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道家思想:处世智慧 如何潇洒过一生

道家思想:处世智慧 如何潇洒过一生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2328 更新时间:2024/3/16 15:06:21

古代道家是一种思想流派,以老子庄子为代表。

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

天地悠悠,过客匆匆,潮起潮落,恩恩怨怨,生死白头,几人能看透,红尘滚滚,痴痴情深,聚散终有时。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至少梦里有你追随。我拿青春赌明天,你用真情换此生,岁月不知人间多少的忧伤,何不潇洒走一回。”这首台湾电视连续剧《京城四少》的主题歌《潇洒走一回》,估计大多数人都听过。这首歌唱出了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矛盾多的现代人,渴望从“人间多少的忧伤”中解脱出来、构建潇洒人生的急切心声。

有命挣钱也得有命花钱

道家所谓的“身重于物”,是指在人生价值取向上应摆正“名”(功名、权位)、“利”(金钱、货财)与“身”(生命)之间的关系。可以说,只有摆正这三者的关系,清醒地认识到“名缰利锁”对人的生命的危害性,牢固地树立“身重于物”的生命理念,做到不为“外物”(名、利)所累,才能做到“潇洒走一回”。

那么,如何摆正“名”、“利”与“身”的关系呢?三者相比,哪一个更为重要呢?这是每个人都要回答的人生问题。对此,历来有两种不同的人生价值取向:一是世俗之人的“物重于身”,即认为三者之中,名、利重于生命。持这种人生观的人,往往为了获取财利、权势而不顾伤害或牺牲自己的生命,把财利、权势置于人的生命之上。他们每时每刻都在“争名于朝(官场),争利于市(市场)”,自古至今,在社会上造成了多少“小人则以身殉(牺牲)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的悲剧,整个社会到处都充满着恐惧和忧愁,哪里还有潇洒可言!

道家针对世俗之人的这种“物重于身”的错误理念,在财利与权势的迷宫中,破天荒地发现了人的“生命”价值,提出了珍惜生命、爱护生命的“身重于物”的价值理念。认为“名”、“利”与“身”三者相比,“身”(生命)比“名”、“利”更为重要。老子认为生命贵于名、利,追求名、利是为了人的生命,如果名、利有害于人的生命,宁肯抛弃名、利,也要珍惜自己的生命。

老子指出:“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意思是说,声名与生命哪一个更亲切?生命与财货,哪一个更重要?获得名利与丧失生命,哪一个更有害?过分地追求声名(权势),必然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过多地收藏财货,必定招致更多财货的丧亡。

庄子从人的生命价值出发,亦明确地提出了“身贵于隶”的命题。同时还进一步提出了“贵在于我而不失于变”的命题,即认为人的生命最为可贵,切不可因身外的货财、名位而丧失了自我。

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有一则故事:“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着对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太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庄子肯定千金之礼为“重利”、卿相之聘为“尊位”,然而他既看到了千金相位的价值,也看到了获取这重利尊位所要付出的代价。如果没有考虑清楚而轻易接受了聘请,一旦遭遇政坛变故身受兵革刑戮就后悔莫及了。

老百姓有句俗话:“有命挣钱,也得有命花钱。”说得再明白不过。官做得越大欲望越大,结果纠缠在各种势力盘根错节的网络中不能自拔,趟的水越来越浑,自己得到的越多,被各种势力利用牵制的程度越深,结果每天担心东窗事发寝食难安,最后还难免落得身败名裂一无所有的下场。其实,道家的“身重于物”和儒家的“为己之学”颇有些共通之处,公仪休爱吃鱼,做了国相后却坚决不收别人送的鱼,是为了自己能不犯错误稳稳当当地做官,这样才能心安理得吃一辈子鱼。说白了,人家是懂得啥都没有身家性命重要。

《庄子·让王》篇是庄子后学阐述“身重于物”思想的代表作品。在这篇文章中,借用15个寓言,反复论证以生命为贵、以名位利禄为轻的人生哲学,指出:“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者,皆重失之,见利轻亡其身,岂不惑哉!”主张“能尊生者,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韩、魏两国互相争夺土地,魏国贤人子华子就对韩昭侯说:欲得天下,或废右手或废左手,你愿意吗?韩昭侯表示不愿意。子华子说:“甚善!有是观之,两臂重于天下也,身亦重于两臂。”由此可知,“身重于物”思想是多么正确啊!

在春秋战国的动乱时代,血与火的残酷现实严重地践踏了人的生命价值。在这种历史条件下,道家学派力倡“身重于物”的价值观,在名利权势背后,发现了人类自身的生命价值,唤起人类主体意识的觉醒,是一种惊世骇俗之论,是一种价值观念的转换。在这里,老子对人类初期文明弊病的揭露与剖析,是对人类初期文明负面作用的深刻反省。由物质文明而造成的争利之心和由道德文明而造成的争名之心,激起人们对财富、权力、贤名的强烈占有欲,驱使人们去争夺、盗窃、抢掠、杀害,以致出现了“重物轻身”的本末倒置现象。人们为了求得自身的发展而创造了物质文明,但是物质文明反过来又成为损害人、妨碍人进步发展的异己力量;人类为了追求美名,不惜扭曲自己的本性,损害自己的身体,以致牺牲生命。

