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甘之战的影响: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甘之战的影响: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4607 更新时间:2024/1/25 6:52:51

夏后武力登上华夏部落联盟领袖之位后,为了排除各部落的反对力量,与不服他统治的最高领袖地位的有扈氏展开战争,即甘之战。甘之战过程非常激烈,最后的结果是夏后氏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并建立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

历史文献对甘之战过程的记载少之又少,只有夏后启的一篇战斗动员令《尚书·甘誓》,全文为:“大战于甘,乃召六卿。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马之正,汝不恭命。用命,赏于祖;不用命,戮于社。第一段介绍《甘誓》的背景,是启在甘之战之前,召集左右高级官吏申明纪律约戒的誓师词。“六卿”所指当即下文中的“六事之人”。在古文字中事和史是一个字,商代甲骨文中商王所称的“朕史”、 “东史”、“西史”等都参与征战,所以夏后启召“六事之人”传达战争约戒就很符合常理了。第二段是誓师词全文,先说有扈氏罪状“威侮五行、怠弃三正”表明讨伐原因,鼓舞士气。其次宣布军事纪律,命令部属各自奉行命令,忠于职守,努力战斗,表明赏罚条例。

刚开始夏后启的部队节节败退,后夏后启痛定思痛总结原因曰:“吾地不浅,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不善”。将失败的原因归于自己增长军士们的志气,而后夏后启励精图治,“亲亲长长,尊贤使能”,最终取得了甘之战的胜利。

甘之战背景

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甘之战名义上是施行修教,替天行道,实际上就是一场争夺权利的战争。史料记载甘之战背景有很多种说法,但究其主线只有一条,就是夏后启破坏联盟制度继承领袖。

甘之战背景最有力的说法:传说在舜时代华夏的部落联盟首领继承者的产生要经过议事会的讨论和认可,由于在任领袖之子常会被优先考虑,所以联盟的首领常会出现连续产生于同一氏族甚至同一家族,而对候选人起最终决定因素是资历和才能。后来随着财富的积累,社会分化的加剧逐渐的出现了王权统治,金字塔顶端的领袖和他们的财富也逐渐成了人人追捧的对象。

在禹的时代,夏后氏已形成强大的势力,为夏王朝奠定了基础。随着王权的强化,氏族制度部分被改造,部分被抛弃,唯独继任领袖的制度依然存在,部落联合体议事会推举了益。虽当时禹之子启有优先权,但论资历和才能都在益之下,所以议事会认可伯益为法定继承人。但禹死后,启为了得到王权和财富,对益发动了进攻,当时夏后启根基深厚、实力更强,在拥护者的支持下,夏后氏及其拥护者联合起来对抗益,最终杀死了益,启夺得领袖的权位。

夏后启当上领袖后野心更大了,于是就在河南禹县举行盟会,通告联合体内部各部落和附近酋邦,争取支持者,来确立自己的统治地位。但当时启破坏了种种联盟制度引起很多部落的不满,尤其是实力雄厚的觊觎联盟首领有扈氏,公然对启的统治表示反对,从而才产生了著名的甘之战。

甘之战意义

甘之战发生在夏朝建立之前,当时大禹的后代首领启在大禹死后,为了消除当时各种反对他的声音,所以便想出了武力征服不同势力的方法,甘之战就是有启为了征服对他最高的领袖地位不服气的扈氏而发动的一场著名战争。激烈的战争过后,夏启通过自己的实力战胜了对手,甘之战意义则是从此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夏朝。

其实对于甘之战意义古人和今天的学者是有不同看法的,有的人从有扈氏的角度出发认为这场战争是有扈氏为了大义而牺牲自己的行为,而今天的人们更多地把这场战争的意义理解成一场单纯地为了争夺政治上的统治权利而发生的不义之战,甘之战不过是延续了之前所有统治者们为了利益的权利争斗。

尽管如此,对于甘之战意义也有比较正面的说法。一些史学家从历史演进的角度出发,认为夏启发动的甘之战虽然没有抛开有武力争夺王权的老路,但是这场战争却是夏启为自己博取权利的战争。这场战争发生之后,夏启打破了原有的旧秩序,而在历史上首先建立了世袭制的统治王权。

甘之战获胜之后,夏启不仅仅彻底稳定了自己的王权,而且夏启还趁热打铁取消了多年来设立的议事会,从世袭的角度出发,夏启承继的是自己父亲的王位,经过甘之战,中国历史上真正的王朝得以诞生,中国的历史进程也进入了奴隶制的社会。

