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长平之战白起坑杀赵国四十五万大军 白起是怎么做到的

长平之战白起坑杀赵国四十五万大军 白起是怎么做到的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1072 更新时间:2024/1/16 3:09:28

对长平之战,白起是如何做到坑杀赵国四十五万将士的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在长平之战中,虽然赵国前后投入了四十五万兵力,但秦将白起分割包围赵军后,赵军兵力已经不足四十五万,当然秦军也有一定伤亡,因此武安君白起实际坑杀的赵军并没有四十多万。

在长平之战前期的对峙消耗战中,秦赵两军就多有交手,而赵军多次战败,造成了一定伤亡,为此廉颇采取“坚壁”战略,以防御态势和秦军对峙,始终不肯与秦军交战。但赵国国力逐渐不支,无法长期支撑廉颇的消耗战,赵孝成王就想尽快结束这场战争,便用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代替了廉颇,反击秦军。

加上后增派的援军,赵军前后参战兵力合计达到了四十五万余人,不过因为前期有一定的伤亡,等赵括率军赶到长平战场,代替廉颇成为主将后,赵军兵力已经不足四十五万。

之后便是赵括和白起之间的对决,双方交战期间,赵军再次造成了一定伤亡,等白起用计分割包围赵军后,赵括手下的掌握的兵力已经不足四十万。接下来便是长达数月的包围对峙阶段,在这段时间内,赵军多次四面突围,结果都被秦军用箭射退,给赵军造成了很大的伤亡。

此时赵军因军中无粮,大量士兵又被饿死,一些士卒甚至开始自相杀食,主将赵括也无法阻止。在多次突围无果后,赵括便亲自挑选出一支上等精锐士卒,皆穿重甲,骑乘骏马强行突围,结果非但没有突围成功,赵括自己也被秦军乱箭射死。

在赵军主将战死且伤亡惨重的情况下,被困的赵军最终向白起投降。此时四十五万赵军已经伤亡过半,剩余的赵军又人困马乏且心力交瘁,为此大大降低了坑杀的难度,实际上白起坑杀的赵军大概在十万到二十万之间。

毕竟在长平之战中,秦军也有近一半的伤亡,约二十万,这还是白起用计分割包围赵军后的结果,因此赵军在投降之前,伤亡应该要比秦军更大。此时秦军还有约四十万人,而剩余投降的赵军只有十几二十万,且没有作战兵器和铠甲护身,他们又如何能改变被坑杀的命运呢!

当然就算只有十几万人,白起一时之间也无法将他们全部坑杀,那么白起是如何在很短时间完成坑杀的呢?其实白起只用的一个很简单的计策,在一夜之间将投降的近二十万赵军屠戮殆尽,只留下二百多名娃娃兵回国报信。

赵军四十五万的兵力是怎么计算得出的?

长平之战的起因是秦国在公元前262年攻占了韩国野王,切断了上党郡和韩国本土之间的联系,韩桓惠王为了以息战祸,便主动将上党郡献给了秦国。

结果两任上党郡守都愿意降秦,第二任上党郡守冯亭还将上党郡及治下的十七座城池一同献给了赵国,目的就是激化秦赵两国矛盾,从而让赵国站在韩国这一边,共同抵抗秦国。为此秦赵两国爆发了上党争夺战,之后随着战争规模扩大,继而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

平原君赵胜领兵五万接收上党,引发秦赵大战

赵孝成王对冯亭献郡一事非常高兴,就召见了亲叔平阳君赵豹(赵武灵王三子)商量。平阳君说:“圣人认为没有原因得到的利益是极大的祸患”,劝谏他不要和秦国作对,一定不要接受冯亭的建议。但赵孝成王不听,说:“征发百万大军都没有打下一座城池,现在坐着就能得到十七座城,这是大利益啊!不能错失”。

《史记》记载:“王大喜,召平阳君豹告之,对曰:“圣人甚祸无故之利”,王曰:“今发百万之军而攻,逾年历岁未得一城也。今以城市邑十七币吾国。”,乃令赵胜受地。”

