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辛弃疾最具生活气息的一首词:《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

辛弃疾最具生活气息的一首词:《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1267 更新时间:2024/1/16 19:25:10

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辛弃疾的《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原文及赏析,感兴趣的读者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

(宋)辛弃疾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注释

清平乐:词牌名,又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月》,为宋词常用词牌。检校:核查。

连:连接。

足:满足、知足。

社:指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史记·陈丞相世家》:“里中社,平为宰,分肉甚均。”可知逢到“社”日,就要分肉,所以有“分社肉”之说。

白酒:此指田园家酿;床头:指酿酒的糟架;初熟:谓白酒刚刚酿成。

西风:指秋风。

偷:行动瞒着别人。代指孩子敛声屏气、蹑手蹑脚、东张西望扑打枣、梨的情态。

莫:不要。旁人:家人。

闲:悠闲;看:观察,观看。

白话译文

山园里一望无际的松林竹树,和天上的白云相连接。隐居在这里,与世无争,也该知足了。遇上了秋社的日子,拄上手杖到主持社日祭神的人家分回了一份祭肉,又恰逢床头的那瓮白酒刚刚酿成,正好痛快淋漓地喝一场。

西风起了,山园里的梨、枣等果实都成熟了。一群嘴馋贪吃的小孩子,手握着长长的竹竿,偷偷地扑打着树上的梨和枣。别叫家人去惊动了小孩子们,让我在这儿静静地观察他们天真无邪的举动,也是一种乐趣呢。

赏析

这首乡情词,描写的农村是一片升平气象,没有矛盾,没有痛苦,有酒有肉,丰衣足食,太理想化了。尽管在当时的情况下,江南广大农村局部的安宁是有的,但也很难设想,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生活得很幸福、愉快。当然,这不是说辛弃疾有意粉饰太平,而是因为他接触下层人民的机会很少,所以大大限制了他的眼界,对生活的认识不免受到局限。

上阕写闲居带湖的满足及安居乐业的农村生活景象,烘托静谧和谐的氛围。“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云雾缭绕,笼罩着生长茂盛、郁郁葱葱的松、竹,环境优美、生活舒适和谐,所以说“从今万事足”。上句写景,说山园的松竹高大,和天上的白云相连,饱含着赞赏之情,使人想到的是林木葱笼,环境清幽,准确地把握住了隐居的特色。如果舍此而去描绘楼台亭阁的宏丽,那就不足以显示是隐居了,而会变为庸俗的富家翁的自夸。下句抒情,表现与世无争的知足思想。这一思想,无疑是来自老子的。《老子》一书中,即从正面教诲人说“知足者富”,“知足不辱”,又从反面告诫人说“祸莫大于不知足”。作者这一思想,虽然是消极的,但是比那些勾心斗角、贪得无厌之徒的肮脏意识却高尚得多。这两句领起全篇,确定了全篇的基调。一“足”字,表达了词人对居住环境、生活的满足。

“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是对“万事足”的补充说明,字里行间透露出生活的甜美温馨。从一个侧面来写生活上的“足”。上句说同邻里的关系融洽,共同分享欢乐。“拄杖”,表明年老。估计词人这时,已是年过半百。“分社肉”,是当时仍存的古风,每当春社日和秋社日,四邻相聚,屠宰牲口以祭社神,然后分享祭社神的肉。据下文,这里所说的应是秋社分肉。下句说山园富有。李白《南陵叙别》有句云:“白酒初熟山中归,黄鸡啄麦秋正肥。”如此说富有,意近夸而不俗。因为饮酒是高人雅士的嗜好,所以新分到了社肉,又恰逢白酒刚刚酿成,岂不正好惬意地一醉方休吗?读了这两句,不禁使人想起王驾的《社日》:“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下阕摄取一个情趣盎然的生活镜头直接入词,更使此词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这既有很强的情节性,又具强烈的行动性、连续性。可以设想,如果画家把这场面稍事勾勒、着色,就是一幅生气勃勃的农村风俗画;如果作家用散文把这场面和人物的活动记下来,又可成功为一篇可读性很强的优美的小品。只是平常的几句话却具绘画的立体美,又具散文的情节美,稼轩运用语言文字功力娴熟,由此也可见一斑。下阕“书所见”,表现闲适的心情。“西风犁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藉“西风”点明时间是在秋天。“犁枣山园”,展现出庄园内的犁树和枣树上果实累累的景象,透露出词人对丰收的喜悦之情。“儿童偷把长竿”,是词人所见的一个场面,甚似特写镜头:一群儿童,正手握长长的竹竿在偷着扑打犁、枣。“偷”字极有趣味,使人仿佛看到了这群馋嘴的儿童,一边扑打着犁、枣,一边东张西望地提防随时准备拔腿逃跑。一个“偷”字,写出了贪嘴孩子的天真童趣和心虚胆怯、唯恐被人发现的神情。