标签: 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更多文章

  • 高梁河之战结果:高梁河之战爆发的过程是怎样的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高梁河之战是宋朝年间宋军与辽军之间的战争。下面我们来看一下高梁河之战简介。公元979年,宋军为了夺取幽州,在高粱河附近与辽军作战,结果被辽军击败。宋太宗为了夺回五代时期割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就在平北汉后,没有修整,直接向辽军发起攻击,想要一举拿下幽州。 幽州这个位置是辽军与宋军的必争之地,两军都非

  • 大非川之战:大唐为什么会在这场战役中失败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大非川之战是发生在唐总章三年,也就是670年的四月到八月,在唐和吐蕃的战争中,唐与吐蕃为了争夺龟兹、疏勒、于阗、焉耆四个镇,而在大非川中的重要作战。这场战争,吐蕃避实就虚,从不与唐军精锐直接交锋,而是断了唐军的粮草后,集中优势兵力夺取了战争。而唐军远道出征,供给不足,特别是军中的将领不和,终陷败局。

  • 马嵬驿兵:一场因沉溺美色而酿造导致的悲剧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马嵬山兵变过程复杂多变,即便是现如今的影视文学作品中,依然可见其影子。这次兵变过程和影响对后世学者对于唐文化和兵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嵬山兵变过程主要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潼关失陷。潼关是中国古代京城重要的关口,那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道路狭窄。唐玄宗派精兵大将重兵把守。叛军攻不进去潼关,

  • 垂沙之战是楚怀王背弃齐国而致秦齐韩魏联合攻楚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垂沙之战的背景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垂沙之战呢?在战国中期的时候,齐国和楚国一直都坚持“合纵”政策,但是楚怀王在之后突然改变联齐抗秦的计划,竟然转而投向秦国。之后是因为什么而促使了垂沙之战的发生呢? 因为楚怀王投靠了秦昭王,齐国就想要伺机对楚国进行报复,于是齐国便在此时决定联合魏国和韩国结为同盟,而

  • 忽必烈东征日本始末 曾想派遣使臣去通好了事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自唐代遣唐使以来,中日两国关系逐渐发生了微妙变化。日本逐渐从向中国学习、遣使示好,转而自立门户、反客为主。到明代倭寇屡屡骚扰东南沿海时,中日两国关系已经开始恶化。那么,在明代之前的元代,两国之间又是何种关系呢? “元曲四大家”之一白朴,曾作有《木兰花慢》词一首,词中提到“伏波勋业照青编。薏苡又何冤

  • 高楼寨战役:捻军大败清朝精锐的蒙古骑兵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高楼寨之战发生于1865年四月,当时捻军在山东菏泽高楼寨与僧格林沁部展开了一场十分激烈的伏击战。高楼寨之战背景十分复杂,早在1852年11月,在太平天国革命的影响下,各地捻军都纷纷宣起起义的浪潮。几年之后1855年秋季,豫皖边境的捻军首领最先在毫州的淮河汇集,推荐张乐行为盟主,正式建立了五旗军制。这

  • 渭南之战背景:曹操自赤壁之战后转移目标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底,曹操在赤壁之战中遭到了一生中最大的失败,伤亡过半。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又丢失了南方重镇江陵,这使得曹操的南进计划受到了巨大的打击。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三月,曹操曾进驻谯郡,制作轻型战船并训练水军,准备继续向南方进兵。七月,曹军自涡水、淮水出肥水,到达合肥,但

  • 蔡州之战的爆发直接推动了金朝的灭亡?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蔡州之战是金朝对抗南宋和蒙古联合的最后一场战役,从蔡州之战的结果得知,金朝在这场战役中走向了灭亡。纵观蔡州之战的整个过程,蔡州之战的结果也是显而易见的,毕竟双方力量悬殊过大,走下神坛的金朝在面对南宋和蒙军的联合时,除了背水一战,便无路可退。 公元1234年,金哀宗匆忙召集文武百官,将自己的君主之位

  • 雁门之战北宋对辽战争难得的一次大胜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公元980年,辽西京大同府节度使、驸马、侍中萧咄李率十万大军,气势汹汹地向雁门关进发,这是辽国向北宋发动的第二次大举南侵。 雁门关地处北宋与辽交界地带,是北宋防御辽国进攻的重要关口,守将杨业时任州刺史。杨业即世传“杨家将”中杨继业的原型,骁勇善战,外号“杨无敌”。此时,杨业麾下仅有守军数千人,面临

  • 鸡父之战:失败未必从主力崩溃开始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俗话说,兵败如山倒,一场战役的失败,往往显示出地崩山裂式的态势,最明显的表象是主力部分被彻底击溃,或者溃散。然而,溃败的关键因素却未必从主力开始,甚至主力还未伤到毫发,战斗序列就已经分崩离析,局面完全不可收拾,说得形象一点,主力还在摩拳擦掌呢,败局就已经确定。这是怎么回事? 这如同一个主力球员,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