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佛教故事:想要获得巨大果报除了修行外还能怎么做?

佛教故事:想要获得巨大果报除了修行外还能怎么做?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2598 更新时间:2024/2/19 1:30:01

善生长者的童年是一段生动的励志故事,所有的一切都源于他的发心他为此做出的努力。

在佛陀时代的印度舍城地方,有一位商人的儿子,因为父亲出海经商,遇难死于海上,他们家里,仅靠他的母亲做苦工并邻里亲戚们借钱维持生活。因为他家太穷了,所以大家都叫他贫生童子。

贫生童子渐渐长大了,并且也学会了好多谋生的本领。有一天他偶尔跟着他的同学们到佛陀的竹林精舍去玩,竹林精舍的门前廊下,画着很多画,贫生童子看了之后,不仅感觉兴趣,而且还向站在一旁的出家人问长问短。

那个出家人将那些画的意思,向他讲了一遍。这在贫生童子听来,每一幅画,都是一个生动的故事。

贫生童子在那个出家人的讲述之中,知道了无论是谁,如果不能修道了生死的话,生生世世,永远都在天上、人间、地狱、鬼、畜生之中,来来去去地投生和死亡。当然,贫生童子已经看到了画中的地狱、鬼、畜生,都是受苦的,都是可怕的,只有天上的天人是快乐的,是逍遥自在的。

“我想升天,怎么样才能使我升天呢?”贫生童子问那个出家人。出家人向他浅浅地一笑:“如果你能出家受戒和持戒的话,一定可以升天的;如果努力修行,还能够解脱生死呢!”

贫生童子想了一阵,他觉得家中还有年老的母亲,出家实在不忍心,于是接着再问:“我不能出家,除了出家,还有什么方法可以使我生天呢?”

“那么,你就受五戒,做一个在家佛弟子吧!”

“什么是五戒呢?”

“第一不杀生,第二不偷盗,第三不邪淫,第四不妄语,第五不饮酒。”

“噢!那太多了,恐怕我还是无法做到。除了这些,还有另外的方法能使我升天吗?”

“如果你能供养佛陀及此间的出家僧众,这一供养的功德,也可使你升天的。”

“供佛斋僧?那要多少钱呢?”贫生童子虽然很穷,但他以为这倒不妨可以试试的。

“我们竹林精舍的出家人很多,通为我们办一餐供养,要花费五百个金钱哩!”

“好的,我就这样做吧!”五百个金钱,对贫生童子来说,几乎是一桩梦想不到的事,可是他的信心很坚强,他一口答应了。贫生童子回家之后,告诉母亲,说他从明天开始,去帮有钱人家做苦工,一直做到足够五百金钱的工资时,他就拿去供佛斋僧。“供养佛陀及出家的僧众,实在是一桩好事,然而像你这样小小的年纪,谁会要你做苦工呢?”母亲说。

贫生童子虽然自知年纪小,但他天天到街上去找工作做,结果总是失望地走回家。最后看到一个大富人家为了起造房屋,要雇大批的工人,他便自动地走过去跟富翁商量。

那个富翁一开始不要他,最后才勉强同意试工一天。富翁终于对贫生童子开恩了,但是一天的工做完之后,竟然大大地出乎富翁的意料之外,不但贫生童子善于做工,并且比其他的工人做得又快又好;尤其他能讲故事,边做边讲故事,其他的工人为了要听他讲故事,就不得不跟他一同工作,一同进行。因此工作一天下来,同样多的工人,要比以往的工作成绩,多出一倍以上。因此,富翁留下了他。

“好的,工钱留到最后一齐算好了。”其实这也正是贫生童子求之不得的事啊!

做了许多时日之后,这一富翁家的工作做完了,结算工资,共计四百五十个金钱,距离五百个金钱,尚差五十个,对着这笔工资,他非常伤心,伤心得哭泣起来,因为他想:“除此之外,又从处再赚五十个金钱的工资呢?”但他这一哭泣,引起了富翁的怀疑:“小孩子,我没有因为你年纪小而欺侮你呀!你的工资是一分一厘照算的呀!难道你以为四百五十个金钱还不够吗?”