于是赵孝成王封冯亭为华阳君,食邑三万户,并派四叔平原君赵胜(赵武灵王四子)率领五万赵军去接收韩国献给秦国的上党地。赵国此举惹怒了老秦王,于是派军继续攻打韩国,震慑韩王,并派左庶长王龁率兵进攻上党郡,为此秦赵两国爆发了上党之战。

廉颇率兵二十万进军长平,抵御秦军

《史记》记载:“赵遂发兵取上党。廉颇将军军长平。”

赵孝成王听到秦国攻打上党的消息,就连忙派大军救援上党,这时名将赵奢已经去世,而上卿蔺相如也已是病危之际,能执掌军务的只有将军廉颇,于是赵孝成王命廉颇统帅二十万赵军救援上党。结果廉颇率军才赶到长平时,上党就已经被秦军攻占,而上党百姓纷纷逃往赵国,于是廉颇就率军驻扎在长平,以接应上党百姓,上党之战结束。

《史记》记载:“秦使左庶长王龁攻韩,取上党。上党民走赵。赵军长平,以按据上党民。四月,龁因攻赵。”

王龁借此进攻赵国,和廉颇率领的赵军时有交手,战事规模逐步扩大,但廉颇多次战败,便采取防御态势与秦军展开对峙,面对王龁的屡次挑战,廉颇始终坚守不出,哪怕赵孝成王多次派人指责,廉颇也拒不出战,因此赵孝成王廉颇颇为不满。

赵括率兵二十万支援长平战场,反击秦军

虽然秦军勇武善战,但廉颇避战不出,秦军就无法速胜,王龁对此也颇为苦恼,便将这一情况上报秦王。秦昭襄王知道秦军长途跋涉最顾虑久拖不决的战事,这样必将会让秦军深陷泥淖,无力自拔,便问秦相范雎该如何?范雎沉思之后建议使用“反间计”使赵王换掉廉颇。

《史记》记载:“赵王既怒廉颇军多失亡,军数败,又反坚壁不敢战,而又闻秦反间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秦闻马服子将,乃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

之后秦国派人携带重金潜入赵都邯郸,贿赂赵王身边的亲近之人,散布流言说“秦军怕的只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担任将领,廉颇老而怯战,不足为虑,且屡战屡败,不久就要投降秦国”。而赵孝成王对不敢出战的廉颇早已不满,再加上现在如今不断入耳的谣言,便信以为真。

随后赵孝成王找来赵括,问他能否打退秦军。赵括回答:“秦国要是派能征善战、威名昭著的白起来,我还会有所担心,不得不筹划一番。如今的王龁不过是秦国新将,因廉颇怯战,才敢于深入,若遇上我,如秋风扫落叶,打败他不在话下。”。于是派赵括取代廉颇担任上将军一职,并增调二十万精兵让赵括率领反击秦军。

此时加上之前平原君接收上党的五万赵军和廉颇驻扎在长平的二十万大军,前后合计四十五万。

秦昭襄王得知赵国换将后,便暗中派武安君白起前往长平战争担任秦军主将,王龁改为副将,并严令军中封锁消息,如有走漏消息者格杀勿论。

从白起之前指挥过许多重要战役中也能看出,白起的作战特点是以歼灭敌军有生力量为主要目的,比如:伊阙之战全歼二十四万韩魏联军; 华阳之战斩首及溺死魏赵联军十五万。秦昭襄王暗中用白起的目的不言而喻,目的就是想全歼赵军,削弱赵国的实力。

武安君白起是如何坑杀赵国四十多万将士的?

