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在宋仁宗继位初期,丁谓如何一度在刘太后底下把持朝政?

在宋仁宗继位初期,丁谓如何一度在刘太后底下把持朝政?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1895 更新时间:2023/12/8 10:59:06

宰相是古代官场上一个比较特殊的职位,也是士大夫能够到达的极限,与皇室关系处理好就有机会大展宏图甚至流芳百世;处理不好就会命运多舛甚至留下千古骂名。《清平乐》中,在朝堂上经常可以看见两位宰相辅佐宋仁宗,一位是吕夷简,一位是王曾。其实,宋仁宗继位之初,还有一位宰相曾短暂地位列庙堂之上,他就是丁谓。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丁谓从小便是多才多艺的天才式人物,少年得志,曾被人誉为“今日之巨儒”。入仕后,丁谓官运亨通,从基层一路做到宰相。但就这么一位“巨儒”,在宋仁宗继位初期,一度在刘太后眼皮底下把持朝政。

宋真宗去世后,权力交接之际,各方力量暗流涌动。虽然遗诏明确赋予了刘太后处理军国大事的权力,但太后深居宫中,该以哪种形式理政,需要一套稳定的运行程序。在这个问题上,几位宰辅出现不同意见。参知政事王曾提议:

“授东汉故事,请五日一御承明殿,皇帝在左,太后坐右,垂帘听政——《续治资通鉴长编》”

按照王曾的方案,太后与皇帝每五天听政一次,决议军国大事。女主临朝之事,汉唐均已有之。汉朝太后临朝并不垂帘,唐朝的武则天是垂帘听政。但王曾闭口不谈唐朝先例,而是以汉朝为例,自然有其用意:武则天垂帘听政的结果是女皇上位,这是宋朝决不允许出现的情况,王曾不愿也不敢以武则天为例。

首辅丁谓则提了一套完全不同的方案:

“皇帝朔望见群臣,大事则太后与帝召对辅臣决之,非大事悉令雷允恭传奏,禁中画可以下——《续资治通鉴长编》”

按丁谓的方案,皇帝每月初一和十五坐朝听政,太后不临朝,朝堂政务可分为“大事”与“非大事”。“大事”由太后与皇帝召集辅政大臣共同决议;“非大事”则由辅政大臣先讨论出一个初步的处理意见,然后由内侍雷允恭送入禁宫,由太后与皇帝“画可”再颁布执行。王曾不同意这套方案,认为“两宫异处而柄归宦者,祸端兆矣。”但丁谓不以为然,依旧我行我素。

两人争执不下,以至于许多政务久拖不决,直到数日后,刘太后从禁中发出手书,确立权力分配方式:

“中书门下牒枢密院。今月二十四日准皇太后手书,赐丁谓以下……顾予菲躬,得守常典,兴言及此,五内伤摧。故兹示谕,咸使知悉。”

根据太后的意见,太后对政务的处理可以分为常规程序与特别程序:常规性的事务由辅政大臣决定,然后上报太后与皇帝批准即可;如果太后有不同意见,可以召见辅政大臣重新讨论。紧急情况下,辅政大臣可直接请示太后与皇帝。可以说,太后的意见,基本上就是认可了丁谓的方案。

丁谓方案被太后认可,与内侍雷允恭关系甚大。雷允恭是丁谓的亲信,也是离太后比较近的人,他按照丁谓的要求,说服了太后。太后手书,虽名为“手书”,但并非太后亲笔书写,而是由御用文人代笔。写好后,雷允恭先将手书给丁谓过目,然后才上呈太后批准。

丁谓之所以积极推行自己的方案,主要是为了掌控朝政。按照他的方案,太后并不临朝听政,与辅政大臣通过信件交流,事关重大才会当面讨论。但汉语言博大精深,一个词可以有多重理解方式,比如什么是“大事”,什么是“非大事”,并没有明确的界线。请示还是不请示?这就给了丁谓很大的操作空间。何况,他在内庭还有帮手——雷允恭。通过雷允恭,丁谓不仅可以预知内情,还能影响太后的态度。因此,乾兴元年初,丁谓可谓权倾朝野,“与雷允恭协比专恣,内挟太后,同列无如之何”。

丁谓掌权后不久,朝廷就给他加官进爵,授予他司空职位。宋朝的司空,位列“三公”,是非常大的荣誉,一般不会轻易授人。为他升职的的圣旨虽以君王名义公告天下,但说到底却是他自己自封的。

对丁谓自封的举动,王曾有不同意见,他对丁谓说:“今主幼,母后临朝,君执魁柄,而以数十年旷位之官一旦除授,得无公议呼?”但很可惜,反对无效。官大一级压死人,丁谓的权力大于王曾,根本不在意不同意见。

