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公孙弘有着怎样的经历?他为相期间的名声为何不好?

公孙弘有着怎样的经历?他为相期间的名声为何不好?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2709 更新时间:2024/2/10 2:29:17

公孙弘,名弘,字季,一字次卿,西汉大臣,官至丞相,封平津侯。他是西汉建立以来第一位以丞相封侯者,为西汉后来“以丞相褒侯”开创先例。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汉武帝时期,曾经有这样一位丞相,名叫公孙弘,在为相期间名声一直不是很好,被同僚一致认为是一位毫无原则、偷奸耍滑、心胸狭窄、八面玲珑的奸臣,然而,当我仔细阅读了他故事后,才发现大家可能错怪了他。

公孙弘的经历很励志,年轻的时候做过一段时间的小官,犯法后被贬为庶民,家贫,迫于生计,为别人养猪谋生,一直浑浑噩噩混到四十多岁,不想再虚度光阴,于是开始发奋读儒家经典《春秋》。

他潜心研究儒家经典二十余载,到他六十多岁的时候,居然出了名,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儒,拥有了众多的崇拜者,按现在流行的说法,他成了网红。

按理说,人到了六十多岁,该退休养老,颐养天年,这辈子也就结束了,可是,公孙弘的粉丝们可不答应,一致推举他参加朝廷的策问。

原本公孙弘不想再去做官了,但他熬不过粉丝对他的一片殷切期望,那就试试吧。正因为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公孙弘在策问时把他的真实理想全部倒了出来。

他提出了“治民八条“指出皇帝要以德治国,顺应天时,社会就会和谐,若皇帝倒行逆施,上天将会降下灾害。他的文章言辞犀利,痛陈时弊,力推改革,为皇帝如何治国提出了不少中肯的建议。

主持策问的主考官看了之后吓傻了,呈皇帝时特意将他的策问卷放在了最后。可能别人写的都是假大空,武帝竟然很欣赏他的答卷,将他定为第一,封他为博士,从此他官运亨通。

然而,为官之后的公孙弘却落了一个奸臣的坏名声。

在朝庭议事时,公孙弘只是提出问题,却不肯面折廷争,一旦皇帝做出了决定,公孙宏立即附和皇帝的说法,并为皇帝的说法提供理论依据,这样玩下来,让皇帝龙颜大悦,没几年工夫就升任丞相,位居三公。

尤其过分的是,公孙弘和同僚们约好议题、观点,到了武帝面前,一旦发现风向不对,公孙弘立刻顺从皇帝的意思进行现场发挥,这让性情耿直,经常打头阵的汲黯心里很不爽。

实在气不过的汲黯在廷议时当场发飙,指责公孙弘为人太不厚道,奸诈无情,原本提案是他俩一起敲定的,廷议时他却临时变卦,实在是小人所为。皇帝问公孙弘可有此事?公孙弘面不改色地回答:了解我的认为我老实忠诚,不了解我的以为我奸诈无情。

要知道,在汉武帝时期,丞相却是一个高风险的职业,汉武帝在位期间有十三个宰相,其中三个自杀,三个被杀,当公孙贺听说武帝要他做宰相时,竟“伏地大哭,不受印授”。

而公孙弘任宰相时,却很少受到皇帝的责难,做得风声水起,而且开创了汉朝无功封侯的先河,他之所以在廷议时毫无原则,八面玲珑,因为他明白,只有皇帝爽了,他也就安全了。

这也是公孙弘一种生存哲学,官场生存环境是如此恶劣,首先要做的是保命,再谈建功立业。我们不能过于苛求别人做君子,做烈士,而自己却做一个被感动的看客,这对公孙弘不公平。

还有几件事情公孙弘被认为做得很不地道,甚至有些阴,《汉书》上是这么写的:

然其性意忌,外宽内深。诸常与弘有隙,无近远,虽阳与善,后竟报其过。

因为汲黯看不惯公孙弘的虚伪奸诈的小人作派,经常在朝廷上对他进行挖苦嘲讽,使公孙弘非常恼火,他决定要报复汲黯。思来想去,他想出一个“为国荐贤”的阴招,向汉武帝建议汲黯出任右内史。

