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佛陀自述延迟了六年才成道的因缘

佛陀自述延迟了六年才成道的因缘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1656 更新时间:2024/3/26 11:21:49

佛陀虽已成佛,但在示现人间的过程中,也碰到九种困难让他困扰。当佛陀还是太子时,为了修行,离开皇宫,五年的参访、六年的苦行,这些都只不过是现八种相于人间,用以引导弟子如法修行就可以成佛的方法。在修行中,太子遇到的第一个难关就是──延迟了六年才成道。六年的苦行,让他受尽了折磨,也碰到很多魔眷来扰乱。

佛陀问弟子们:“为什么我修行的过程,花了那么多的时间?碰到那么多的困难?尤其是天魔来扰乱那么久,因缘从来?你们知道吗?”

弟子答:“不知道,请佛陀慈悲开示。”

佛陀于是解说这段因缘:

迦叶佛的时代,有二位很要好的朋友,从小到大,两人感情很好,他们不管是志、行动、兴趣,都很契合。有一位叫护喜,他在外面听人说,迦叶佛福慧威德无量,正在化度人间;他听了很欢喜,知道有这么好的法,有尊贵的佛在人间,心想绝对不可错失良机,要赶快去亲近佛陀。

但是他也不愿意他的朋友火曼错过时机。他欢喜雀跃地来到火曼的家,对他说:“我得到天大的好消息!”

火曼问:“是什么好消息?”

护喜回答:“很难得的世间圣人迦叶佛,他已来到我们的城市弘扬佛法、教化众生,我们也应该赶紧去赴会,接受佛陀智慧的洗礼!”

火曼说:“这哪有什么好看?哪有什么好听?他只不过是一个秃头道人!”

护喜看到火曼没有一点儿兴趣,也不欢喜,于是等了三天。那时,护喜还是不断听到大家的赞叹,他又赶快去向火曼说:“走!赶快去,机不可失,时光易逝,机会难得,要赶快把握时间。”但是,火曼还是一样的态度,非的轻视,也非常的傲慢。火曼说:“没什么值得听的了,再讲也是一些如何做人的道理,这些我们都知道了。”

又再拖了三天的时间。护喜越想越不对劲,一眨眼六天的时间已经过去,再拖下去,机会就错失了;所以,又再去找火曼。

火曼还是摆出很骄傲的态度,护喜禁不住火气上升,抓起他的头发,拽紧他的头发说:“由不得你不去,走!跟我走!”

火曼发现护喜这么认真地要勉强他去,心想:或许真的值得去吧。他明白应该前去拜访这位世上稀有的圣人。

火曼向护喜说:“请把我的头发放开,我跟你去就是了,不要生气了。”

于是,两人欢欢喜喜地到迦叶佛的面前,护喜向佛跪拜顶礼,火曼看到护喜的虔诚,也一样跟着跪下礼拜。

那时,护喜就向迦叶佛说:“佛陀!我这位朋友不知什么是珍贵的佛法,不知道惜缘,请佛慈悲开示化度他,让他提起虔诚之心,奉行佛法。”迦叶佛看到这两位好朋友能互相鞭策成就,他赞叹护喜,然后开示很多的妙法,来转火曼的心。

佛陀说道:“那位火曼就是现在的我──释迦佛,当时的护喜就是曾经帮助过我越城的天子,他有次引导我,让我的马腾空越过城去。”

佛陀又说:“因缘一点也不能放松,一点也不能出差错,那时我只不过一时怠慢,时间浪费了六天,就招来生生世世都有六年的困扰,一直到现在成佛,这一世也碰到六年的苦行,拖延了六年的时间。所以,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要好好坚守道心。”

这就是佛陀成佛之前的六年障碍,原来也是有其因缘;佛陀是出世圣人,还是要承受因果,何况我们尚是凡夫。

感悟:

每一个人初发心只要方向正确,便要步步精进,最怕的是自己心生障碍烦恼。因此除了要自我排除烦恼,也要己度度人,才能够领悟到佛陀无上甚深微妙法的智慧境界。

标签: 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更多文章

  • 弘一法师李叔同为什么出家?李叔同出家的深层原因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对历史上的高僧,人们关注的是他们的佛学修为,但对弘一法师,人们更关注他出家的动因。破产说、遁世说、幻灭说、政界失意说,不一而足。而事实上,这些解释看到的只是表面的因素,背后的深层因素,还在他儿时接受的儒家思想。弘一法师:出家的儒者郁达夫说,杭州的特产有两样,一是夏天的蚊子,一是庙里的和尚。据郁达夫在