在赵括赴任前,上党之战就已结束,平原君率领的五万赵军就算没有被王龁全歼,也是损失惨重。之后廉颇率领的二十万大军又多次战败,因此赵括赴任后实际拥有的兵力应该已经不足四十万。

白起赴任后,就针对鲁莽轻敌、高傲自恃的对手赵括,采取了“佯败诱敌,分割围歼”的战法,结果赵括中计,近四十万赵军被白起分割包围(之前文章中有白起详细分割包围赵军的过程,本文不再过多描述),运粮通道也被秦军切断。

《史记》记载:“秦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

赵军被困后军心大乱,赵括连杀八名都尉才暂时稳定了军心,接着命令数十万赵军从各个方向冲击秦军的壁垒包围防线,但始终无法突围而出。白起便派出精兵展开攻击,结果赵军失利,开始修筑壁垒固守,等待赵国派兵救援。不过秦昭襄王亲赴河内郡征调青壮年支援长平战场,阻拦了赵国的援军。

赵军被围困四十多日后,因断粮饥不可忍,开始互相杀食。数十万赵军为了求得一线生机,再次对秦军壁垒发了攻击,但轮番进攻了多次,还是无法突围而出,大量赵军因饥饿和突围而死,损失惨重。因此白起最后坑杀的赵军可以肯定是不会超过三十万人的。

后来赵括亲率精锐突围也以失败告终,赵括自己还死于乱箭之下,战死在长平。之后剩余的赵军无力再战,投降了白起。不过白起担心赵军反复无常,容易出乱子,就想将剩余的赵军全部坑杀,那么白起究竟坑杀了多少赵军呢?

长平之战秦军伤亡也有二十万左右,即便是一换一的情况下,赵军在投降前至少也伤亡了二十万,而且赵军处于被动不利,最后剩余投降的赵军理应不足二十万。

虽然少了总兵力的一半还要多,但想要将近二十万赵军全部坑杀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那么白起是如何在很短时间内做到的呢?

白起先是将投降的赵军分成十营,并配以二十万秦军看管。然后赐给他们牛和酒慰劳,并表示“武安君明日会挑选赵军,上等精锐胡给予武器带回秦国征用,其余老弱不堪或无法再战者,一律遣发回赵国”。赵军大喜,因此放松了戒备。

当天夜里,白起用密令下达了任务:秦兵用白布束发,凡是头上没有白布束发者,一律认为是赵人,格杀勿论。

之后十营二十万看管赵军降卒的秦兵同时行动,大量赵军在酩酊大醉地睡梦中便结束了生命。虽然秦军屠杀的声音和浓郁的血腥味使靠在中间的赵军醒悟了过来,但他们因为没有准备,又没有兵器和铠甲,可以说几乎没什么战力,面对手持利器的秦军,一个接一个倒在了血泊之中。

即便有脱出营门者,也被外面巡逻的秦军砍杀,最终近二十万赵军降卒在一夜之间被秦军屠戮殆尽,他们流淌的血液汇聚在一起发出了流水的声音,长平附近的黄河支流都被染红,故更名为“丹河”。之后白起将赵军首级聚于秦军壁垒之间,堆积成台,名叫“白起台”。

结语:

至此,长平之战中合计四十五万赵军被秦军斩首坑杀殆尽,白起仅留下二百四十余名年纪尚小的士兵放回邯郸,以炫耀武功,宣扬秦国之威,震慑诸侯。

标签: 长平之战白起

更多文章

  • 空城计时司马懿为何会选择撤退?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司马懿,三国

    诸葛孔明的“空城计”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人世间最熟悉彼此的人莫过于对手。高手过招之后,才知道对方的优缺点。了解你的人,不一定是家人和朋友,一定是对手,或者敌人。有时候,打着打着,两个就变得惺惺相惜的好友。由于所处立场不同只能兵戎

  • 明宣宗朱瞻基在历史上都有哪些爱好?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朱瞻基,明朝

    明宣宗朱瞻基,明朝第五位皇帝,年号宣德。这是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说的故事,欢迎关注哦。《聊斋志异》中说:“宣德(明宣宗朱瞻基的年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显然,朱瞻基爱促织是出了名的。除了这个爱好,朱瞻基还有鲜为人知的、更高雅的兴趣—文艺。朱瞻基出生后,明成祖朱棣觉得这个孙子长得非