“不是的,我相信你是最最善良的大富长者,你不会欺侮我。但我为了供养佛陀及竹林精舍的出家僧众,做了这么久,还差五十个金钱,这叫我怎么办呢?”贫生童子说出了他的心愿之后,竟然大大地感动了那个大富翁,他想:“我这样富有,也不曾想到供佛斋僧,这个穷苦的孩子竟会以做苦工的代价,用来供佛斋僧。”因此他就慨然地说:“孩子!你不用哭泣了,我给你补足五百个金钱就是了。”

这是一个好办法,好消息,但这对于贫生童子,仍然不能释然于怀,他不知道加上了别人的五十个金钱,是否还能升天?他去问佛,佛说:“孩子,你会升天的,当你最初发心要供佛斋僧的时候,就已决定你将升天了。”

贫生童子,把这事情告诉了他的母亲,他的母亲很高兴,但也很难过,因为他太穷了,如要供佛斋僧,竹林精舍那么多的出家人,全部来应供,叫他们坐在那里呢?没有像样的客厅,也没有足够的桌子椅子,还有煮饭的灶,煮菜的锅,盛饭的桶,装菜的盘,总之,一切的一切,都没有办法把这桩供佛斋僧的大事情做好。

贫生童子急中生智,他做苦工的东家,不是刚刚造了新的房屋吗?这桩大事,如能借在富翁家里做,那就太好了。

当然,能有佛陀光临,为自家的新房子光照一次,实是难能可贵的事,那个富翁也就欣然接受了贫生童子的要求。

先一天,贫生童子便去竹林精舍,顶礼佛足,请求佛陀慈悲哀悯,第二天上午,到那富翁的家里,接受他自己的供养,佛陀默默地答应了。

第二天一早,贫生童子,在那富翁家里,大家都在准备着迎接佛陀以及佛陀的诸大弟子的光临。

一切准备妥当之后,贫生童子又去竹林精舍,再度请佛及僧,赴斋应供。

终于,佛陀带着一大队威仪整齐的出家僧众,一个个披着袈裟,捧着钵,端庄,安详,肃穆,严整,缓缓地,飘飘然地走进了屋子,坐定了座位,供养也就跟着开始了。神迹出现了:贫生童子,亲自端着上妙的饮食,一次又一次地给僧众们来回地加添,桶里的饮食,却始终不见少去,一直等到所有的僧众,全部吃饱了,他所预备的饮食,还是跟先前一样多。

饭后,佛陀为贫生童子说法开示之后,便与诸大弟子们又回到竹林精舍去了。但是,留下来的剩饭剩菜,又为贫生童子带来了烦恼,他不知应该如何处理,甚至怀疑自己的业障太重,致使佛及僧众未能将他的供养全部接受,故也怀疑到,这样一来,是否尚能达到升天的愿望。

这时恰有一大队五百个贩宝的商客,从远处来到王舍城,那天适逢城中的节日,所有的饮食店,全部停业休假,五百个商客,找遍了王舍城,也无法求得饮食,最后听说贫生童子供佛斋僧之后,尚有大批的剩饮食,他们便来要求贫生童子,供给他们,并愿给钱,照价收买。贫生童子为了供佛斋僧而办饮食,自是不肯收钱。但当五百个商人吃饱之后,商人的首领为了感念贫生童子施养之恩,便问贫生童子是谁家的孩子。殊不知,询问之下,贫生童子的父亲,竟是这个商人首领的老朋友,贫生童子也正是这个商人首领所要寻访的对象,因为贫生童子的父亲,有一大笔遗产,托请这个商人首领交给贫生童子哩!

不但付给了遗产,并且还由商人首领带头,五百个商人,每人拿出一件珍宝,赠送贫生童子,表示敬意。顷刻之间,贫生童子的面前,便已经堆满了一大堆的宝物。然而,这使贫生童子更加惶恐了,他说:“我是为求升天而办饮食的,我又不是为了赚钱而办饮食,我怎么能够接受这些宝物呢?”

商人首领无法可想,只好叫他去请示了佛陀之后再说。

佛陀的回答,也教贫生童子安心收下这些宝物,并且还说:

“这是你供佛斋僧的现在果报,以后升天的果报,尚待你死了以后去享受哩!”

因此,贫生童子,在半天之间,便成了王舍城中的第一大富翁。

正好当时城里的第一长者去世了,贫生童子便被全城的人民,选举为王舍城的第一长者。

贫生童子的名气渐渐大起来了,他的财富和有关他的事迹,也被当时的国王知道了,国王非常钦佩他,所以要他去做大臣。先前雇他做苦工的那个富翁,也把女儿嫁给贫生童子做夫人了。

从此,贫生童子的福报,一天天地大起来,财富源源不绝而来;在他家里,一切的珍珠宝物,亦会自然而生,他有多少财富,连他自己也数不清了。因他善于生福生财,所以大家不再叫他贫生童子,而改称为善生长者了。

