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崇祯年山海关大战:决定中国命运的一场战争

崇祯年山海关大战:决定中国命运的一场战争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4641 更新时间:2024/1/23 2:58:35

山海关大战背景是在明末崇祯年间。参战方主要为清军和以吴三桂为首的军队以及大顺军队。发生的地点为山海关一片石地区。主要参战的人物有多尔衮、吴三桂、李自成刘宗敏等。

当时,李自成自称新顺王,建立国号为大顺。同年,清太宗皇太极驾崩,清世祖福临继位,由于小皇帝年龄小,就由多尔衮进行辅佐政治。当时明朝政府内部腐败黑暗,民众苦不堪言,各方人民纷纷起义,明军与农民军连年交战。明王朝即将面临土崩瓦解的局面,多尔衮洞悉入驻中原时机已到,便多次以清朝皇帝名义给李自成写信,提出想要共同攻入中原,而大顺军皇帝李自成并未理会,以上就是山海关大战背景之一。

山海关大战背景的另一个方面是在李自成行军之前,占据关东地区的清军多次对明军展开进攻,先后夺取了明朝重要的三城。随后,李自成占据陕西,清朝摄政王多尔衮听到了李自成占据陕西的消息后,多次示好合作遭到拒绝,便采纳大学士范文程的主张,决定将大顺军作为敌军,将作战目标从攻打明朝变为与李自成争夺天下。

以上就是山海关大战背景,此次山海关大战也被历史学家誉为“决定中国命运的山海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极具影响力和深远意义的一次重要作战。作战结果以大顺军胜利告终。

山海关大战过程

山海关大战过程是中国历史上非常精彩的一次战争,对历代历史学家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和学术研究意义,以下为山海关大战的过程。

山海关大战过程分为了行军、交锋、决战和结局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行军:吴三桂率领的四万大军驻守在宁远地区,目的是阻止清军入驻山海关。在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马上攻入京城之时,吴三桂率精兵将领直抵京城,但为时已晚,京城已被攻破,皇帝自缢,遂折回山海关。李自成胜利后,命令投降的士兵招降,吴三桂决定归顺大顺军。去投降的路中,听闻李自成杀害其家人妻子的消息,于是改变初衷,拒绝投降。吴三桂自知兵力有限,不能敌军,于是向清军多尔衮求援。第二阶段是交锋:李自成对清军情况不了解,行军缓慢。

四月二十一日,李自成大顺军与吴三桂军交锋,于一片石和西罗城大战,接着李自成率兵猛攻东罗,北翼城池。同日,清军与吴三桂军汇合,多尔衮已经探清了大顺军的虚实,便采取渔翁计策,趁大顺军和吴三桂军双方激战,双方损失惨重后,一举进攻,后发制人,并最后取得胜利。第三阶段是决战:吴三桂军队损失惨重,归降于多尔衮,大顺军采取野战方式与多尔衮清军决战,双方展开肉搏,最终大顺军失败。第四阶段,结局:李自成在北京称帝后撤退,清军胜利。

以上就是山海关大战过程,以清军的胜利而告终。这次的胜利也改写了中国接下来数百年的历史。

山海关大战结果

山海关大战结果影响重大,以多尔衮为首的清军取得最终胜利而告终,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惨败,李自成亦被当地武装杀死。

山海关大战结果是由当时社会背景,参战的各方兵力以及复杂多变的作战过程等众多因素共同决定的。其中主要决定因素在于参战方的领导战略布置。清军能够取得最终胜利的原因包括如下几点:第一,多尔衮性格老谋深算,手下谋士机敏,清军能够洞察作战情况,理性分析敌情。第二,多尔衮领导的清军凝聚力以及作战能力超强,其骑兵作战水平更胜汉人一筹。

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战败后狼狈西逃,此时由于骄兵而失败的李自成没有吸收教训,听信牛金星谗言,诛杀大将李岩,原本涣散的军心立刻荡然无存。士兵们看不到东山再起的希望,纷纷逃脱。最后在一处的地方武装势力中,李自成被伏而亡。山海关大战结果关系着民族的危亡,农民起义时期骁勇善战的李闯王在关键时刻失利,自己身死的同时也使得整个中国最后沦为满清的腐朽统治。虽然经历过康乾盛世,可是闭关锁国的排外思想成了整个中华民族最后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

山海关大战结果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对后世影响意义深远,尤其是消极影响方面。但是,中华民族凭借自身的坚强和韧性,追上了现代社会的步伐。

山海关大战各方人马

山海关大战各方人马数量在各类史书记载中大有不同。后经历史学者的考证,通过精密推算,得出山海关大战各方人马数据。

山海关大战各方人马主要包括大顺军、清军和吴三桂部三方。主要参战将领分别为李自成、多尔衮和吴三桂。在山海关大战中,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号称二十余万大军,经考证,大顺军东征部队不超过6万人次。多尔衮率领的清军人马根据史书记载,共计六万至七万之间。据史书记载“三桂募兵七万”,其中降兵达2万大军,由此得出吴三桂军队人数。