  • 梅尧臣:官运不通、仕途坎坷,却在宋代诗坛享有盛名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梅尧臣,北宋

    在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的宋朝,文人墨客频出,读书人将参加科考、实现政治抱负作为人生最高追求,也是唯一出路。在当时,进馆、入阁、点翰林、当学士,是读书人的人生攀途,也是他们事业成功与否的标志,如果没能进馆入阁,是要被众人惋惜与讥笑的,北宋诗人梅尧臣就是如此。梅尧臣,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他出身在一个普通的

  • 赵旉当过二十多天的皇帝,为何不被后世承认呢?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宋朝,赵旉

    在古代皇帝的权利至高无上,然而凡事皆有例外,北宋就出现过一位皇帝,然而这位皇帝却不被历史学家认同,他就是宋简宗赵旉,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往下看。从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开始,到宋少帝赵昺崖山跳海殉国,大宋持续了三百多年,而我们今天的主角宋简宗赵旉仅仅在位二十六天。赵旉出生时正赶上

  • 诸葛亮死后刘禅为何要连杀三位重臣 刘禅出于什么目的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诸葛亮,蜀汉

    诸葛亮去世时,蜀汉政权继续维持稳定,刘禅为何还连杀3位重臣,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诸葛亮去世后,蜀汉政权能继续维持稳定,与刘禅罕见的铁腕手段是分不开的。通过连杀三位重臣,刘禅快刀斩乱麻,重新塑造了蜀汉的权力格局,使蜀汉这艘小船继续平稳航行。诛杀李

  • 司马师和司马昭作为兄弟 两人为何没有因为权力反目成仇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司马师,司马昭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司马师和司马昭,在权力面前为何没有反目成仇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因为司马家的权力继承顺序必须是:司马懿传给嫡长子司马师,而司马师传给弟弟司马昭,这是板上钉钉的事实,司马懿和司马师都无法反驳。这时有人就问了,为什么司马师非要把大权传给

  • 张裔为何会在东吴流亡三年之久?发生了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张裔,三国

    张裔为何会在东吴流亡三年之久?下面就一起来看看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的文章。张裔,字君嗣,蜀郡成都人。在刘璋担任益州牧时期,张裔熟读经史子集和《史记》、《汉书》,被荐举为孝廉,担任鱼复县县长,之后回到州里任州署从事,兼任帐下司马。建安十六年。刘璋听从张松的建议派遣法正邀请刘备入蜀帮助自己对付张鲁,次

  • 商鞅为什么会得到秦孝公重用 秦惠文王为何对他赶尽杀绝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秦孝公,商鞅

    秦孝公去世后,秦惠文王为何非要将商鞅赶尽杀绝,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我们知道,秦始皇之所以能够扫平六国,除了胜在军事方面以外,更重要的还是胜在了制度之上。一项好的制度让秦国积累起了足以支撑统一战争的雄厚财富,同时也铸造了一支斗志昂扬的虎狼之师。而

  • 赵光义即位之后 朝中大臣为何没有人站出来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赵光义,大臣

    赵光义夺取了皇位,为何没有大臣站出来反对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告诉你。提到皇上,我们都知道,在古代封建时代中,这是最至高无上的身份,因为几乎每个人都想要登上这个位置,但是翻开历史我们就可以得知,想要坐上这个位置大致上有三种方法,接下来我们就简单了解一下。首先第一种方法就是通过起义

  • 薄姬:虽不受宠,却是刘邦众多嫔妃中笑到最后的人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薄姬,西汉

    吕雉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皇后和皇太后,她是一位具备计谋和行动力的女性,同时也是一位善妒的人。刘邦去世后,他的嫔妃们大多结局凄惨,戚夫人更是被做成人彘。但有一人不仅没有被吕雉迫害,后来还被尊为皇太后、太皇太后,荣耀显贵至极,她就是薄姬。薄姬的母亲魏媪虽然是魏国宗室之女,但她的父亲是一介平民,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