“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反映词人对偷梨、枣的儿童们的保护、欣赏的态度。这两句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杜甫《又呈吴郎》的“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都是对扑打者采取保护的、关心的态度,不让他人干扰。然而两者却又有不同:杜甫是推已及人,出于对这“无食无儿一妇人”的同情。作者是在“万事人今足”的心态下,觉得这群顽皮的儿童有趣,要留着“老夫静处闲看”;杜甫表现出的是一颗善良的“仁”心,语言深沉,作者表现出的是一片万事足后的“闲”情,笔调轻快。一“闲”字,是指在“万事从今足”的心态下,作者觉得“偷梨枣”的儿童顽皮、有趣,展现出作者的悠闲;轻快笔调之中,透露出对当前生活的喜悦之情。一个“看”字,既有观看之意,又有看护之意,表现了诗人对“偷”梨和枣的儿童欣赏、爱护之情。

陆游乡居时曾说“身闲诗简淡”。作者的这首词,也是因“身闲”而“简淡”的。它通篇无奇字,无丽句,不用典故,不雕琢,如同家常语一样,而将主人公形象的神情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实在耐人寻味,这也正是它“简淡”的妙处。

标签: 辛弃疾宋朝

更多文章

  • 吴文英《菩萨蛮·落花夜雨辞寒食》:此词情调由紧促转而低沉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吴文英,《菩萨蛮·落花夜雨辞寒食》

    吴文英(约1200年—约1260年),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南宋词人。吴文英作为南宋词坛大家,在词坛流派的开创和发展上,有比较高的地位,流传下来的词达340首,对后世词坛有较大的影响。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吴文英的《菩萨蛮·落花夜雨辞寒食》,一起来看看吧!菩萨蛮

  •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在艺术成就上毫不逊色其他婉约词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 ,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 刘辰翁《柳梢青·春感》:为作者感伤时乱,怀念故国所作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刘辰翁,《柳梢青·春感》

    刘辰翁(1232年-1297年),字会孟,别号须溪。又自号须溪居士、须溪农、小耐,门生后人称须溪先生。庐陵灌溪(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梅塘乡小灌村)人。南宋末年爱国词人。他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活动,为后人留下了可贵的丰厚文化遗产。风格取法苏辛而又自成一体,豪放沉郁而不求藻饰,真挚动人,力透纸背

  • 赵鼎《鹧鸪天·建康上元作》:与一般婉约词、豪放词均有不同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赵鼎,《鹧鸪天·建康上元作》

    赵鼎(1085年-1147年),字元镇,号得全居士。解州闻喜县(今山西省闻喜县礼元镇阜底村)人。南宋初年政治家、文学家、宰相。他能文工诗擅词:文章气势畅达、浑然天成;其诗平淡朴素,又不乏绮丽圆美,其词婉媚含蓄,颇具花间遗风。有《忠正德文集》《得全居士词》等传世。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赵鼎的《

  • 唐代王适所作的《江滨梅》,以人拟物刻画出寒梅独特的风姿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王适,唐代

    唐代诗人王适所作的《江滨梅》,下面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江滨梅》[唐]王适忽见寒梅树,开花汉水滨。不知春色早,疑是弄珠人。王适的这首咏梅诗,流传虽然不广,但在历代诗话中获得的评价比较好。如胡应麟在《诗薮》中言道:“古今梅诗,五言惟何逊,七言惟老杜,绝句惟王适,外此无足论者

  • 关于曳尾涂中有何历史典故?这个典故旨在告诫人们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典故,曳尾涂中

    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出自《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三指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曳尾涂中的历史典故,一起来看看吧!【出处

  • 清代词人项鸿祚的经典之作:《清平乐·池上纳凉》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项鸿祚,清朝

    下面趣历史小编带来项鸿祚的《清平乐·池上纳凉》原文及赏析,感兴趣的读者和趣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清平乐·池上纳凉(清)项鸿祚水天清话,院静人销夏。蜡炬风摇帘不下,竹影半墙如画。醉来扶上桃笙,熟罗扇子凉轻。一霎荷塘过雨,明朝便是秋声。注释清平乐(yuè):词牌名,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两个乐调命

  • 汪元量《传言玉女·钱塘元夕》:元宵佳节却以“哀角”作结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汪元量,《传言玉女·钱塘元夕》

    汪元量(1241—1317年后),字大有,号水云,亦自号水云子、楚狂、江南倦客,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宋末元初诗人、词人、宫廷琴师。汪元量诗多记录国亡前后事,当时的人将他比作杜甫,他的诗有“诗史”的称号。汪元量著有《水云集》《湖山类稿》,词集《水云词》。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汪元量的《传言玉

  • 辛弃疾《蝶恋花·戊申元日立春席间作》:表达了作者对国事与人生的忧虑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辛弃疾,《蝶恋花·戊申元日立春席间作》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 ,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辛弃疾的《蝶恋花·戊申元日

  • 吴文英《花犯·谢黄复庵除夜寄古梅枝》:以拟人化的手法托物寄情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吴文英,《花犯·谢黄复庵除夜寄古梅枝》

    吴文英(约1200年—约1260年),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南宋词人。吴文英作为南宋词坛大家,在词坛流派的开创和发展上,有比较高的地位,流传下来的词达340首,对后世词坛有较大的影响。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吴文英的《花犯·谢黄复庵除夜寄古梅枝》,一起来看看吧!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