庄子看到了人的生命远比那些附属于自己的东西珍贵。在科技和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生存竞争不仅严重损害了个人的自由发展,也使整个人类为其外在的物所主宰。人类逐渐地在物质的诱惑以及无止境地向大自然掠夺、索取物质的过程中迷失了自己。今天,生命物化已成为人类不可回避的问题,由此而衍生出来的生态问题、一系列社会问题已直接危及到人类的生存、科技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正在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提出的全球变暖的问题就是人类自己欠下的沉重债务。庄子这一“身重于物”的思想,冷静而理智地告诉人们,要抵制无限膨胀的物欲操纵,发现人自身生命的价值。科学技术不是满足人们无限欲望的工具,而是为人类造福,使全人类迈向进步、自由的阶梯。

标签: 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更多文章

  • 灵宝天尊的由来 灵宝天尊是通天教主吗?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灵宝天尊、太上玉晨元皇大道君、通天教主是同一位仙师,截教教主,三清之一。 灵宝天尊名经宝,又称上清大帝或灵宝道君,全称“一炁化三清上清居禹馀天真登上清境元气所成日灵宝君灵宝天尊妙有上帝”由大道赤混太无元玄黄之气妖皇化生。是汉族民间信仰和道教尊奉的神仙之一,在道教官观“三清殿”中,其塑像居右位,大

  • 真实的张三丰是哪个朝代的 张三丰最早出现在哪部书?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在编剧的笔下,张三丰的形象跃然于荧屏之上。剧情不同,对张三丰的刻画也不相同。 电视剧《少年张三丰》是2002年播出的电视剧,由张卫健、苏有朋、林心如等人主演,在这部电视剧中,张三丰一角由张卫健饰演,主要突出的是张三丰年轻时的人生轨迹。张卫健刻画的张三丰机智聪明,充满幽默感,在爱情、友情和阴谋中,

  • 《游神折花》紫阳真人张伯端的道家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神游折花,神话传说。神游折花张伯端,天台(今浙江天台县)人,是北宋的一位高道。他八十岁时,在成都遇青城丈人传给内丹秘诀,方才悟入真道,炼功积久,于是达到玄妙境界。 张伯端,天台(今浙江天台县)人,是北宋的一位高道。他八十岁时,在成都遇青城丈人传给内丹秘诀,方才悟入真道,炼功积久,于是达到玄妙境界。

  • 道教创始人是谁?道教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史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道教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道教的历史与中国历史紧密相连。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 道教,是发源于古代本土中国春秋战国的方仙道,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长

  • 道教文化:以泥丸神为核心的道教”身神”体系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道教修炼术自成体系,各擅胜场,对学习道教修炼的人来说,今人的心智状态可能没多少进步,仍和道教创立初期所面向的那些没文化教友一样,内心希望获得一个至简至易的方法,将病痛、苦难、担忧、恐惧等等去除。道教存思术、诵经术因其简单易行,又具有神秘色彩、宗教韵味,更因为一旦坚持修炼这类道术并有所成时,神秘体验

  • 老子认为何为道?何为道义?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在某种规则下运行繁衍,这种规则存在于万物之中,是万物的根本,也是永恒不变的。他认为万物可在道的角度上向反方向转化,认为有无 ,难易,福祸都可相互转化。并提出弱者道之用,说明道可以顺应利用。需要指出的是道作为最玄妙的至理,只能进行感悟而不能把它抽象具体化。因为道无所不包,你对道的形容

  • 道教故事之《游神折花》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张伯端,天台(今浙江天台县)人,是北宋的一位高道。他八十岁时,在成都遇青城丈人传给内丹秘诀,方才悟入真道,炼功积久,于是达到玄妙境界。他的朋友中,有一位是禅宗僧人,坐禅很有能耐,入定时可以出神到百里以外的地方游历。一天张伯端对和尚说:“禅师,今天能一起到远方游玩么?”和尚说:“行。”张伯端又说:“去

  • 道教:太乙救苦天尊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太乙救苦天尊有“寻声救苦天尊”、“十方救苦天尊”等号,简称救苦天尊。相传其为玉皇大帝二侍者之一,配合玉帝统御万类。道教说他由青玄上帝神化而来,誓愿救度一切众生,所以炁化救苦天尊以度世。据《太乙救苦护身妙经》说:“东方长乐世界有大慈仁者,太乙救苦天尊化身如恒沙数,物随声应。或住天宫,或降人间,或居地狱

  • 道教的介绍:道教的宗教意义 道教的魂魄思想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道教的宗教最重要的意义之一,便是解释人的生命从何而来?人死亡之后又将何去何从?因此,灵魂的观念存在于许多的宗教思想中,所谓的灵魂係指人类超自然及非物质的组成部份。许多宗教认为,灵魂居于人或其他物质躯体之内,并对人有着主宰的作用,灵魂亦可脱离躯体而独立存在。对于不同的宗教与民族来说,各自有其对于灵魂不

  • 道教故事:陈抟老祖的睡经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文史百科,历史百科

    陈抟,字图南,生于唐末。五代时,天下大乱,陈抟隐居于武当山,修炼神仙炼气之术。曾跟四川道士何昌一学习“锁鼻术”—即不让气从口鼻进出的高深气功术,所以精于睡功,睡下去少则一月,多则半年,有时甚至熟三年。后来隐于华山,常和关西逸人吕洞宾等来往。陈抟虽然隐居,但也关心世事。五代时,朝代更替有如走马灯,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