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佛教故事:北京潭柘寺的故事

佛教故事:北京潭柘寺的故事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686 更新时间:2024/2/19 2:25:25

潭柘寺历史悠久,古语称“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潭柘寺是京西著名寺院,每年有很多善男信女来烧香拜佛,它与历代皇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很早的时候,在北京西郊九峰山垭口处有个很深的水潭,潭水甘甜清亮,明澈见底,附近百姓洗衣做饭多爱挑取此潭之水,所以大伙儿都亲切地称它“清水潭”。

哪想有一年,从远方飞来条修炼了千年的黑龙。那黑龙本是条极其凶狠的恶龙,它见九峰山风光秀丽,景色宜人,心中煞是欢喜,便摇头摆尾地一猛子扎进潭里长住下来。

自此整个幽州地方可就倒了大霉。那黑龙行踪不定,喜怒无,犯起癫来能腾云驾雾,口吐洪水,大雨一下七七四十九天,把方圆几百里淹成一片洋。它要慵懒起来也了不得,蜷头缩尾地往潭底一卧数月不出,于是幽州一地便滴水不降,庄稼冒烟。

当地百姓被那黑龙折腾得苦不堪言,一个个恨得咬牙切齿。由于气愤,大伙便把清水潭改名为“黑潭”,可到头来还得忍气吞声地献上供品乞求黑龙发慈悲,而且每次必须献上一对童男童女供它打牙祭。这样一来,百姓们的日子真像浸在黄连水里,有苦难言。

这年初夏,眼看又有几个月未降雨了。人们知道进贡的日期已到,只好流着泪寻来一对童男童女,又准备些猪头羊腿之类的供品,一并用小车推到九峰山下。

面对一片死寂的黑潭,大伙儿齐唰唰跪倒,啼哭声乞求声撕人心肺。而黑龙呢,倒像死在潭里似的,任凭人们怎样苦苦祷告仍是无动于衷。

人们跪呀跪,求呀求,接连好几天都不肯散去。

恰巧这日华严老禅师骑着条万年得道的白龙外出云游,行至幽州上空时,忽觉地面有阵阵腥气扑鼻。也不待老禅师吩咐,他跨下的白龙便一声长啸飞临下界,摇身变成了一位白衣小伙儿。老禅师也闪身变成了化缘的僧人。

两位神仙一前一后来到九峰山下,见地上跪着许多人,甚感奇怪,就找到一位老者问:“老人家,这些人都跪在地上做什么呢?”

“唉!”老者瞟了瞟远处的黑潭叹口气,压低声音说:“看二位是外乡人,有所不知,这是在求恶龙施舍雨水呢,好些日子了。”

华严禅师接着细问,老者便把那黑龙的来龙去脉详尽说了一遍。化成人身的白龙听罢,顿时怒不可遏,转身跪在地上的人们大声喊道:“大家都别跪了,快快起来吧!让我来收拾那恶龙。”

众人面面相觑,小声议论着:“这小伙儿莫不是昏了头,怎敢口出狂言,别逞强不成反惹恼黑龙降更大的灾。”因此小伙儿连喊几遍就是无人应。

小伙儿明白大家疑虑尚存,忙趋步上前把跪着的人们一个个硬拽起来。众人拗他不过,于是小心翼翼地问:“你真的能降服恶龙吗?”小伙儿自信地点点头,说:“只要大家信得过我,一会儿见潭里涌出白水柱时,把贡品投进去就行。”

众人更是将信将疑,直到目送着白衣小伙儿窜至潭边,瞬间化作一条白龙消失之后,才恍然大悟:“莫非他是上界白龙下凡?”

再说白龙沉入潭中,果然见一黑龙蜷卧在底,乍一看那黑色的龙身环成盘状很像块坚硬的岩石。白龙不敢轻敌,开四爪狂吼一声即压在了黑龙身上。那黑龙睡正酣甜,忽被一阵难忍的剧痛惊醒,立时火冒三丈,呲牙咧嘴地挺身迎战。两条龙在水下你来我往地撕打起来。

人们在外面不知怎么回事,只看见潭水像开了锅似的被搅得沸沸扬扬,且时时激起冲天巨浪。过了会儿,水浪越冲越高,潭底还传出声声闷雷般的龙吟。一黑一白两条水柱瞬时腾空而起,顷刻间又轰然落下,溅起纷飞的浪花。这时人群中有人高喊:“两条龙都乏了,快给白龙投贡品呀!”话音未落,早有人把肉食哗啦啦投向白水柱。

此招果然见效,就见白水柱猛然涌动起来,并且越涌越烈,掀动潭水急转如漩涡。而黑水柱却显得渐渐乏力,终于被白水柱压入潭底。

沉静许久,潭里再没有了一点响动。人们开始担心起来。猜疑间,就听耳畔一声天崩地裂的巨响,潭底闪耀出万道霞光,随霞光喷薄出一条通天彩虹,正好落在九峰山山口。彩虹落处,出现了一座金壁辉煌的寺院。那条被降服的黑龙此刻已化作两只兽头,低伏着又黑又大的脑袋嵌在了大雄宝殿的檐头两侧。

守候在潭外的人们被眼前壮观的景象惊呆了,大伙儿欢呼着奔走相告。有人跪下来感激涕零地向潭里叩头。至于那条白龙,从此就再也没有出来,只是每逢遇到旱年,它才显灵普降甘雨,保佑人们五谷丰登。后人为铭记白龙的恩德,遂将此潭定名为“清龙潭”,并雕刻了一条白色石龙放置其中。

