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大非川之战的过程如何?造成了什么影响?

大非川之战的过程如何?造成了什么影响?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615 更新时间:2024/1/2 3:48:12

公元670年四月(唐咸亨元年),吐蕃大举入侵西域,攻陷西域白州等十八个羁縻州,又合于阗联手陷龟兹拨换城(今新疆阿克苏),唐被迫罢安西四镇。大唐再不出兵也不可能了.

唐军“以逻娑为出师之名,或许有胜利后直捣黄龙之意”。 战前唐方踌躇满志,大胆深入。

二年,吐蕃以噶尔·赞聂多布为大相,由其弟名将噶尔·钦陵统兵驻节吐谷浑,以加强对河源地区(今青海西宁一带)的控制,并寻机东进。三年,钦陵率军号称40万北上,先取于阗、疏勒,再挥戈东进龟兹,而后攻占焉耆以西数镇,使唐朝在西域的地位发生动摇。四月初九,唐朝以左卫(一说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右(一说左)卫员外大将军阿史那道真、左卫将军郭待封为其副,领兵5万(一说10余万。《册府元龟》《旧唐书本纪第五》《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上》说领兵五万,有人根据作战过程及李靖兵法分析,唐军为5万:大非川之战的过程,薛仁贵出击带的是战兵,辎重兵留给郭待封,郭待封部一共2万人,所以辎重兵应该不多于2万。按照李靖兵法,唐军每1万人中辎重兵3千,按照这个比例,10万的话辎重兵超过2万,10万之说有误;5万的话,辎重兵1.5万加5千战兵守辎重正好2万。所以5万之说正确。)反击吐蕃军,使吐蕃再次臣服,并“护吐谷浑还国”(《新唐书·吐蕃传》)。薛仁贵率军经鄯州(治西都,今青海乐都)至青海湖南之大非川。薛仁贵深知吐蕃军兵多将广,且以逸待劳,唐军须速战速决,方能取胜。而乌海(今豆错湖)险远,辎重车马不便往行,又易丧失战机,故留郭待封率2万人守护辎重、粮草,令其于大非岭上凭险置栅,构筑工事,使之成为进可攻退可守的前沿阵地。随后,薛仁贵即率主力,轻装奔袭。两军于河口(今青海玛多)遭遇。吐蕃军猝不及防,大败,伤亡甚众,损失牛羊万余头。薛仁贵乘胜进占乌海城,以待后援。但郭待封自恃名将郭孝恪之后,不服薛仁贵管制,擅自率后队继进,又未能及时与主帅会合。吐蕃军抓住战机,以20余万之众邀击其部,郭待封不能抵敌,辎重、粮草尽失。薛仁贵被迫退保大非川。八月,吐蕃军在钦陵指挥下,以40余万大军逼唐军决战。薛仁贵无险可据,更无粮草供应军需,大败,损失惨重,薛仁贵等“与钦陵约和而还”(《通鉴》卷201)。这是唐朝开国以来对外作战中最大的一次失败。战后,吐蕃军占据了青海西部。唐朝撤销四镇建制,安西都护府迁至西州(治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不久之后的675年,唐重新控制西域安西四镇,《资治通鉴》:“以于阗国为毘沙都督府,分其境内为十州,以于阗王尉迟伏阇雄为毘沙都督。”7世纪末,双方反复争夺安西四镇,吐蕃失败,论钦陵要求唐朝撤出安西,被拒绝,也无可奈何。《资治通鉴》:“大破吐蕃,复取四镇。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发兵戍之。”《旧唐书》:“论钦陵乃请去安西四镇兵,仍索分十姓之地,则天竟不许之”。唐朝长期控制西域安西超过120年。)青海西部吐谷浑并入吐蕃,成为其别部。自此,唐蕃间冲突频仍,连年用兵,展开了激烈的攻防战。

大非川造成了什么影响呢?

大非川之战是唐朝开国以来对外作战中最大的一次失败,吐蕃凭此战一跃成为与大唐分庭抗礼的西部豪强,吐谷浑亦成为吐蕃别部。唐朝被迫撤销四镇建制,安西都护府迁至西州(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关于安西都护府的事情前章已简述),不久之后,675年,唐重新控制西域安西四镇,《资治通鉴》:“以于阗国为毘沙都督府,分其境内为十州,以于阗王尉迟伏阇雄为毘沙都督。辛未,吐蕃遣其大臣论吐浑弥来请和,且请与吐谷浑复修邻好;上不许。”反复争夺安西四镇,吐蕃失败,论钦陵要求唐朝撤出安西,被拒绝,也无可奈何。《旧唐书》:“论钦陵乃请去安西四镇兵,仍索分十姓之地,则天竟不许之”。唐朝长期控制西域安西超过120年。

