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撒拉族日常饮食是啥?撒拉族饮食简介

撒拉族日常饮食是啥?撒拉族饮食简介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2583 更新时间:2024/1/21 18:40:46

撒拉族男儿,多以上山伐木、下河板筏为生。此外,养蜂是撒拉人最喜爱的副业生产,园艺也是他们的特长。

撒拉族习惯于日食三餐(农忙时根据情况适当加餐),主食以面粉为主。家品种有花卷、馍馍、馒头、烙饼、面片、拉面、擀面、散饭、搅团等。在一年一度的斋月里,一般都只食早、晚两餐,饭菜比平时丰盛一些。

撒拉族先民于700年前从中亚撒马尔罕一带迁徙至青海循化,据史书载,那时其先民过着游牧生活。迁徙以后,虽然其人环境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但畜牧的习惯至今未变。不少撒拉族人家都养着一、二十只羊,一两头牛,牛羊多的还在附近山上圈养。这些牛羊一方面解决了农业所需的肥料,另一方面也解决了肉食之需。撒拉族的肉食佳肴,古朴自然,代表了撒拉族人个性和风格。

牛羊头蹄是撒拉族人普遍爱的一种肉食。宰罢牛羊后,砍去犄角,用烧红的铁铲把牛羊头上各部位的手燎尽,再用碱面水洗净。用刀从牛羊头的嘴角处沿牙骨割到耳后根,劈成两半,放时锅里,烧开后加放小麦同煮。调料只用当地产的花椒和青盐。当煮到肉皮脱落时即可食用。早餐时,主妇把肉捞到案上,一块一块地取下,将每个部位分放到各人的碗里。牛羊蹄肉须每人一份,眼睛通常由老人吃,据说老人眼花,可以直到“吃啥补啥”的效果。吃完肉,每人还要喝一碗带的麦仁。

另外,宰牛羊的当天,撒拉人还将牛羊肠、肚等用碱水洗净,再将牛羊心肝等剁成肉末或肉泥,拌以面粉、葱花等,细心地塞进牛羊大肠里,用细线封口。另外,将豆面和白面拌匀调成面糊,由两人合作,灌入小肠内,封口,和大肠一起放进锅里,同时再放进几块胸叉肉一块儿煮。约10几分钟,大小肠即熟。

为防止肠皮煮烂,火候要适中。煮熟后,即请来亲友,由主妇捞出放到盘子里,端到客房的炕桌上,每人准备一把刀,客人自己一节一节地割下吃,各人的小碗里盛有用蒜泥、辣酱和醋调成的佐料汁。

无论是牛鲜美的羊头肉,还是香甜的牛羊肠肚,热情的主人都要分送给左邻右舍几碗品尝。

麦仁饭是在丧葬礼仪中全村人集中食用的一种食物。安葬亡人后的第三天,在丧属家里支起专用大锅,左邻右舍的妇女们抬来泉水,装满大锅,本“孔木散”(宗族或家族)的小伙子们则上山打柴,准备烧火用。三、五个妇女们则将小麦洗净,一点一点地放进村里的大石臼里捣烂,并吹去麦皮,倒进大锅,放少量蚕豆或豌豆,开始烧火,经过十几个小时,才能煮烂;尔后将肉丁、葱花等炒出来的“乔花得”倒进大锅,搅匀即成。

丧主还要宰一只羊,将羊肉煮熟后,切成约三个手指头大小的肉份子。一切准备好之后,下午三点左右,派十几个孩子到村里较高的地方全村人呼叫来吃麦仁饭。村里人听到呼叫声,便自带碗筷去吃麦仁饭,吃毕,每人分得一块肉份子,带上一碗麦仁饭回家。男人及孩子们吃完后,才由妇女们吃。

此后,丧属每周煮一次,家庭条件好的要煮5-7次,一般的也要煮2-3次。煮麦仁饭有原料(小麦、羊等)一般由丧主的亲属提供。

按照伊斯兰教义,撒拉族严禁饮酒,一般在撒拉族的筵席上不备酒。平时更无饮酒的习惯。

日常饮料除清茶、奶茶和盖碗茶以外,还常饮麦茶和果叶茶。制作麦茶时,将麦粒炒焙半焦捣碎后,加盐和其他配料,以陶罐熬成,味道酷似咖啡,香甜可口;果叶茶是用晒干后炒成半焦的果树叶子制成,饮用别具风味。

更多文章

  • 撒拉族饮食 撒拉族最具特色的民族特产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撒拉族,撒拉族饮食,撒拉族特产

    羊筋羊筋是羊蹄的韧带。青海的羊筋在宰杀季节,经过剔取、拉直、阴干,扎成小把,可长期保存,久藏不坏。用羊筋做的菜肴品种很多,是青海回、汉族筵席中最常见也是很有声誉的地方菜之一。由于羊筋是胶质组成,比起海参、鱼翅来,价廉味美,是烹制高筵美馔的重要佳料。清代的全羊席中有一道“蜜汁髓筋”就是以羊筋作全料的。