这就是佛经中有名的善生长者的少年的生活,后来皈依了三宝,受了五戒,并且证得了圣果,成为佛陀时代有名而且标准的护法居士。

节选自《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

标签: 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更多文章

  • 佛教故事:天女散花点醒舍利弗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维摩诘是一位著名的大乘佛教居士,在毗耶离城病了。佛陀派了以文殊菩萨为首的慰问团去探望他,维摩诘抱病跟大家讨论佛法。一部《维摩诘经》基本上就是他跟文殊等探讨佛法的记录。 传说一位天女看到维摩诘和文殊在丈室中探讨佛法,妙趣横生,在场的人都听得心花怒放。天女把手中的鲜花频频撒下,顿时花雨飘逸,构成一幅

  • 佛教故事:北京潭柘寺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潭柘寺历史悠久,古语称“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潭柘寺是京西著名寺院,每年有很多善男信女来烧香拜佛,它与历代皇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很早的时候,在北京西郊九峰山垭口处有个很深的水潭,潭水甘甜清亮,明澈见底,附近百姓洗衣做饭多爱挑取此潭之水,所以大伙儿都亲切地称它“清水潭”。 哪想有一年,从远

  • 佛教故事:禅师的话 比猎人的弓箭还厉害!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马祖道一禅师随缘点化的功夫真是了得,同样的机会来到你的面前,你能开悟吗? 他自我削发,叩拜马祖,请求马祖收他为弟子(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唐朝有个家住江西抚州的猎手,原先他最不爱见到和尚。 有一次他上山打猎,一群花鹿见有猎手追赶,就拼命逃跑,正好路过马祖道一禅师的寺院。马祖上前拦住猎手,问道

  • 佛教故事:心迷《法华》转 心悟转《法华》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洪州法达禅师七岁出家,及长好学,并且熟读《法华经》。 后来,他拜在六祖慧能门下,但在礼拜时,却头不着地。 慧能见了,问道:“礼不投地,还不如不礼,你这样做,一定是心中有什么东西阻碍。你平时研习些什么呢?” 法达答道:“我念《法华经》已达三千遍。” 慧能说道:“你即使念了万遍,得其经意,不

  • 佛教故事:砍树取果子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佛陀问一位在大树下正襟危坐的小和尚:“你说说看,你这样修行,有何心得?” “我修行全是为了学会神通变化的本事,至于什么持戒、布施,我没有半点兴趣。” “神通变化好比树的枝末,持戒、布施好比树的根本。没有树的根本,怎么会有树的枝末?你颠倒了本末关系,危险呀!” 小和尚还是搞不清楚佛陀的意思,于是

  • 佛教故事:善恶供养报应不同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从前,有一位跋脚的修行人。他身残志坚,精进修持,克服行脚的困难,到处讲经说法,度化众生。他日日夜夜,劳碌奔波。善良的百姓看到他为法忘躯的身影,都暗自落泪,感动得众生都树立了坚定的信仰。 有一家人,信奉佛法。家中主人善根深厚,慈悲心广。他见修行人长期艰难奔走,心生悲悯,恭敬地求修行人接受他一年的供养

  • 佛教故事:只出家一天 会得到多少福报?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毗舍离城中,有一位王子,名叫勇军,他生性浪漫,过着奢侈放纵的生活,全城的人,没有不知他的为人的。 有一天,佛陀忽然叫阿难到面前说道:“阿难!你知道勇军王子的为人吗?” “佛陀!我知道勇军王子是个贪求五欲的人。” “阿难!纵欲的人,会得到什么样的后果?” “佛陀!像勇军王子这样的人,死后一定堕

  • 佛教故事:名字与福运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从前有个人名字叫“恶者”,他剃发出家后常有同门对着他说:“法友恶者来呀!”“法友恶者给我站住!”恶者听了总觉得不是滋味,于是他就去请教一位尊者,看看怎样改用一个吉利、祥和的名字。这位尊者对他说:“我的法友,名字只是一种符号,仅想从名字上得到吉祥是不可能的,我还是希望你用原来的名字,不要随便改。”

  • 佛教故事:维摩诘居士妙入不二法门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维摩诘大士在毗耶离城“示疾”,释迦牟尼派出以文殊菩萨为首的慰问团前往探病。 维摩诘请菩萨们说说各人对“不二法门”的看法,其中有法自在等三十一位菩萨都先列举“二”的对立概念,如生与灭、善与不善、罪与福、为与无为、我与无我、明与无明等,认为消灭这些对立面(二),就可入“不二法门”。 他们“合二见为

  • 佛教故事:不闻雷声的赞叹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佛陀在七十九岁那一年的夏天雨季,在王舍城避雨安居。三个月安居期结束后,又出发往北方游化,一路上经过那难陀村、罗阅祇城,进入离车族人居住的毘舍离城。当出毘舍离城,来到了竹林村时,已经是隔年夏天的雨季安居期了。 这一年,竹林村地区正逢饥馑,粮食匮乏,不容易乞食,所以佛陀要求大家分散到各地去安居:有的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