经了600多年的风霜雪雨,明孝陵内的神宫早已被尘土湮没。而且,在众多盗墓贼觊觎之下,以及多年来硝烟战火的摧残,明孝陵地面的建筑损坏较为严重。

但是,其埋藏在地下的,规模庞大的地宫内部却依然保存完好,没有被盗取和破坏过的痕迹。

同时,经过研究人员确认:朱元璋就葬在独龙阜下十米的地方。

就这样,在先进的精密探测技术帮助下,人们确定了朱元璋的准确葬身之地,将几百年来十三个城门同时出殡,朱元璋具体安葬地点之谜成功破解了。同时,也打破了明孝陵地宫被盗的不实传说。

标签: 历史杂谈

更多文章

  • 日本占领东北三省多少年时间(日本侵占东北三省在哪一年)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杂谈

    日本实际占领东北全境时间为14年,部分地区为40年。1905年,日军占领旅顺和奉天(今沈阳),并与俄为争夺中国领土在我东北进行大规模厮杀。年底,日本迫使清政府签订《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获得在我国东北南部之特权。1906年6月,日本成立了掠夺我国东北资源的大本营“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1907年

  • 清明节是什么季节(清明节的时间以及传统节日风俗)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杂谈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是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清明时气清景明,万物皆显也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机清明三候初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驽;三候,虹始见一候,桐始华;桐,是指白桐花。意为清明来到,白桐花开,清芬怡人。春来万物复苏,到清明时节,阳气更盛,各种各样的花竞相开放。二候,田鼠化为鹌;鹌,是指鹌鹑类的小鸟。田

  • 马可波罗真的到过中国吗(马可波罗来中国游历有存在证据吗)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杂谈

    马可波罗究竟有没有来过中国?有没有见过忽必烈?目前看来,没有证据证明马可波罗做过这些事。原因如下:第一,元代所有历史记载中,从没有提到马可波罗。蒙古人建立元朝以后,就不再是游牧民族,开始系统记载历史。马可波罗的游记中,说他曾经多次拜访元朝大汗忽必烈。1275年的夏天,23岁的马可波罗第一次拜见了忽必

  • 新加坡语言是什么语种(新加坡的四种官方语言和文字)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杂谈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发表关于抗疫的演讲,喝一次水换一次语言,一场讲话下来,用了三种新加坡官方语言,被网友戏称也想拥有喝口水就有换种语言的能力。新加坡作为华人占比75%以上的国家,许多人以为它的官方语言是中文,作为移民国家和多民族国家,其实新加坡有四种官方语言,分别为:英语、中文、马来语、泰米尔语,其中英

  • 古代的桃符是什么意思(我国春节挂桃符有什么风俗说法)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杂谈

    桃木剑、桃木如意、桃木挂件、寿桃酒、桃花茶……走进桃乡肥城的中国桃文化博物馆,琳琅满目的桃文化展品充分诠释了何为“居不可无桃”。中国桃文化源远流长,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春节自然也少不了和桃有关的习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北宋政治家王安石的七绝《元日》

  • 传统节日清明节吃什么东西(中国清明节6种传统特色食物)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杂谈

    又是一年清明时节,今年也是非常特殊的一年,清明假期你都怎么过呢?有空多回家陪陪家人和父母。清明节的到来天气也一天天变热,夏天的脚步也不远了,过清明你们当地都有哪些习俗和饮食习惯呢。清明节有一些清明美食是不可错过的,除了大家都比较常见的青团之外,还有一些比较小众的清明美食也是不可错过的。清明节,这6种

  • 唐僧的原名叫什么(西游记唐僧原型的真名以及身世)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历史杂谈

    关于四大名著《西游记》的故事,很多小伙伴都是从小看到大的,对很多情节几乎都能如数家珍。86版的《西游记》更是被不少观众奉为经典神作,无可超越。后续有不少影视剧故事都是根据《西游记》的故事原型改编而来,有人超越经典,也有人创新出新的故事,当然,更多的还是一部有一部的扑街被人遗忘的故事。但是在一次又一次

  • 张良博浪沙刺秦是什么时候(博浪沙刺秦是谁的谋划)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杂谈

    秦始皇统一六国,造成了很多小国家的人民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所以很多人都恨秦始皇,他们为了能报国仇家恨,此时就涌现了一些刺杀秦始皇的勇士。比如历史上最有名的荆轲刺秦王,其实刺杀秦始皇的人物不止荆轲一人,还有我们今天要说的主人公:“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博浪沙刺秦皇。”张良,字子房,韩国贵族世家,家族身份

  • 马踏飞燕的典故发生在哪里(马踏飞燕的内容来历及含义)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历史杂谈

    马踏飞燕,是甘肃武威雷公台出土的文物珍品,造型独特,气魄非凡。交织起奔腾的四蹄,在天上踏住了轻盈的燕子,人间的大胆奇想。出土的岂仅是一匹天马?古代的武威地处河西走廊,汉初名为凉州。霍去病率汉军在这里击败匈奴后,朝廷将此地改为现名,以表彰其武功军威,并设郡治,与敦煌、酒泉、张掖并称“河西四郡”。很久以

  • 搜神记干宝是哪个朝代的(干宝所著的代表作书籍主要内容)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杂谈

    《搜神记》诞生于晋朝,它的作者是干宝。干宝字令升,出生于西晋太康5年(公元284年),逝世于东晋57年(公元351年),新蔡(今河南省新蔡县)人,东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干宝从少年开始勤学博览,晋元帝时,经王导推荐被诏为佐著作郎,奉命领修国史,后著成《晋纪》二十卷,被后人称为良史。后来,干宝参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