因为右内史这个官不好当,里面全是皇亲国戚,谁都不敢惹。公孙弘的用意很明显,就是让汲黯去淌这摊浑水,等他出了差错,让皇帝治他的罪。

哪知汲黯在右内史的任上干得非常好,把那个乌烟瘴气的腐败衙门治理得井然有序,政绩斐然,公孙弘的阴谋没有得逞。

有人借此说事,说孙公弘阴险,想要公报私仇,置汲黯于死地,其实,我不是这么认为,汲黯疾恶如仇又有办法,让他出任右内史,那是再合适不过。事实上他也干得非常好,也算是人尽其才,根本谈不上打击报复。

大儒董仲舒也看不惯公孙弘的为人,他曾骂公孙弘是阿谀奉承的小人,对他非常鄙视,这令公孙弘极其气愤,他想出了一个阴招,欲借胶西王之手除掉董仲舒。

当时,汉武帝的胞兄胶西王,骄横狂悖,杀人如儿戏,即使是朝廷命官也不放在眼里,想整谁就整谁。公孙弘举荐董仲舒“使相胶西王”,这意思再明白不过,就是给董仲舒穿小鞋。

哪知胶西王听说大儒董仲舒到来,对他毕恭毕敬,嚣张的个性收敛了不少。董仲舒也明白胶西王的德行,为人处事格外谨慎,最后以“病免”告退,平安着陆。

其实,让董仲舒“使相胶西王”,是一个无比英明的决策。试想一下,胶西王的品行如此恶劣,除了董仲舒,还有哪个官员能够使他收敛,不再为害一方呢?从这个角度来看,公孙弘并没有打击报复,反而是用人得当,人尽其才呢。

至于有人说,公孙弘公报私仇,害死了主父偃,但是请先看看主父偃到底做了什么,是不是该死?

主父偃发达之前,曾辗转于燕、赵、中山等诸侯国,受尽了冷遇和白眼,所以,他对那些曾经迫害过他的藩王充满怨恨,一心想着如何复仇。

机会来了,主父偃当上了中大夫的高官后,他刻意搜集一些诸侯王曾经的丑事进行打击报复。他查处到燕王和他女儿有乱伦,逼燕王自杀。接着他又发现了齐王与他姐姐的私通,又逼齐王畏罪自杀。

偏偏齐王年纪也不大,还没有子嗣,自杀后封国就被汉武帝收回。主父偃这么一搞,所有的藩王“皆畏其口”,纷纷向他行贿,以求自我保全,主父偃照单全收,还做起了买官卖官的生意。

主父偃的行为引起了王公贵族们的不满,更激怒了汉武帝,于是武帝将他下狱,本来汉武帝只是想惩罚一下他,并没有打算要他的命,哪知公孙弘却站出来奏了一本,断送了主父偃的性命。

“齐王自杀无后,国除无郡,入汉,偃本首恶,非诛偃无以谢天下。”

意思很明白,皇帝要是不杀主父偃,你就是贪图齐国封地,包庇主父偃,残害皇族宗室。话说到这个份上,主父偃还有活路吗?汉武帝只得下令将主父偃处死。

有人说,公孙弘不够仗义,主父偃与他同朝为官多年,多多少少有点感情,别人落乱的时候不拉一把就算了,临了还要踹上一脚,置人于死地,真是绝情。

不过,站在宰相的角度来说,主父偃这样一个人该死,他公报私仇,以下三烂手段揭人之短,逼得诸侯王人人自危,趁机收受贿赂,买官卖官,简直罪大恶极,公孙弘这样做难道不是为朝廷除害吗?

所以小编认为,评价一个人要客观公正,绝不能人人亦云,我们既要察其言、观其行,还要看他最终取得的成绩。事实上,在公孙弘任内,他将朝政治理得井井有条,国泰民安,对汉武帝的施政有巨大帮助,算得上是一位贤相。不知大家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一起讨论。

标签: 公孙弘西汉

更多文章

  • 明朝的藩王们都争着去墓地守陵 守陵到底有什么好处存在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明朝,藩王

    对明代藩王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明代的藩王们为什么不要钱,不要女人,都争着去墓地守陵?世人只看到朱元璋为巩固皇权将开国功臣几乎赶尽杀绝,却未看到他对自己的亲儿子们也是同样的冷酷,为了中央政治的稳固,他曾在遗诏中提到:“诸王临国中,毋得至京师”,但皇帝的遗诏并

