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苏舜钦的一首七言绝句:《题花山寺壁》

苏舜钦的一首七言绝句:《题花山寺壁》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701 更新时间:2023/12/8 8:36:16

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苏舜钦的《题花山寺壁》原及赏析,感兴趣的读者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题花山寺壁

()苏舜钦

寺里山因花得名,繁英不见草纵横。

栽培剪伐须勤力,花易凋零草易生。

注释

花山寺:地址不详。《镇江府志》载有沈括诗《游花山寺》一首,据此,花山寺可能在镇江。

繁英:繁花。

草纵横:野草丛生。

剪伐:指斩去枯枝败叶。剪,斩断。

勤力:勤奋努力。

凋零:凋落衰败。

白话译文

花山寺是因鲜花繁多、美丽而得名,来到这里才发现,不见鲜花,只见杂草丛生。

鲜花栽种的培养和修枝很重要,要勤奋努力,要知道,花是很容易凋零的,而杂草却是很容易就蔓延生长的。

赏析

从标题看,这首诗是记游之作。记游诗可以写景状物,也可以因景生发,别有寄托,内容是不可限止的。如果说唐人的记游诗多强调图形绘影,情寓景中,宋人的记游诗多注重借景生发,述志明理。那么,这首诗则正是符合后一特点的。

“寺里”一联,两句各写一种景观。前一句虚出,后一句实录,构成形象鲜明的对比。但二者所写的对象又是同一的,这样就把花山寺“名”与“实”相离的现状突出了。生活中名实不符的事有之,但诗人所见所写的情况也实在太刺眼,这就使人读了这两句诗后不能不激动,激动的同时也必然要想:寺名是因为寺里山中有花才得,而眼前却无花可赏,必然会引起人们思索玩味的兴趣,于是,作为一首诗的“发人深思"的艺术目的,也就自然实现了。作者当然是有着自己的答案的。他显然深信命名之谬,寺里和山中本来是确实有花的,之所以“繁英不见草纵横”,是因为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从客观上说,“花易凋零草易生”,这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所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古原草》),正是有感于它的旺盛的生命力。俗语说:“有心栽花花不发”,也正是对种花不易的真实感叹。无疑,从主观上说,是“栽培剪伐”不“勤力”,助长了草势的疯狂,而且从诗人对这两句次序的安排上看,显然是特别强调人的主观原因的。草本无罪,剪伐不力则是无可推卸的责任。

不过,诗人在作出这一结论的时候,情感色彩却并不十分强硬,因为诗没有说“为剪伐不尽力”,而是既讲到对草要“剪伐”,又讲到对花要“栽培”,中间加一个“须"字,就把他对剪伐不力的愤懑,变为必须要剪伐的规劝,因此,惋惜大于愤慨,警告少于劝诫的这种感情色彩,就表明了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是遵循着传统的“明劝诫,著升沉”(南齐·谢赫《古画品录》)和“美刺"的美学思想和原则的。

这是结合诗人具体的经历和思想所作出的思想内容上的理解。但是,由于这首诗毕竟是从自然景观的描写而来,从社会生活的现象而来,所以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又不仅限于社会政治方面。尽管也可以把诗中的“花”理解为贤臣,“草”,理解为奸佞,因而说诗的题旨是对革新除弊的企望。因此,从这方面来看,这首诗就不是一般的政治诗,而是对生活中某一方面的经验进行了深刻总结的具有相当的哲理的醒世诗。

标签: 苏舜钦北宋

更多文章

  • 李颀《少室雪晴送王宁》:素描淡抹,透露出主客惜别之情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李颀,《少室雪晴送王宁》

    李颀(690年~751年),汉族,郡望赵郡(今河北省赵县),河南颍阳(今河南省登封市)一带人 ,唐代诗人。开元二十三年中进士,曾任新乡县尉,后辞官归隐于颍阳之东川别业 。李颀擅长七言歌行,边塞诗,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与王维、高适、王昌龄等人皆有唱和。主要作品《李颀集》。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

  • 李白《送范山人归泰山》:再现了初唐送别诗三部式结构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李白,《送范山人归泰山》

    李白 (701年—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李白的《送范山人归泰山》,一起来看看吧!送范山人归泰山李白

  • 《江南行》唐代张潮所作,表现了细腻感人的情怀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张潮,唐朝

    张潮,生卒年、字号、生平介不详,唐朝时期诗人,《全唐诗》中存诗仅5首。下面跟趣历史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张潮所作的《江南行》吧。思念是个坏东西,就像风捉摸不定,就像云变幻不停,狠狠地折磨着人的心灵。在这深夜里,不知是你,也不知是我,更不知是他或她,常常面对夜色无端沉吟,内心隐匿多少真诚,不许自己有半分虚情

  • 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风格不同,却有一脉相通之处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李颀(690年~751年),汉族,郡望赵郡(今河北省赵县),河南颍阳(今河南省登封市)一带人 ,唐代诗人。开元二十三年中进士,曾任新乡县尉,后辞官归隐于颍阳之东川别业 。李颀擅长七言歌行,边塞诗,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与王维、高适、王昌龄等人皆有唱和。主要作品《李颀集》。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

  • 李贺《示弟》:诗中悲愤的情怀愈显得深沉激越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李贺,《示弟》

    李贺(790~816) ,字长吉。河南府福昌县昌谷乡(今河南省宜阳县)人,祖籍陇西郡。 唐朝中期浪漫主义诗人, 与诗仙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后世称李昌谷。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有“太白仙才, 长吉鬼才”之说。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李贺的《示弟

  • 《溪居》唐代裴度留守东都时所作,抒发了怎样的心境?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裴度,唐朝

    裴度,字中立,中唐杰出政治家、文学家,在文学方面颇有建树,受人敬重,与白居易、刘禹锡等人交好。下面跟趣历史小编一起了解一下裴度所作的《溪居》吧。唐宪宗时期,由于宰相武元衡坚决支持削藩政策,被节度使李师道派人杀害,当时一同上朝的裴度,也被连刺三剑,幸好身子掉落排水沟中,方才逃得一条性命。正是因为藩镇们

  • 王维《杂诗三首》:以时序递进与物候变化,加深情感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王维,《杂诗三首》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永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王维参禅悟理,精通诗书音画,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因笃诚奉佛,有“诗佛”之称。 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著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 历史上有哪些描写夏日水畔的诗作?诗人描绘了哪些景色?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夏天

    历史上有不少描写夏日戏水的诗作,下面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火热的夏天,什么地方最令人向往?那一定是有水的地方,无论是江湖,还是小小池塘,泛动的碧波,不仅为夏日风光增添了灵气,更带来了怡人的清凉。无论是看风景,还是乘凉避暑,水畔都是绝佳的去处。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晴阴。

  • 历史上有哪些描写槐花的诗作?诗人描绘的槐花有多美?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槐花,诗作

    槐花,又名洋槐花,具有良好的观赏价值,古代有很多与槐花相关的诗作,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国槐花,是开在夏天的花儿。安静的槐花隐在青翠槐叶间,夏天的暑热都似减了几分。槐花不疾不徐地,开了又落了,一个夏天就过去了。国槐古代已有种植,国槐的花儿,也就有了数千年岁月积淀之美。虽纤

  • 王维《过始皇墓》:诗人比较重视视觉印象的代表作品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王维,《过始皇墓》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永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王维参禅悟理,精通诗书音画,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因笃诚奉佛,有“诗佛”之称。 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著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