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羌族服饰简介 羌族男子服饰有何特点

羌族服饰简介 羌族男子服饰有何特点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3797 更新时间:2024/1/21 18:45:38

羌族古代服饰中以“披毡”最具特色。毡的制作工艺远比纺织布简单,其产生应该也是三千年前的事。献记载,两汉时甘青羌人“女披大华毡以为盛饰”

(《后汉书·西羌传·集解》引郭义恭《广志》)。而与之相同时期的“滇族”等羌支民族的贵族男子也多披毡。可见,“披毡”原为羌族最古老的服饰之一。唐时期,羌族披毡已较普遍,《新唐书·党项传》称:“男女衣裘褐,被毡。”这一服饰传统,至今仍在羌支民族彝族中保存。

近代羌族服饰基本上承袭了袍服之制,服饰面料仍以皮裘、毛、麻织品为主。道光《茂州志》载:“其服饰,男毡帽,女编发,以布缠头,冬夏皆衣毪。”羌族缠头之俗在乾隆年间《职贡图》中已经出现。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羌族男子已改为缠头了。缠头,即以布帕缠绕头顶,妇女缠头本为羌族古俗,但男子缠头显系四川汉区影响。

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羌族服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更趋丰富。羌族男子服饰较为统一,多着长衫、袍、长裤,缠头帕或戴皮裘帽。服饰品有头帕、毡帽、皮裘帽,毛、麻、棉布衫、袍,长裤,无袖羊皮褂、毪褂子,单、夹坎肩、麻、毛织腰带、绑腿、绣花腰带,布鞋,麻草鞋,皮“裹肚”,绣花“裹肚”,吊刀,火镰等。松、黑水一带的羌族男子多蓄发,梳成辫,绕髻于脑后。

现在的羌族,男女皆穿自织的白色麻布长衫,形似旗袍。男则长过膝盖,女则袭脚背。妇女衣服绣有鲜艳的花边,领上镶有一排梅花图案银饰。男女都在长衫外套一件羊皮背心,俗称“皮褂褂”,晴天毛内,雨天毛向外以防雨。还有一种背心是羊毛毡子做的,较前者略长。

男女头部皆缠青色和白鬼的头帕。女的或头顶瓦状的青布一叠,然后以两根发辫缠绕其上作髻。男子也有梳辫包帕子的。松潘、黑水一带的男子蓄发,缠以丝绒编成辫子绕成发髻于脑后。

男女皆束腰带,打绑腿,绑腿用羊毛织成,目的是御寒。男子足着草鞋、布鞋或牛皮靴,行路时多赤足。妇女着尖钩鞋,鞋面素净或锈花。男子亦有穿尖钩鞋的。妇女与男子衣服不同的地方是领边、袖口、腰带和鞋子上挑有圆圈纹、三角纹等几花纹图案,衣领上镶有一排小颗颗梅花形图案银饰。

挑绣的图案在都反映现实生活中的自然景象,如植物中的花草,动物中的鹿、狮、兔及人物等等。所挑绣之景物,无不栩栩如生,内容则多含吉祥如意以及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和渴望的意义,如“团花似锦”、“鱼水和谐”等。羌族妇女的挑花历来在我国工艺美术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另外,妇女喜戴特大的银质耳环和圈子,其它还有银质的簪子、戒指和牌等饰物。这些饰物也有用玉或珊瑚制成的。妇女腰上佩银质针线盒一个,男子则佩银质烟盒一个。

和其他民族的情况一样。能佩戴上述饰物的多为贵族或经济富裕者。贫苦劳动人民处于无衣可着的状态,谈不上有什么饰物。

边缘地区的羌民,服饰多受藏族或汉族的影响。有的甚至穿着嘉戎藏族的服装和鞋子。发辫缠丝绒可能是从藏族传来的。

更多文章

  • 撒拉族日常饮食是啥?撒拉族饮食简介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撒拉族,撒拉族饮食,撒拉族习俗

    撒拉族男儿,多以上山伐木、下河板筏为生。此外,养蜂是撒拉人最喜爱的副业生产,园艺也是他们的特长。撒拉族习惯于日食三餐(农忙时根据情况适当加餐),主食以面粉为主。家常品种有花卷、馍馍、馒头、烙饼、面片、拉面、擀面、散饭、搅团等。在一年一度的斋月里,一般都只食早、晚两餐,饭菜比平时丰盛一些。撒拉族先民于

  • 撒拉族饮食 撒拉族最具特色的民族特产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撒拉族,撒拉族饮食,撒拉族特产

