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尚之信是什么人?他跟随吴三桂反清的原因是什么?

尚之信是什么人?他跟随吴三桂反清的原因是什么?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3011 更新时间:2024/1/27 10:08:27

尚之信,平南王尚可喜的长子,清初藩王。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各位读者就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来了解吧!

尚可喜本是明朝猛将,后投降清朝,成为皇太极麾下的一员大将。在征讨朝鲜和明朝时,尚可喜勇武不可挡,待清军入关后,他又为清王朝的建立和巩固转战南北,立下汗马功劳。因此,他在顺治六年得封平南王,镇守广东。

然而,尚可喜仅做了6年平南王便以“痰疾时作”,上疏恳请归老辽东,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尚可喜能征善战,却管教不了儿子尚之信。他见尚之信残暴反复,不免担忧会引来祸患。所以他为了自保,屡次上疏朝廷,希望让尚子信守藩,而他告老还乡。

当时天下初定,政权不稳。且尚可喜在镇守广东时,对地方治理颇有效果,所以顺治以“全粤未定”驳回了他的请求。同时为了挟制他,命他送尚之信入京为质。

顺治在位时期,尚之信得其厚待,他和顺治的关系也处得较为融洽。因此顺治不仅让他做了御前侍卫,还封他为“俺答公”。到了康熙亲政后,尚可喜知道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所以在康熙十年,便以“年老多病”为由,请求让尚之信回藩协理王事。此时,尚可信已是年迈之年,康熙便应允了他的请求。

尚之信回到藩地后,依然未改酗酒等恶习,且对藩属官兵“小则鞭打辱骂,大则扑杀之”,因此藩属官兵多有怨言。

尚可喜想要管教,尚之信却不把他放在眼中。因此,他认为尚家必会因尚之信蒙祸,对尚之信十分憎厌。

当时,尚可喜有个叫金光的谋士,见尚可喜为儿子烦恼,便劝他仿清朝人的“立贤不立长”,改立次子尚之孝继承王位。

尚可喜思来想去,也只能如此,所以就上疏清廷,请求改立嗣子。

然而,尚可喜没料到由于改嗣,尚之信把府中闹了个天翻地覆,逼着尚之孝辞去了继承权。

尚可喜见尚之信无人能约束,为了自保,再次以“年事已高”上疏朝廷,请求告老还乡。

刚好,康熙担心藩王割据尾大不掉,于是同意了尚可喜的奏请。同时他又以“(尚之信)跋扈难制”为由,下令撤藩。

对于康熙的命令,尚可喜没有意见,尚之信却大为不满。

就在此时,平西王吴三桂发动叛乱,各地纷纷响应。

尚可喜见此,一向忠于朝廷的他,决定镇守广东,牵制南方叛军。并派尚之孝率军征讨叛军刘进忠等人。

然而受吴三桂和靖南王耿精忠的东西夹击,尚可喜的军队屡受重创。同时尚之孝也屡战屡败,眼看广东就要落入叛军之手。

吴三桂深知尚之信与尚可喜的矛盾,暗中许诺尚之信,一旦事成,即封他为王,并世守广东。

尚之信早就对朝廷和父亲的行为不满,此时尚可喜又老病复发,而尚可喜手下官兵也多有叛变,他深知机不可失,于是发动兵变,囚禁了尚可喜。在夺取军政大权后,举兵联合吴三桂一同反清。

尚之信反清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处死金光,以泄私仇。

尚可喜也因此悲愤不已,病情加重,不久便被软禁而死。

这下,尚之信再无顾忌,可以撸起袖子和吴三桂一起反清了。可是他却后悔了,为什么呢?

原来,吴三桂不仅数次要求他“重金助饷”,还责令他出兵攻打清军。除此外,又将属下重兵布在广东要塞之地,因此尚之信颇为不满。

同时,响应吴三桂反清的耿精忠和王辅臣等人,又纷纷脱离吴三桂,再次降清。这使尚之信也反复无定。权衡再三后,他决定归降清廷。于是,他亲自写信给硕简亲王喇布乞降。

康熙为了分解叛军的势力,对尚之信的投降予以肯定。并特意下旨:“以往之罪,概行赦免,果能相继剿贼,立功自效,仍加恩邀请优叙。”

尚之信为人诡诈,为了表功,他暗中煽动肇庆总督董重民发动内乱,然后将其抓获,并秘密引入清军,好与叛军对决。

康熙一心想拿下吴三桂,下旨让尚之信袭平南王爵位,好与清军联合攻打吴三桂。

谁知,尚之信得袭爵位后,不论康熙如何发布命令,他都打定了坐山观虎斗的主意,一心拥兵自重,屡次三番找借口推托,按兵不动。

不光不肯出兵,康熙命他支付饷银20万两,他依然“迁延不动”。

吴三桂去世后,尽管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璠接过了反清大旗,但叛军已呈颓败之势。

