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阿昌族宗教 阿昌族的小乘佛教信仰

阿昌族宗教 阿昌族的小乘佛教信仰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398 更新时间:2023/12/17 23:24:01

户撒、腊撒地区的昌族普通信仰小乘佛教。小乘佛教只求自我解脱,自我超生,是一种比较原始的佛教,是与"普渡众生"的大乘佛教相对而称的。

户腊撒地区的阿昌族因为与傣族为邻,受傣族影响,也崇信小乘佛教。户腊撒地区的佛寺、佛塔,其造型也与傣族的相似,但多为清代建筑。据此推测,阿昌族笃信小乘佛教,大约不会晚于清代。

户撒地区自明洪武年间被划为西平侯沐英的私庄,派部属驻守屯垦以来,大量汉族进入这一地区与阿昌族杂处,全方位地与阿昌族交汇融合,使这一地区阿昌族化色彩斑斓,宗教信仰多元性特点突出。

过去这一带有六寺、六会、九摆、九塔、四十七奘,其内容形式包括了汉传佛教、道教、南传上座部佛教。户撒的皇阁寺始建于明洪武年间,为道佛合一的寺庙,是汉族、阿昌族等各民族善男信女长期以来朝拜的圣地。南传上座部佛教在户撒地区具有更浓厚的色彩,户撒地区阿昌族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

约公元15世纪南传上座部佛教传入这一地区,其教派、教规、宗教仪式、宗教节日及其名称方面与傣族相同,此外,经书用傣文抄写,尚讲经说法用傣语和巴利语。

宗教节日在民族节日中占较大比例。文革期间,民族宗教受到严重冲击。三中全会后,党的宗教政策不断得到落实,被毁坏的寺庙、佛塔得到重新修复重建,逃到国外的僧侣返回故地,开始正的宗教活动。

更多文章

  • 阿昌族音乐 阿昌族民歌有何民族风情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阿昌族,阿昌族文化艺术,阿昌族音乐,阿昌族民歌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潞西等县。有自已的语言但没有文字。由于长期和汉、傣族杂居,大多数阿昌人兼通汉语和傣语,使用汉文。阿昌族喜爱歌舞,喜爱唱山歌,每逢节日都有歌舞等娱乐活动。劳动时,走路时,山上田边,随时都可以听到他们悦耳的歌声。阿昌族民歌善于以物拟人,以物寓意,含蓄清新

  • 阿昌族节日 阿昌族有哪些传统节日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阿昌族,阿昌族民俗节日,阿昌族节日

    窝罗节:每年农历的二月初四是阿昌族传统的重要节日——窝罗节。在阿昌语中,“窝罗”是“在屋旁欢乐”的意思。相传,这一节日是为纪念传说中的创世始祖而举行的。节日的前夕,各村各寨都要用竹木搭起一座4米见方的窝罗台坊,中间立两块牌坊,上绘日、月、星图案,下绘阿昌族男女彩像,象征两位始祖。牌坊顶端耸立一把巨

  • 阿昌族古老婚俗:阿昌族是怎样抢亲的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阿昌族,阿昌族民俗节日,阿昌族习俗

    阿昌族的青年男女通常利用生产、节日等聚会场合选择配偶,建立感情;往后男子便经常到姑娘家里去“串姑娘”。“串姑娘”的时间几乎都在晚上。届时,小伙子在姑娘窗前吹起葫芦笙,悠扬悦耳的曲调传递着对姑娘的爱慕。姑娘听到熟悉的曲调,确认是自己心爱的情人后,便立即出门把他迎进家中。这时,姑娘的父母兄弟就有意回避。

  • 普米族有何历史?普米族历史简介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普米族,普米族历史

    居住于不同地区的普米族自称在语音上有些差异。兰坪、丽江、永胜的普米族自称“平米”或“批米”,宁蒗的自称“拍米”(有的书中译为“普日米”、“普英米”、“培米”等。)。“米”意为人,“平”、“批”、“拍”都是“白”之意,普米意为白人。 其他民族对普米族的称呼不一,汉族、白族称普米为“西番”,彝族称其为

  • 普米族历史 普米族近代史简介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普米族,普米族历史

    1840年鸦片战争后,云南边疆各族人民共同遭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买办资本主义的统治和压迫,普米族社会经济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虽然总的方面仍完整地保存着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剥削关系,但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半殖民地的性质。由于内部历史发展条件和受周边民族影响的不同,出现了地主经济、领主经济、地主家庭内畜奴

  • 普米族丧葬习俗 普米族神圣的火化仪式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普米族,普米族民俗节日,普米族习俗

    火化仪式由韩规或喇嘛主持。火化时,由韩规或一喇嘛亲执火种,引火于方形木架内,顷刻便腾起熊熊烈焰。焚尸时火势旺、烧得快,认为是死者远走故乡的象征;若火势弱,烧得慢,则认为是死者留恋家中财产;遇到这种情况必须继续投掷葬品。因此,火化时,常由一喇嘛往木架内浇酥油助烧,约3-4小时许,尸体即可化为骨灰。送葬

  • 普米族丧葬习俗 普米族为何会有二次葬礼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普米族,普米族民俗节日,普米族习俗

    在火葬后,普米族还将骨灰罐送到坟山(罐罐山)下,还要举行二次葬仪,但各地举行二次葬的时间及规模不同。永宁普米族在火葬第二天就把骨灰罐直接送到坟山上,仪式比较简单。但部分地区的普米族,二次葬仪却极为繁琐。二次葬仪要杀羊祭祖,又称送羊仪式。完成这一仪式至少要几百斤猪肉,几百斤酒,物质条件要求较高,只有正

  • 揭秘裹草帘子舞:普米族尝新节上的舞蹈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普米族,普米族文化艺术,裹草帘子舞,普米族舞蹈

    裹草帘子舞”普米语叫“贡哩年嘎”。普米族有个“尝新节”,普米语叫“酥哩玛席”。一年一度十分隆重。时间在每年的秋收时候。新养刚成熟,便收一点来酿酒。新酒酿成后,祭灶神和祖先,然后将酒罐悬挂于树上,由家长启开罐口,先饮三口,随后家人尽情畅饮。 这天,村邻们还要用牦牛角装上酥哩玛洒,相互敬酒对饮。尝新节

  • 普米族撵鬼舞:古老的巫术舞蹈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普米族,普米族文化艺术,撵鬼舞,巫术

    “撵鬼舞”(普米语“醒英蹉”)是兰坪普米族“师毕米”(巫师)为病人或遭祸之家举行“璀凯”(汉称“送替身”或“退口舌”)仪式时所跳的巫舞。璀凯一般是在晚上进行。设两个祭台,第一祭台设在炕边,第二祭台设在门前。先是巫师净身,即用杉树,香柏树,山茶花枝叶的烟气熏休全身,再用篙枝叶擦身,清口腔,尔后设香案。

  • 普米族习俗 趣味横生的普米族婚俗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普米族,普米族民俗节日,普米族习俗

    普米族长期保留着独具特色的婚姻习俗。过去,普米族的婚姻主要由家长包办,实行姑舅姨表优先婚。普米族的家庭婚姻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青年男女大多实行了自由婚姻。青年男女的相识和恋爱主要通过祭奠山神、龙潭、喜庆节日的盛会以及日常的劳动生产等活动来进行。姑娘和小伙子利用这些机会,互相物色对象,互相找理由和借口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