    羊筋羊筋是羊蹄的韧带。青海的羊筋在宰杀季节,经过剔取、拉直、阴干,扎成小把,可长期保存,久藏不坏。用羊筋做的菜肴品种很多,是青海回、汉族筵席中最常见也是很有声誉的地方菜之一。由于羊筋是胶质组成,比起海参、鱼翅来,价廉味美,是烹制高筵美馔的重要佳料。清代的全羊席中有一道“蜜汁髓筋”就是以羊筋作全料的。

  • 独龙族住什么样的房子?独龙族的建筑木垒房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独龙族,独龙族建筑

    生活在独龙江、怒江流域的独龙族在立寨建屋之前相当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曾经经历了巢居、穴居、“结房于树以居”的过渡阶段,在历史文献中就有“无屋宇,居山岩中”的记载。被称做是“建在大树上的房子”。如果想尝试一下远古的“巢居”,走进滇西北的独龙江畔,便可以见到独龙族的“建在大树上的房子”,独龙语称为“新

  • 独龙族男服是什么样的 独龙族女服是什么样的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独龙族,独龙族服饰

    男服男子通常只披一方“约多”,其穿法是斜披在肩,从左肩至右腋。他们一般留齐肩散发,前垂齐眉,出门时要佩带砍刀、箭包等。纺织技术传入独龙江的时间较晚,之前,独龙人常以兽皮御寒树叶遮羞。纺织技术传入独龙江后,纺织便成了独龙族妇女的主要劳作形式,她们常以麻皮、水麻皮、火草等野生植物为原料捻线织布,用野生植

  • 阿昌族宗教 阿昌族的小乘佛教信仰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阿昌族,阿昌族历史,阿昌族宗教信仰

    户撒、腊撒地区的阿昌族普通信仰小乘佛教。小乘佛教只求自我解脱,自我超生,是一种比较原始的佛教,是与"普渡众生"的大乘佛教相对而称的。 户腊撒地区的阿昌族因为与傣族为邻,受傣族影响,也崇信小乘佛教。户腊撒地区的佛寺、佛塔,其造型也与傣族的相似,但多为清代建筑。据此推测,阿昌族笃信小乘佛教,大约不会晚

  • 阿昌族音乐 阿昌族民歌有何民族风情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阿昌族,阿昌族文化艺术,阿昌族音乐,阿昌族民歌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潞西等县。有自已的语言但没有文字。由于长期和汉、傣族杂居,大多数阿昌人兼通汉语和傣语,使用汉文。阿昌族喜爱歌舞,喜爱唱山歌,每逢节日都有歌舞等娱乐活动。劳动时,走路时,山上田边,随时都可以听到他们悦耳的歌声。阿昌族民歌善于以物拟人,以物寓意,含蓄清新

  • 阿昌族节日 阿昌族有哪些传统节日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阿昌族,阿昌族民俗节日,阿昌族节日

    窝罗节:每年农历的二月初四是阿昌族传统的重要节日——窝罗节。在阿昌语中,“窝罗”是“在屋旁欢乐”的意思。相传,这一节日是为纪念传说中的创世始祖而举行的。节日的前夕,各村各寨都要用竹木搭起一座4米见方的窝罗台坊,中间立两块牌坊,上绘日、月、星图案,下绘阿昌族男女彩像,象征两位始祖。牌坊顶端耸立一把巨

  • 阿昌族古老婚俗:阿昌族是怎样抢亲的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阿昌族,阿昌族民俗节日,阿昌族习俗

    阿昌族的青年男女通常利用生产、节日等聚会场合选择配偶,建立感情;往后男子便经常到姑娘家里去“串姑娘”。“串姑娘”的时间几乎都在晚上。届时,小伙子在姑娘窗前吹起葫芦笙,悠扬悦耳的曲调传递着对姑娘的爱慕。姑娘听到熟悉的曲调,确认是自己心爱的情人后,便立即出门把他迎进家中。这时,姑娘的父母兄弟就有意回避。

  • 普米族有何历史?普米族历史简介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普米族,普米族历史

    居住于不同地区的普米族自称在语音上有些差异。兰坪、丽江、永胜的普米族自称“平米”或“批米”,宁蒗的自称“拍米”(有的书中译为“普日米”、“普英米”、“培米”等。)。“米”意为人,“平”、“批”、“拍”都是“白”之意,普米意为白人。 其他民族对普米族的称呼不一,汉族、白族称普米为“西番”,彝族称其为

  • 普米族历史 普米族近代史简介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普米族,普米族历史

    1840年鸦片战争后,云南边疆各族人民共同遭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买办资本主义的统治和压迫,普米族社会经济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虽然总的方面仍完整地保存着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剥削关系,但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半殖民地的性质。由于内部历史发展条件和受周边民族影响的不同,出现了地主经济、领主经济、地主家庭内畜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