人在得意时特别容易膨胀,丁谓也不例外,他利用自己的有利地位,打压寇准李迪等对手,甚至逐渐连太后也不放在眼里。因此,丁谓与太后的裂痕也开始出现,这也为他日后的倒台埋下隐患。

标签: 宋仁宗丁谓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黄巾起义的领导者是谁?当时起义军喊出的口号是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战史风云

    黄巾起义,是东汉晚期的农民战争,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组织的民变之一,开始于汉灵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当时朝廷腐败、宦官外戚争斗不止、边疆战事不断,国势日趋疲弱,又因全国大旱,颗粒不收而赋税不减,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在巨鹿人张角的号令下,纷纷揭竿而起,他们头扎黄巾,高喊“苍天已死,

  • 朱元璋消灭陈友谅的割据势力后,是如何对待他的家人的?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朱元璋,明朝,历史解密

    明太祖朱元璋,字国瑞,原名朱重八、朱兴宗,年轻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先后消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势力,后推翻元朝统治,建立明朝。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传说当初朱元璋未起事之前,就与陈友谅的妻子结识,感情还极为深厚。谁知半路杀出个陈友谅,将她强行娶为妻子。婚后这个

  • 太子熬了十几年终于登基,结果三天就去世了

    野史秘闻编辑:笑红尘标签:秦昭襄王,战国,野史秘闻

    公元前267年秦国昭襄王的大儿子嬴倬去世了,两年之后这位国君把时为安国君的嬴柱册立为了太子,当时这位公子很是得意,对于他来说这完全就是天上掉下来的机会。当时他还不知道这只是一种煎熬的开始,因为他作为继承人,为了登基苦苦等了十五年的时间,好不容易成功登基,当上国君只有三天的时间就去世了,可以说他是中国

  • 嫁给李世民十二年武则天都没有诞生子嗣,是哪些原因导致的?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武则天,唐朝,风云人物

    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自立为帝,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下面由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从贞观十一年(637年)入宫,到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李世民驾崩,在长达十二年的后宫生涯中,武则天竟然没有为李世民生下一个孩子。而就在李世民去世后两年,即永徽二年(651年),与

  • 中国古今官职对照表,学习了!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文史百科

    大家有没有想过古代的官职放到现在大概是个什么位置?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1太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2刺史。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相当于省(市)长兼省

  • 宋军敌不过蒙古大军,为何还要选择主动出击呢?

    战史风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宋朝,宋理宗,战史风云

    端平入洛时,黄河以南,千里无炊烟,南宋大军北上之后无法从当地获得补给,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经营的话,基本上占领黄河以南也无法屯田自给自足长期驻守,况且黄河以南已经是严重的黄泛区,百姓丧失殆尽。后来的川蜀地区就是这样,蒙古军不会给你足够的时间来筑城经营生产,导致一波接着一波的被劫掠,损失惨重,基本上就是

  • 夺门之变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朱祁镇是如何复辟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夺门之变,又称南宫复辟,明朝代宗朱祁钰景泰时期,明代将领石亨、政客徐有贞、太监曹吉祥等于景泰八年(1457年)拥戴被朱祁钰囚禁在南宫的明英宗朱祁镇复位的政变。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景泰八年正月,景帝病重不能临朝。石亨、曹吉祥、张軏、杨善、许彬、徐有贞等人为了自身利益密

  • 吴国灭亡后,西施的最终命运如何?

    野史秘闻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西施,越国,野史秘闻

    在揭晓西施的结局之前,有必要先把西施的故事的来龙去脉再梳理一下。据民间传说,西施不叫西施,她真实的名字叫做夷光,西施是在她那个时代美女的代名词。但最后还是以西施这个名字流传了下来。当年吴国击败越国,俘虏了越国国君勾践,勾践凭借着给在病中的吴王夫差尝粪便的“忠诚”表现,得以被释放归国。归国后的勾践除了

  • 有哪些与武承嗣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对他的评价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风云人物

    武承嗣,字奉先,,唐朝外戚大臣、宰相,武则天的侄子。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武承嗣起家尚书奉御,迁秘书监,袭封周国公。光宅元年(684),授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垂拱元年(685),加同平章事,成为宰相,月余罢免。载初元年(689),授纳言。天授元年(690),进文昌左相。

  • 古代复姓现在流传下来的还有多少?为什么大部分都消失了?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文史百科

    古代复姓现在流传下来的还有多少?为什么大部分都消失了?曾经复姓曾有不下1500个之多,现在只剩下100个左右的复姓还在沿用。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一般来说,古代的复姓主要有两个来源,一个源头是古代的游牧民族汉化之后,给自己取了复姓,像是独孤、慕容,都属于此。而另一源头,则是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