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道教人物:玄静先生——李含光

道教人物:玄静先生——李含光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794 更新时间:2024/1/16 18:25:41

道教茅山上清派自晋南岳夫人魏华存降传扬羲以来,己数百年之久 ,到唐代,其传人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多次被皇帝召见,远离茅山,致使经法传授断 缺,散落无遗。李含光乞请离京,返归茅山祖居,搜集经法,重振道业,使上清派圣地又光 耀于世,后又有传人。

李含光,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其二十一代祖李弘,曾 任江夏太守,为避王莽之乱,徙居晋陵(广陵),于是成为广陵人。本姓弘,为避讳唐高宗 太子李弘,改姓李。家世尊儒。其父李孝威、号贞隐生生。精通黄老之术,与司马承祯结为 方外交。

李含光,唐高宗开耀二年(公元682年)生,十八岁时,有志于道教,于是 从师于江都李先生。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以品行清优度为道士,住东都洛阳龙兴观 ,后移居嵩山修道达二十年。

唐玄宗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李含光从师司马承 祯于王屋山阳台观。司马承祯一见李含光就说:“您真是一位玉清境之客呵!” 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司马承祯在阳台观去世。

不久,玄宗召他到洛阳,询 问修道之事,谈话间,十分感叹地说:“我见到含光,就知道司马真人仍然在世间。 ”玄宗又问及金鼎之事,含光回荅说:“道德是公正无私的;轻举是公中有私呵 。不时现露私情,圣人存有训教;如果寻求长生,就象系风一样。”玄宗深感含光的高 峥见卓识。于是下诏让李含光住持阳台观。继承司马承祯的传道事业。

李含光居阳台 观弘道兼修,异常勤奋。后来,曾感到茅山道教传授事迹,逐渐衰颓,所有真经秘箓,也大 部分散落,有的己经不存。他住持阳台观教务一年有余,就称身体不舒乞请回归祖地茅山, 纂修经法,茅山宗道教又重整余风,在江南蔚成风气。

玄宗天宝四年(公元745年) 十二月,命中使捧着皇帝玺书前赴茅山召请李含光。含光奉诏入京,住在大内。玄宗每次召 见,他都斋戒沐浴。玄宗又打算请道说法,李含光称病辞谢,接着又乞请回茅山,皇帝下诏 禁止在李含光所居的山林中,采捕鱼猎,又凡是吃腥的人不得进入山林。

原来,茅山有上清真人许长史、杨君、陶隐居他们自己写作的经法,很有价值。可是 后来遭到兵荒马乱,散失无遗了。含光奉诏搜求,将散落的经法完全搜集在一起,并编写成 册上奏玄宗。玄宗又召见道士王旻,请含光用楷体书写上经十三张纸,以便补缺,并说: “我不想让小臣冒充于先生,特托您前往,一定希望神仙手笔,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

天宝七年(公元748年)三月十八日,玄宗在大同殿受上清经箓,遥礼度师, 特请李含光号为“玄静先生”法衣一袭,以表示师资之礼。

肃宗李亨继位 ,仍礼李含光为师。

唐代宗大历四年(公元769年)十一月十四日,于茅山紫阳别院 无疾而终。手执朝简,犹如生前。享年八十七岁。

朝廷闻之,以左玄大夫,赠正议大 夫。颜真卿、柳识撰写碑文以作纪念。

李含光的著作弟子有:韦景昭,孟湛然,郭闳 ,殷淑,韦渠牟等。

李含光的传世著作有:《仙学传记》、《论三玄异同》,《真经 晋义》和《本草音义》,还有《老庄学记》《周易学记》各三卷,《周易义略》三卷。

标签: 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更多文章

  • 道教人物:丘处机传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丘处机,登州栖霞人,自号长春子。儿时,有相者谓其异日当为神仙宗伯。年十九,为全真学于宁海之昆仑山,与马钰、谭处端、刘处玄、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同师重阳王真人。重阳一见处机,大器之。金、宋之季,俱遣使来召,不赴。 岁己卯,太祖自乃蛮命近臣札八儿、刘仲禄持诏求之。处机一日忽语其徒,使促装,曰:“天使

