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西汉皇族的道家作品:以道补儒的《淮南子》

西汉皇族的道家作品:以道补儒的《淮南子》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2686 更新时间:2023/12/31 22:34:29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编写的一部哲学著作,道家作品。

高诱在序中指出此书的思想内容:“其旨近老子淡泊无为,蹈虚守静,出入经道。言其大也,则焘天载地;说其细也,则沦于无垠;及古今治乱存亡祸福、世间诡异瑰奇之事。其义著,其文富,物事之类无所不载。然其大较,归之于道。”班固《汉书·艺文志》将其归入“杂家”,《四库全书总目》亦归入“杂家”,属于子部。

该书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糅合了阴阳、墨、法和一部分儒家思想,但主要的宗旨属于道家。「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东汉高诱《淮南鸿烈解序》)。作者认为此书如道一样包括了广大而光明的通理。

西汉时期写就的《淮南子》严谨地考察国情,使“原道之心,合三王之风”,即探究历史发展的思维,合乎夏禹、商汤、周文(武)的传统。编著者刘安等研究了诸子百家,发现孔子研究西周初年的统治,继承周公的思想,以此来教导学生,他的学说最好地继承了古代传统的学派。他说,墨子、杨朱申不害商鞅这些人的学说,就像伞盖上的支撑,车轮上的辐条,多一根不算多,少一根无所谓,可是没有儒家学说不行。

《淮南子》的作者们认为要想成功地治理天下,应该以道为钓竿,以德为钓丝,以礼乐为鱼钩,以仁义为鱼饵,投之于江,浮之于海,芸芸众生,纷纷万物,哪一个不追逐于左右,服从于君主?治国必须遵循天道,但“国无义,虽大必亡”。《淮南子》认为,在治国方面,道家和儒家是一个整体,道指天道,德是天道的各种表现,礼乐仁义则是天道在人性中的反映,以道德为主,礼乐仁义为辅,是治国之道的整体,缺一不可。

《淮南子》认为,儒学的最大局限性在于:它不能使人不产生欲望,只能限制人们的欲望;不能让人不追求享乐,只能限制人们的淫荡。试想,与其让人怕刑罚而不偷盗,哪如使人没有偷盗之心呢?儒家做不到,但是道家可以做到。

《淮南子》说,一个参透了天道的人,量腹而食,度形而衣,自由自在地活着,舒心惬意地行动,抛开天下诱惑而不贪心,无视人间万物而不取利,处身于浩淼太空,悠游于无边原野,登天堂不为贫富肥痩烦恼。修行到这样的程度,看透了一切,不做不该做的事,天下自然和谐,个人淡泊无欲,统治下的百姓自然纯朴……这样的君主,活着不要名号,死了不需谥法,成堆的财富不要,显赫的名誉不稀罕。这样的情景,就是“太清之始”。

“太清之始”侧重于个人的修行,达到“太清”程度的修行者为圣人。《淮南子》说:“圣人”统治的古代“政教平、仁爱给,上下同心,君臣辑睦。衣食有余,家给人足,兄良弟顺,生者不怨,死者不恨,天下和洽,人得其愿……故圣人为之作乐以和节之”。这种理想社会,天下人和睦融洽。人人都可生活得如愿、惬意,近似于儒者向往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其中提出的上下、君臣、兄弟关系,以及制礼作乐,又近似于儒者所述的“小康”社会,其代表性的“圣人”就是禹、汤,文、武、周公。

《淮南子》认同儒家大同与小康的理想,但是最美好的还是“太清”之始。那时候,没有刑罚,没有礼义廉耻及毁誉仁鄙,万民不互相侵犯施暴,好比生活在混沌无知之中。汉初,有一些儒生不知变通,叔孙通称之为“鄙儒”。《淮南子》没有一般地反对仁义与文明,说社会道行堕落然后提倡仁,行为失控然后倡导义,破坏了和睦然后兴乐舞,礼仪败坏然后讲究外表装饰,夏商周后,世道衰败,才出现《诗经》和《春秋》。《淮南子》强调“圣人”制礼乐而不受制于礼乐,治理国家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常规,而得民是根本,只要有利于民,就不一定要学古人。

《淮南子》又认同《尚书·皋陶谟》中所阐述的民本主义。它进一步阐述,法律制度应该与时俱进,礼义应该适应各时期、各地区的民风民俗。总之,仁义作为社会成员行为操守的准则,是万世不变的,但在不同条件下,应该随时变通。儒者固执于《诗经》与《春秋》,《淮南子》说,以这些过时的著作来指导当今的社会,怎么可能再现夏、商、西周那样的盛世呢?凡是“六经”都有所长与所短,应该取其所长,避其所短。