尚之信此时上疏请求“进军广西”。康熙立刻答应,还封他为奋武大将军,让他配合清军尽早平定叛军。

谁知尚之信率军进入广西后,“自言病作”,又擅自回了广州。

康熙对尚之信颇为不满,但为了不节外生枝,他并未表示出不满。

平定吴世璠和叛军后,康熙准备处理尚之信。

就在此时,尚之信手下的两个小兵逃往京城告御状。

原来,尚之信嗜酒好杀,每喝醉后,就以杀人为乐,藩属官兵多丧命其手。这两个小兵本来也要被杀,但他俩逃了出来。为了活命,他们这才来到京城。

康熙听闻后,命人前往调查。

证据确凿后,康熙命人将尚之信囚禁于广东。他手下的官兵得悉后不知其故,于是再次反叛。

康熙很快就镇压了这次小范围的叛乱,并借机给尚之信定了个“不忠不孝”的罪名,最后命他自尽而死。

标签: 尚之信清朝

更多文章

  • 吕蒙正:北宋初年宰相,三次登上相位,为人宽厚正直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吕蒙正,北宋

    吕蒙正(944~1011年),字圣功,河南洛阳人,祖籍在今莱州市城港路街道军寨址村,北宋初年宰相。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考中状元后,授将作丞,出任升州通判。步步高升,三次登上相位,封为许国公,授太子太师。为人宽厚正直,对上遇礼而敢言,

  • 王莽的治国方案为什么那么超前 王莽是一个什么样的统治者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汉朝,王莽

    对王莽是怎么样的一位统治者为什么他的治国方案能如此超前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说到王莽,有些朋友对历史了解不多,他们认为当年王莽杀了自己所有的儿子,真的是这样吗?非也。其实当年王莽只是杀了自己的三个嫡子,并没有全部儿子。大家也知道,如果从历史评价而言,其实王莽

  • 石介:北宋学者、思想家,一生善于教育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石介,北宋

    石介(1005-1045年),字守道,小字公操,兖州奉符县人,北宋学者、思想家、理学先驱,“泰山学派”创始人,号称徂徕先生,与孙复、胡瑗并称“宋初三先生”,太常博士石丙的儿子。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天圣八年进士,出任郓州观察推官,历任调任南京留守推官兼提举应天府书

  • 魏征去世之后,李世民都做了什么事情?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李世民,唐朝

    魏征被李世民称赞为自己的一面镜子,很多人都不了解,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魏征活着的时候,唐玄宗对魏征非常信任和尊敬,多次给予他丰厚的奖励和高度的赞扬。其实,魏征活着的时候,照一般的情形来看,李世民对他应该很不好才对。为什么这么说呢?一是魏征本来是李建成的首席谋士,曾多次建议李建成打击

  • 夷陵之战麋芳为何要选择投降东吴?之后是什么结局?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麋芳,三国

    夷陵之战麋芳为何要选择投降东吴?之后是什么结局?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糜芳的先辈都时代为商,也因为这个原因糜芳的财产也是极为丰厚的,在早年间糜芳与哥哥糜竺都在徐州牧陶谦手下任职。兴平元年陶谦病逝,刘备被迎接做太守,刘备不敢接受。在陈登、孔融的再三劝说下,刘备遂领

  • 真实的薛仁贵是个什么样的人?有哪些功绩?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薛仁贵,唐朝

    历史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提及唐朝初年著名将领,薛仁贵绝对有着一席之地,那么真实的薛仁贵是个什么样的人?有哪些功绩?生于名门望族,长于贫寒,侍奉两代君王屡立功唐朝初年名将薛仁贵原是名门望族世家子弟,他出身的家族是河东薛氏,薛家从南北朝时期到隋朝都是名人

  • 为何说曹丕是个心胸狭隘的人?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曹丕,三国

    曹丕是三国时期魏朝的创建者。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比起他父亲曹操来说,不管是在文韬武略上,还是在用人和气度上,都差远了,曹丕心胸狭窄,除了害死五子良将于禁,还害死了哪位大将?先看曹丕害死于禁的经过,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于禁在襄樊战役中,被

  • 朱元璋如果换成崇祯的话 朱元璋能解决明朝末年问题吗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朱元璋,崇祯

    把朱元璋换成崇祯皇帝,他能彻底解决内忧外患,实现复兴吗?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提到一路上白手起家的朱元璋,其展现出来的魄力和眼光,是很多人都无法匹及的,而提到大明朝的覆灭,也会有不少人十分心疼崇祯皇帝,但是也有不少人说,如果朱元璋换成崇祯皇帝的话

  • 司马懿既然识破了诸葛亮的空城计 司马懿为什么还要选择撤军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司马懿,空城计

    对司马懿明明识破了空城计,为何还要撤军?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小说《三国演义》描述司马懿是一个城府颇深的奸臣,正史《三国志》中描述司马懿是一个老谋深算,为曹魏鞠躬尽瘁的权臣。不论对司马懿的描述是好是坏,他们都表现了司马懿的不属于诸葛亮的强大智慧。《三国演义》

  • 荀彧作为汉朝最后一位忠臣 曹操为什么还要杀荀彧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荀彧,曹操

    对荀彧是汉朝最后1位忠臣,曹操为什么要杀害他?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一次早朝上,曹操提出:要晋爵魏王。群臣一片沉默,献帝看向鸦雀无声的朝堂,内心一片冰凉。荀彧拄着拐杖,颤颤巍巍走出来,面向同僚骂道:“衮衮诸公,汉臣,一片枯木败草,无一骨节矣!”当着文武百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