  • 道教人物:唐末五代著名道士真一子彭晓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彭晓(?~954)为唐末五代著名道士。本姓程,字秀川,号 真一子,西蜀永康人。少好修炼,与击竹子何五云善。五代后蜀时,明经登第,迁金堂令。 据传遇异人得丹诀,修炼于县内飞鹤山,自称“昌利化(二十四治之一)飞鹤山真一子 ”。常以篆符为人治病,号铁扇符。能长啸,为鸾凤声。蜀主孟昶屡召,问以长生久视 之道

  • 道教人物:道门论辩家——李筌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在盛唐道士中,以独特的入世观点著书立说,警戒世人的只有李筌 一人而己。李筌由仕入道,坎坷异常,体世深刻,洞察时事,思辩敏锐,著书立说,立意新 ,措辞奇,尤其是以人定胜天的天道观著称于世,下开中唐柳宗元、刘禹锡天论观的先河, 在中国哲学思想发展史上有其重要的贡献。 一 嵩山岩洞得《阴符》 骊山老母说

  • 道教人物:龙门派第一代大律师-赵道坚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赵道坚(1163-1211),原名赵九古,道号虚静子,人称虚静先生。他是金末蒙元时期全真道的重要人物,生前曾是丘处机最器重的弟子,逝世后被龙门派尊奉为第一代大律师。赵道坚出生于世宦家庭,父亲为淄州(今山东淄博)太守,后改同知平凉(今甘肃平凉),举家随迁。赵道坚小时天资澹静,风清骨奇,喜欢参悟道家经典

  • 对道教斋醮科仪资料整理做出巨大贡献的唐代道士张万福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张万福为唐代著名道士,活动年代约当唐 玄宗在位时(712~755)。据道士史崇玄《一切道经音义妙门由起序》称,张万福在玄宗时 以京太清观大德的身分参加编撰《一切道经音义》。张在其辑录的道教斋仪中多自署“ 三洞弟子京太清观道士张万福编录”,或自称“京三洞弟子清都观张万福” 。其《传授三洞经戒法箓略说》

  • 道教人物:弘扬道教南岳天台派的闾丘方远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闾丘方远(?~902)为唐末五代著名道士。字大方,舒州宿松(今属安徽)人,年十六,通经史,学《易》于庐山陈元晤,二十九岁,问大丹于香林左元泽,复诣仙都山隐真岩事刘处静,学修真出世之术。三十四岁受法箓于天台山玉霄宫叶藏质。据称得真文秘诀。方远在守一行气之暇,笃好子史群书,常自言葛稚川、陶贞白吾之师友也

  • 道教人物:宋代丹道大师李简易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李简易,号玉溪子,南宋时南宁袁州(江西宜春)人。幼习儒业,不遂志,于道佛经典,星算医卜,靡不究心。尤爱金丹诀,遂参访江湖,曾两遇纯阳真人,后又遇刘海蟾蓝养素授。著《玉溪子丹经指要》三卷(见《道藏·玉溪子丹经指要序》)。 李简易自序 仆家宜春郡城之东,远祖朝议观,休官修道,自号王溪叟( 今大族不称

  • 道教人物:内丹学家——朗然子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道教内外丹,自东汉以降,都有修炼,至唐代,外丹炼制己达高峰 ,不过几位唐帝服食暴亡之后,外丹大受其挫。道教学者始转重内丹,唐末以来,内丹大成 者有钟离权、吕洞宾、陈抟等人,他们都有著作传世,下开宋、金道教内丹学派。 朗 然子承继内丹,在洛阳通充观修炼大成,有《悟真诗》三十首传世。至金大定年间“七

  • 道教人物:通玄广德洞真真人于善庆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于善庆,即于志道(1166—1250),字伯祥,道号洞真子。于善庆少不茹荤,长通经史。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马丹阳自终南归宁海,居金莲堂,于善庆投其门下,其父母与姊亦随之入道。马丹阳去世后,刘处玄、王处一令于善庆入关中寻访丘处机。于善庆先至终南祖庭拜见李灵阳,继遵其嘱往平凉参见崔羊头,后赴陇山龙

  • 北宋道士王从之:从“琴王师”到太一宫宫主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王从之(1036或1037—?),北宋道士,生平不详。惟苏颂后人所集家族史料《魏公谭训》之中,有关于王氏的明确记载。其实,王从之不仅与北宋名臣苏颂及其家人渊源颇深,且与北宋高道陈景元亦多有往来交集,并曾任北宋朝廷宫观中太一宫主,其生平事迹颇为不凡,是一位值得我们关注的道教史人物。 东京琴王师 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