  • 独龙族住什么样的房子?独龙族的建筑木垒房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独龙族,独龙族建筑

    生活在独龙江、怒江流域的独龙族在立寨建屋之前相当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曾经经历了巢居、穴居、“结房于树以居”的过渡阶段,在历史文献中就有“无屋宇,居山岩中”的记载。被称做是“建在大树上的房子”。如果想尝试一下远古的“巢居”,走进滇西北的独龙江畔,便可以见到独龙族的“建在大树上的房子”,独龙语称为“新

  • 独龙族男服是什么样的 独龙族女服是什么样的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独龙族,独龙族服饰

    男服男子通常只披一方“约多”,其穿法是斜披在肩,从左肩至右腋。他们一般留齐肩散发,前垂齐眉,出门时要佩带砍刀、箭包等。纺织技术传入独龙江的时间较晚,之前,独龙人常以兽皮御寒树叶遮羞。纺织技术传入独龙江后,纺织便成了独龙族妇女的主要劳作形式,她们常以麻皮、水麻皮、火草等野生植物为原料捻线织布,用野生植

  • 阿昌族宗教 阿昌族的小乘佛教信仰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阿昌族,阿昌族历史,阿昌族宗教信仰

    户撒、腊撒地区的阿昌族普通信仰小乘佛教。小乘佛教只求自我解脱,自我超生,是一种比较原始的佛教,是与"普渡众生"的大乘佛教相对而称的。 户腊撒地区的阿昌族因为与傣族为邻,受傣族影响,也崇信小乘佛教。户腊撒地区的佛寺、佛塔,其造型也与傣族的相似,但多为清代建筑。据此推测,阿昌族笃信小乘佛教,大约不会晚

  • 阿昌族音乐 阿昌族民歌有何民族风情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阿昌族,阿昌族文化艺术,阿昌族音乐,阿昌族民歌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潞西等县。有自已的语言但没有文字。由于长期和汉、傣族杂居,大多数阿昌人兼通汉语和傣语,使用汉文。阿昌族喜爱歌舞,喜爱唱山歌,每逢节日都有歌舞等娱乐活动。劳动时,走路时,山上田边,随时都可以听到他们悦耳的歌声。阿昌族民歌善于以物拟人,以物寓意,含蓄清新

  • 阿昌族节日 阿昌族有哪些传统节日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阿昌族,阿昌族民俗节日,阿昌族节日

    窝罗节:每年农历的二月初四是阿昌族传统的重要节日——窝罗节。在阿昌语中,“窝罗”是“在屋旁欢乐”的意思。相传,这一节日是为纪念传说中的创世始祖而举行的。节日的前夕,各村各寨都要用竹木搭起一座4米见方的窝罗台坊,中间立两块牌坊,上绘日、月、星图案,下绘阿昌族男女彩像,象征两位始祖。牌坊顶端耸立一把巨

  • 阿昌族古老婚俗:阿昌族是怎样抢亲的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阿昌族,阿昌族民俗节日,阿昌族习俗

    阿昌族的青年男女通常利用生产、节日等聚会场合选择配偶,建立感情;往后男子便经常到姑娘家里去“串姑娘”。“串姑娘”的时间几乎都在晚上。届时,小伙子在姑娘窗前吹起葫芦笙,悠扬悦耳的曲调传递着对姑娘的爱慕。姑娘听到熟悉的曲调,确认是自己心爱的情人后,便立即出门把他迎进家中。这时,姑娘的父母兄弟就有意回避。

  • 普米族有何历史?普米族历史简介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普米族,普米族历史

    居住于不同地区的普米族自称在语音上有些差异。兰坪、丽江、永胜的普米族自称“平米”或“批米”,宁蒗的自称“拍米”(有的书中译为“普日米”、“普英米”、“培米”等。)。“米”意为人,“平”、“批”、“拍”都是“白”之意,普米意为白人。 其他民族对普米族的称呼不一,汉族、白族称普米为“西番”,彝族称其为

  • 普米族历史 普米族近代史简介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普米族,普米族历史

    1840年鸦片战争后,云南边疆各族人民共同遭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买办资本主义的统治和压迫,普米族社会经济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虽然总的方面仍完整地保存着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剥削关系,但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半殖民地的性质。由于内部历史发展条件和受周边民族影响的不同,出现了地主经济、领主经济、地主家庭内畜奴

  • 普米族丧葬习俗 普米族神圣的火化仪式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普米族,普米族民俗节日,普米族习俗

    火化仪式由韩规或喇嘛主持。火化时,由韩规或一喇嘛亲执火种,引火于方形木架内,顷刻便腾起熊熊烈焰。焚尸时火势旺、烧得快,认为是死者远走故乡的象征;若火势弱,烧得慢,则认为是死者留恋家中财产;遇到这种情况必须继续投掷葬品。因此,火化时,常由一喇嘛往木架内浇酥油助烧,约3-4小时许,尸体即可化为骨灰。送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