  • 张辽和张郃都是曹魏的降将 两人的最后的结局为何完全不同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张辽,张郃

    对张辽和张郃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同为曹魏降将,为何张辽与张郃的最终结果会差那么远?历史上有许多可以比较之事,比如蜀汉与东吴都以南方为根据地,却一个早亡,一个苦撑许久;比如曹操与曹丕都是文武兼备之才,但曹操在文坛颇得赞誉,曹丕却被许多人忽视;比如张辽和张郃其

  • 桓范是什么出身?高平陵之变后他的结局如何?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桓范,三国

    三国时期人才济济,勇者智者辈出,诞生了无数惊才绝艳之辈,下面就一起来看看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的文章。桓范(?~249年),字元则,沛郡龙亢县(今安徽省怀远县龙亢镇)人。三国时期曹魏大臣、文学家、画家。龙亢桓氏自东汉初期以来勃然兴起,一跃跻身于最早的世家大族之列。以治儒为主的家学和笃行儒教为核心,桓

  • 冯小怜作为天生的尤物 杨坚最后为何将她送给别人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杨坚,冯小怜

    对杨坚和冯小怜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隋文帝杨坚为什么要将尤物冯小怜转手送给他人?冯小怜,北齐后主高纬的贵妃,原为皇后穆盈身边侍女,后被皇后送为高纬,此后成为高纬专宠,伴随着北齐灭国,受屈辱自缢而死。冯小怜是天生的尤物。她体型优美,曲线玲珑,凹凸有致,更为神奇

  • 隋文帝早年勤勉简朴 晚年时期为何性格大变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隋文帝,隋朝

    隋文帝杨坚开始勤勉简朴,为什么晚年却性情大变?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知道,给大家一个参考。隋朝结束了将近三百年的历史乱象,虽然仅有三十八年的时间,它设置三省六部制,开创科举制度,改革府兵制度,开凿大运河、修建大兴城,实行均田制等等,都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在隋朝的两位

  • 李愬:唐朝中期名将,有谋略擅骑射,立下赫赫战功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李愬,唐朝

    李愬(sù)(773年-821年),字符直。洮州临潭县(今甘肃省临潭县)人。唐朝中期名将,西平郡王李晟第八子。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李愬有谋略,善骑射。因门荫任协律郎,历官卫尉少卿、太子右庶子、太子詹事及坊、晋二州刺史等职。元和十二年(816年),出任唐

  • 张郃不怕关羽和张飞两兄弟 张郃为何十分害怕赵云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张郃,赵云

    对张郃和赵云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张郃身为曹魏名将,不怕关羽,也不怕张飞,为何却非常害怕赵云?张郃,这个名字我们很是熟悉,他英勇无畏,前前后后侍奉过多位君主,立下赫赫战功,这个人,他足智多谋,就连料事如神的诸葛先生也是对他忌惮三分,可见其智谋何其过人。要说他

  • 赵云跟随刘备那么多年 赵云为何始终没有得到重用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赵云,三国

    还不了解:三国赵云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赵云跟了刘备那么久,为何没得到重用?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是非常的多的,有很多也是名气非常的大,现在的很多人也都一直在不断的研究和表达对当时的人物的一些看法,有人会对自己喜欢的人物多加关注一些,刘备应该是很多人心中的大英

  • 三国时期和诸葛亮齐名的人是谁 庞统有这个实力吗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三国,诸葛亮

    对三国和诸葛亮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三国中究竟谁可与诸葛亮真正齐名?一提到诸葛亮,只要是对三国有所耳闻的人都会竖起大拇指来,毕竟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所代表的就是智慧。那么在三国中,是否有人在智谋方面能够堪比他诸葛孔明的呢?有一部分读者给出的回答可能是庞统。毕竟

  • 李光弼平定安史之乱有大功,为何结局不好?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唐朝,李光弼

    李光弼平定安史之乱有大功,为何结局不好?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李光弼出身“柳城李氏”,初任左卫亲府左郎将,袭封蓟郡公。天宝十五载(756年),经郭子仪推荐而任为河东节度副使,东出井陉,参与平定安史之乱。乾元二年(759年),任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