山海关大战各方人马相差无几,最终清军夺得天下有其必然原因。首先,李自成作为大顺军的领导,其本人在行军过程中攻无不胜,助长了其骄傲轻敌的心理。其次,对于明王朝马上土崩瓦解的政治现状缺乏理智的判断。主要表现在大顺军东征之时兵力缺乏,其号称总量高达上百万,占领山西、山东等地后,又分别到各个领地驻军,并没有采取凝聚兵力作战的方针策略。李自成大顺军在与吴三桂军队作战中,对清军的入关支援作战和后期突袭完全没有应急准备,同时缺乏对清军骑兵作战的经验,最终被清军乘机而入,夺得全国统一政权。在山海关大战各方人马情况促使下,清军多尔衮最终夺取政权,以李自成为首的大顺军惨败西撤。

标签: 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更多文章

  • 望海埚之战:永乐期间痛歼倭寇的一次胜利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自明朝建国起的洪武时期,日本的倭寇就已经开始频繁侵扰中国沿海了。他们杀掠中国百姓,劫夺财物,无恶不作。中国沿海各地,从南至北,均以倭寇为患。 明朝的军队与凶残的倭寇发生过无数次战斗。在洪武七年,靖海侯吴祯亲率一支明军对一股倭寇展开了勇敢的追击,直追到琉球群岛一带,并成功击败和俘获了一些倭寇及其船只

  • 金积堡之战最后是由哪一方大获全胜呢?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金积堡之战是陕甘回族叛乱军在金积堡地区对抗清军的一次重要战斗。这场战役的重要指挥官是左宗棠、马化龙等人,战役的结果以清军获胜,陕甘回民叛乱失败而告终。那么金积堡之战过程是怎样的呢?左宗棠是如何领导取得了胜利? 1869年,北路清军刘松山部进抵灵州,在9月8日攻占郭家桥。中路清军由固原、平凉北进,左

  • 垓下之战过程:垓下之战最终哪一方战败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垓下之战是发生在公元前202年的一场战役,战役的双方楚军和汉军,这场战役是楚军和汉军的战略决战,也对后来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公元前202年的时候,汉军的灌婴带兵攻占了彭城,而且还攻下了楚国的许多地区。淮南王英布也进入了九江地区,之后和灌婴会合一起进攻城父。与此同时,刘邦从固陵向东进军,一

  • 柏举之战: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柏举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一场漂亮的战役,这场战役是吴王阖闾所带的兵马深入楚国的一场战役。吴国是春秋时期长江中下游的一个国家,在寿梦继位之后吴国才开始崛起。当时楚国和晋国正在争霸,晋国采取的战略就是联合吴国来牵制楚国。晋国人教会了楚国人用战车,御射等,所以吴国就逐渐强大了起来,寿梦就自己自称吴王

  • 东京汴梁城破时 宋朝的80多万禁军都去哪了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北宋建立之初,宋太祖沿用了后周世宗柴荣的禁军制度,将全国精锐士兵调入京师,编入禁军。宋朝建国的初期,全国军队数量也不足30万,其中禁军只有10万余人。但宋太祖不愧是职业军人出身,就依靠这么点家底,收两湖、入蜀川、复岭南、并江南,基本上统一了南部地区。 到了他的弟弟宋太宗赵光义在位之时,宋朝军队的数

  • 东晋北伐的评价:东晋收复失地的典型案例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自从东晋建立之后中原的大部分地区都落到了胡人的手中,尽管有许多人对这种情况不以为意,只想着安心在江南地区平安的生活,然而却总是有一些爱国的人想要北伐中原,夺回哪些失去的领土。所以东晋时期历代总会发生北伐方面的战争。尽管这些战争大部分都是失败了,但是依旧在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那么东晋北伐比较有名的

  • 官渡之战结果:一个出乎于所有人预料之外的结局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官渡之战,发生在东汉末年,那时天下大乱,群雄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冒出,有名者可为其主,经过时间的演变,空间的转换,形成三国鼎立态势。 既然称它为三国,那么肯定是有三个国家的,那么在三国中资格最老的是魏国,其次是孙吴,势力最为薄弱者为蜀国。而在三国之前,就不可不提出一个人的名字,袁绍,他的实力不容小觑

  • 鄱阳湖之战:朱元璋取得事前所未有的巨大果实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鄱阳湖之战可以说是明朝时期整个国家更甚者是整个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一场水上作战,而最终这场战争以朱元璋的胜利作为最后的结局。可以说朱元璋在其中享受了优厚的胜利果实,而且一举还将陈友谅攻打的毫无还手的能力。那么当初鄱阳湖之战的背景是什么呢? 鄱阳湖之战的背景还要从元朝末期开始说起,那个时候因为国家朝政十

  • 柘皋之战导致宋军先胜后败的原因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柘皋之战是发生在南宋军队与金军之间的一场战役,这场战役发生在1141年,战役的发生地点是柘皋一带,因此历史上称之为柘皋之战。柘皋之战南宋军队打败了金军,但是后来由于统帅张俊抢夺战役胜利的功劳做出了错误的判断与指令,造成了宋军被金军打败,战役之后金军撤走,宋军也各回驻地。下面就详细的介绍一下柘皋之战结

  • 后周攻南唐之战:加快了国家的统一步伐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后周攻南唐之战的背景是五代十国的后期,当时已经到了五代中最后一个朝代后周,后周的柴世宗是一位有着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准备统一整个国家。后周的策略是先南后北,准备先讨伐蜀国和南唐,再北伐契丹。 后周是中原地区的大国,南唐是南方的大国,后周想要统一南方,就要先讨伐南唐。南唐也意识到了自己的危机,就联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