标签: 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更多文章

  • 张果老是神仙还是凡人?张果老得道成仙的传说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赵州石桥鲁班修,玉石栏杆圣人留。张果老骑驴桥上过,柴王爷推车轧了一道沟。”一曲民间广为传唱的《小放牛》,把当年褡裢里装有日月星辰倒骑毛驴行走在赵州桥上,检验这座桥工程质量并与鲁班斗法的张果老定格在赵州桥的神话传说中。宋代赵州刺史、诗人杜德源也留下这样的诗句“隋人选石架虹桥,天下闻名岁月遥。仙子骑

  • 道教神话故事:九龙辇车带来的诸神之王——玉帝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很久以前,在天界有一个国家,名叫「光严妙乐国」该国国王净德,王后宝月光。国王净德勤政为民,宅心仁厚。在他治理下,人民安居乐业,民安物阜,风调雨顺;社会风气良好,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唯一遗憾的是,国王和王后两人没有子嗣,眼看着自己一天天变老,十分着急。他们请来了道士,日夜虔诚祈祷,祈求上天赐给他们

  • 道家思想:处世智慧 如何潇洒过一生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古代道家是一种思想流派,以老子﹑庄子为代表。 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 天地悠悠,过客匆匆,潮起潮落,恩恩怨怨,生死白头,几人能看透,红尘滚滚,痴痴情深,聚散终有时。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至少梦里有你追

  • 灵宝天尊的由来 灵宝天尊是通天教主吗?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灵宝天尊、太上玉晨元皇大道君、通天教主是同一位仙师,截教教主,三清之一。 灵宝天尊名经宝,又称上清大帝或灵宝道君,全称“一炁化三清上清居禹馀天真登上清境元气所成日灵宝君灵宝天尊妙有上帝”由大道赤混太无元玄黄之气妖皇化生。是汉族民间信仰和道教尊奉的神仙之一,在道教官观“三清殿”中,其塑像居右位,大

  • 真实的张三丰是哪个朝代的 张三丰最早出现在哪部书?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在编剧的笔下,张三丰的形象跃然于荧屏之上。剧情不同,对张三丰的刻画也不相同。 电视剧《少年张三丰》是2002年播出的电视剧,由张卫健、苏有朋、林心如等人主演,在这部电视剧中,张三丰一角由张卫健饰演,主要突出的是张三丰年轻时的人生轨迹。张卫健刻画的张三丰机智聪明,充满幽默感,在爱情、友情和阴谋中,

  • 《游神折花》紫阳真人张伯端的道家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神游折花,神话传说。神游折花张伯端,天台(今浙江天台县)人,是北宋的一位高道。他八十岁时,在成都遇青城丈人传给内丹秘诀,方才悟入真道,炼功积久,于是达到玄妙境界。 张伯端,天台(今浙江天台县)人,是北宋的一位高道。他八十岁时,在成都遇青城丈人传给内丹秘诀,方才悟入真道,炼功积久,于是达到玄妙境界。

  • 道教创始人是谁?道教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史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道教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道教的历史与中国历史紧密相连。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 道教,是发源于古代本土中国春秋战国的方仙道,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长

  • 道教文化:以泥丸神为核心的道教”身神”体系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道教修炼术自成体系,各擅胜场,对学习道教修炼的人来说,今人的心智状态可能没多少进步,仍和道教创立初期所面向的那些没文化教友一样,内心希望获得一个至简至易的方法,将病痛、苦难、担忧、恐惧等等去除。道教存思术、诵经术因其简单易行,又具有神秘色彩、宗教韵味,更因为一旦坚持修炼这类道术并有所成时,神秘体验

  • 老子认为何为道?何为道义?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在某种规则下运行繁衍,这种规则存在于万物之中,是万物的根本,也是永恒不变的。他认为万物可在道的角度上向反方向转化,认为有无 ,难易,福祸都可相互转化。并提出弱者道之用,说明道可以顺应利用。需要指出的是道作为最玄妙的至理,只能进行感悟而不能把它抽象具体化。因为道无所不包,你对道的形容

  • 道教故事之《游神折花》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张伯端,天台(今浙江天台县)人,是北宋的一位高道。他八十岁时,在成都遇青城丈人传给内丹秘诀,方才悟入真道,炼功积久,于是达到玄妙境界。他的朋友中,有一位是禅宗僧人,坐禅很有能耐,入定时可以出神到百里以外的地方游历。一天张伯端对和尚说:“禅师,今天能一起到远方游玩么?”和尚说:“行。”张伯端又说:“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