  • 长耳和尚衣着破烂坐首席 殊不知竟是燃灯古佛化身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永明延寿大师不仅是净土宗第六代祖师,也是法眼宗的第三代祖师,而且生于五代十国――正当唐朝灭亡到宋朝建立之间的一个乱世,佛法在那个时期经过唐武宗“会昌法难”的灭佛运动之后,呈现衰微的现象,已经见不到盛唐时期的八宗共荣的兴盛景象,永明延寿大师就是在佛法衰败等待重建的时代兴出于世。 大师在当时深受吴越

  • 北宋葛繁日行一善,不但以高寿坐化,连幽冥都尊重他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葛繁,北宋时人,他的事迹给我们很大的启示。葛繁坚持每天做好事,后来官至太守。“日行一善”这个成语就是出自于他。 葛繁出名还是来自于不可思议的一个缘起,民间传来的一个消息。北宋大观年间,即宋徽宗时期,有一位读书人在京师的市场上买靴子。他见到一双靴子,仔细一看,很像是他父亲去世时陪葬的靴子。 这位

  • 给孤独长者初见佛陀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我听说是这样子:那时,佛陀住在王舍城郊的寒林丘冢间。当时给孤独长者有事情来到王舍城里,住在某长者的家里。晚上看到某长者吩咐他的妻子、仆人、工人说:“你们都起来,早点劈柴烧火、煮饭揉面,烹调各种料理,打扫、布置客厅房舍。”给孤独长者看了之后,心里猜想:今天长者要做什么呢?是要嫁女儿、娶媳妇呢?还是要宴

  • 月船禅师:钱,是丑陋的。心,是清净的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月船禅师是一位善于绘画的高手,可是他每次作画前,必坚持购买者先行付款,否则决不动笔,对于这种作风,社会人士经常有微词。 有一天,一位女士请月船禅师帮她作一幅画,月船禅师问:“你能付多少酬劳?”“你要多少就付多少!”那女子回答道:“但我要你到我家去当众挥毫。”月船禅师允诺跟着前去。 原来那女子家中

  • 韦陀菩萨被赶出九华山的缘由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在宋代有一则民间流传的故事:一位秀才的母亲到地藏菩萨前许愿,没想到竟然心想事成,儿子高中了状元。但是这位状元郎却并不信佛,而且鬼心眼特别多,他得知母亲要带他来九华还愿,便翻阅了一些史书,知道地藏菩萨是在唐代时期示寂的,于是心生一计:母亲跪拜藏菩萨时,就把母亲的金钗拨下往地藏菩萨真身的脚上插。 这

  • 诵经驱虎的苦行僧:明得法师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明神宗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 1620年),有一位苦行僧,他白天总是不辞功苦,为寺庙里挑水打柴,烧火煮饭,伺侯大法师和其他师兄弟,真可谓无微不至,他却依然欢洽愉悦,从无怨怼之情。到了晚上,他却一点儿也不感到劳累,换了一个人似的,静坐室中,伴随着古佛青灯,修研佛法。 一天,这位苦行僧偶尔从树木茂

  • 鉴真大师东渡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相隔“一衣带水”的中日两国人民,素来互相尊重,友好相处。千百年来,两国人民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促进彼此之间的传统友谊。一千二百三十九年前,唐代高僧鉴真大师以特殊使者的身份,为这种传统友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鉴真(688—763年),俗姓淳于,广陵江阳(今江苏省扬州市)人。在他很小的时候,有一次随父

  • 陶师与迦叶佛的屋顶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在南传巴利文陶师经和北传中阿含鞞婆陵耆经,讲述了一个故事: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陶师,名字叫难提波罗,住在鞞婆陵耆村。 那个时代非常遥远,释迦牟尼佛还没有来到我们这个世界,还是迦叶佛时期。难提波罗陶师对迦叶佛非常尊敬,有不坏的净信。难提波罗之所以没有出家修道,不是因为他喜爱自己做的种种陶制玩具,也不

  • “死而复生”的达摩祖师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在嵩山五乳峰山洞中面壁九年,取得正果后把法衣、法器和四卷《椤伽经》传给他的弟子慧可以,之后就离开少林寺,开始他回归西天天竺的行程。一天,达摩走到千圣寺,夜宿禅堂,当夜身得重病卒然寂世。他的弟子们破例保留了尸体,将其葬在熊耳山,起塔定林寺以作纪念。达摩的死,是当时人所共知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