那座从天而降的寺院前长有数棵柘树,寺后有个龙潭,人们就将这寺院取名“潭柘寺”。

潭柘寺始建于晋朝(265),早称嘉福寺,以后几经更改。唐代有华严禅师在此寺说法,武则天时扩建改名为龙泉寺。金代改称大万寿寺,明代重修主要建筑后复名嘉福寺。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扩建后定名为“岫云寺”。至今仍高悬于山门之上的“敕建岫云禅寺”横匾,是清康熙皇帝的手笔。寺庙建筑环绕在九峰怀抱之中,依山势而造,层层高升,雄伟壮观。据寺志记载,山坡原有“拓树千嶂”(现此树己不多见),寺址座落在青龙潭上,后人故命名潭柘寺。

标签: 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更多文章

  • 佛教故事:禅师的话 比猎人的弓箭还厉害!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马祖道一禅师随缘点化的功夫真是了得,同样的机会来到你的面前,你能开悟吗? 他自我削发,叩拜马祖,请求马祖收他为弟子(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唐朝有个家住江西抚州的猎手,原先他最不爱见到和尚。 有一次他上山打猎,一群花鹿见有猎手追赶,就拼命逃跑,正好路过马祖道一禅师的寺院。马祖上前拦住猎手,问道

  • 佛教故事:心迷《法华》转 心悟转《法华》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洪州法达禅师七岁出家,及长好学,并且熟读《法华经》。 后来,他拜在六祖慧能门下,但在礼拜时,却头不着地。 慧能见了,问道:“礼不投地,还不如不礼,你这样做,一定是心中有什么东西阻碍。你平时研习些什么呢?” 法达答道:“我念《法华经》已达三千遍。” 慧能说道:“你即使念了万遍,得其经意,不

  • 佛教故事:砍树取果子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佛陀问一位在大树下正襟危坐的小和尚:“你说说看,你这样修行,有何心得?” “我修行全是为了学会神通变化的本事,至于什么持戒、布施,我没有半点兴趣。” “神通变化好比树的枝末,持戒、布施好比树的根本。没有树的根本,怎么会有树的枝末?你颠倒了本末关系,危险呀!” 小和尚还是搞不清楚佛陀的意思,于是

  • 佛教故事:善恶供养报应不同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从前,有一位跋脚的修行人。他身残志坚,精进修持,克服行脚的困难,到处讲经说法,度化众生。他日日夜夜,劳碌奔波。善良的百姓看到他为法忘躯的身影,都暗自落泪,感动得众生都树立了坚定的信仰。 有一家人,信奉佛法。家中主人善根深厚,慈悲心广。他见修行人长期艰难奔走,心生悲悯,恭敬地求修行人接受他一年的供养

  • 佛教故事:只出家一天 会得到多少福报?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毗舍离城中,有一位王子,名叫勇军,他生性浪漫,过着奢侈放纵的生活,全城的人,没有不知他的为人的。 有一天,佛陀忽然叫阿难到面前说道:“阿难!你知道勇军王子的为人吗?” “佛陀!我知道勇军王子是个贪求五欲的人。” “阿难!纵欲的人,会得到什么样的后果?” “佛陀!像勇军王子这样的人,死后一定堕

  • 佛教故事:名字与福运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从前有个人名字叫“恶者”,他剃发出家后常有同门对着他说:“法友恶者来呀!”“法友恶者给我站住!”恶者听了总觉得不是滋味,于是他就去请教一位尊者,看看怎样改用一个吉利、祥和的名字。这位尊者对他说:“我的法友,名字只是一种符号,仅想从名字上得到吉祥是不可能的,我还是希望你用原来的名字,不要随便改。”

  • 佛教故事:维摩诘居士妙入不二法门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维摩诘大士在毗耶离城“示疾”,释迦牟尼派出以文殊菩萨为首的慰问团前往探病。 维摩诘请菩萨们说说各人对“不二法门”的看法,其中有法自在等三十一位菩萨都先列举“二”的对立概念,如生与灭、善与不善、罪与福、为与无为、我与无我、明与无明等,认为消灭这些对立面(二),就可入“不二法门”。 他们“合二见为

  • 佛教故事:不闻雷声的赞叹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佛陀在七十九岁那一年的夏天雨季,在王舍城避雨安居。三个月安居期结束后,又出发往北方游化,一路上经过那难陀村、罗阅祇城,进入离车族人居住的毘舍离城。当出毘舍离城,来到了竹林村时,已经是隔年夏天的雨季安居期了。 这一年,竹林村地区正逢饥馑,粮食匮乏,不容易乞食,所以佛陀要求大家分散到各地去安居:有的回

  • 佛教故事:谁说磨砖成镜不行?请看怀让禅师的实例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怀让禅师是六祖慧能门下的两大高足之一,后来在湖南南岳山般若寺当住持。当时26岁的道一在山中的一个草庵里天天坐禅,闭门不出。怀让看这和尚专心向道的精神实在可嘉,是一个可以造就的出家人。但不知他的功夫是否得当,就去敲门看看,敲得振耳欲聋,好不容易把他请了出来。 怀让一见道一就问:“你这么一味枯坐,不

  • 佛教故事:你还在等什么?这又是一个结善缘得善果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波斯匿王是个贤明的国王,也是佛陀忠实的在家弟子,是当时佛教的大护法。他有个可爱的女儿,名叫善光。善光不仅长得十分端庄,身上还自然散发出柔和的光明,而且聪明柔顺、智慧过人,因此皇宫上下没有不喜欢她的,而波斯匿王夫妇更是对善光疼爱有加,将她视为掌上明珠。 有一天,波斯匿王处理完国事,正与善光公主话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