吐蕃此战也有不小损失。论钦陵已调动了一切可调动的人马,甚至包括西域的主力,否则如果损失不重也轻易不会与薛仁贵讲和。咸亨元年初吐蕃入侵西域势头之盛,前所未见,但此战过后不见有更进一步的行动。后来于阗王伏闍雄更凭借自身的力量,竟然逐出了吐蕃,受到唐廷的封赏。可见吐蕃为集中力量对付薛仁贵率领的逻娑道行军,不惜撤出了其在西域的主力,吐蕃在西域的势力也因此削弱了不少。当然,唐以前在西域的用兵也有问题。对吐蕃的挑衅一直犹豫不决,而且派遣将领也不得力,甚至用调遣到西域的方法来作为对名将的排挤。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名将苏定方刚从朝鲜战场回来就被派到安西,其实是被朝中排挤出来的,最终在乾封二年(公元667年)死于军中(据吐蕃史书记载,那位逃到吐蕃划分田界的达延芒波结太子最终就是被苏定方所杀,此时的苏定方已年过古稀,真不愧名将!)。裴行俭因为册封武昭仪之事也被调出京城做安西都护,还好这位名将当时年纪不大,在西域颇有作为,而且还活着。公元669年,裴行俭调回京都。裴行俭刚走,第二年就发生本章开头的吐蕃大举入侵西域。唐廷只得再从朝鲜战场调薛仁贵、郭待封征吐蕃(薛仁贵一走,高句丽又叛乱)。唉,唐朝初年,也够这些将军们受的!

此战后,唐军守河源(位于今青海省东北部),《资治通鉴》:“吐蕃寇河源,左武卫将军黑齿常之击却之。擢常之为河源军经略大使。常之以河源冲要,欲加兵戍之,而转输险远,乃广置烽戍七十余所,开屯田五千余顷,岁收五百余万石,由是战守有备焉。”“河源道经略大使黑齿常之将兵击吐蕃论赞婆于良非川,破之。收其粮畜而还。常之在军七年,吐蕃深畏之。”“吐蕃入寇河源军,军使娄师德将兵击之于白水涧,八战八捷。”“大破吐蕃,复取四镇。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发兵戍之。”“武威道总管王孝杰破吐蕃论赞刃、突厥可汗子等于冷泉及大岭,各三万余人,碎叶镇守使韩思忠破泥熟俟斤等万余人。”……

7世纪末,双方反复争夺安西四镇,吐蕃失败,论钦陵要求唐朝撤出安西,被拒绝,也无可奈何。《资治通鉴》:“大破吐蕃,复取四镇。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发兵戍之。”《旧唐书》:“论钦陵乃请去安西四镇兵,仍索分十姓之地,则天竟不许之”。唐朝长期控制西域安西超过120年。

唐玄宗时期,唐朝在东边将战线推到青海湖以西,在西北将吐蕃赶出大小勃律,从东到西北压制吐蕃,吐蕃赞普向唐玄宗求和。唐在河陇战场上已占明显优势。在西域战场,唐军在高仙芝、封常清的率领下,也是捷报频传,唐在对吐蕃的战争中即将取得了全面胜利。《资治通鉴》:“吐蕃赞普表称:“甥世尚公主,义同一家。中间张玄表等先兴兵寇钞,遂使二境交恶。甥深识尊卑,安敢失礼!正为边将交构,致获罪于舅;屡遣使者入朝,皆为边将所遏。今蒙远降使臣,来视公主,甥不胜喜荷。倘使复修旧好,死无所恨!”自是吐蕃复款附。”“甲子,薛讷与吐蕃战于武街,大破之。时太仆少卿陇右群牧使王晙帅所部二千人与讷会击吐蕃。坌达延将吐蕃十万屯大来谷,选勇士七百,衣胡服,夜袭之,多置鼓角于其后五里,前军遇敌大呼,后人鸣鼓角以应之。虏以为大军至,惊惧,自相杀伤,死者万计。讷时在武街,去大来谷二十里,虏军塞其中间;晙复夜出兵袭之,虏大溃,始得与讷军合。同追奔至洮水,复战于长城堡,又败之,前后杀获数万人。”“陇右节度使郭知运大破吐蕃于九曲”“吐蕃大将悉末朗寇瓜州,都督张守珪击走之。乙巳,河西节度使萧嵩、陇右节度使张忠亮大破吐蕃于渴波谷;忠亮追之,拔其大莫门城,擒获甚众,焚其骆驼桥而还。辛卯,左金吾将军杜宾客破吐蕃于祁连城下。时吐蕃复入寇,萧嵩遣宾客将强弩四千击之。战自辰至暮,吐蕃大溃,获其大将一人;虏散走投山,哭声四合。”“嵩乃遣疏勒副使张思礼将蕃、汉步骑四千人……击吐蕃,大破之,斩获数万。”“朔方节度使信安王(李祎)攻吐蕃石堡城,拔之。……自是河陇诸军游弈,拓境千余里。”“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奏破吐蕃大岭等军;戊戌,又奏破青海道莽布支营三万馀众,斩获五千馀级。庚子,河西节度使王倕奏破吐蕃渔海及游弈等军。”“皇甫惟明引军出西平,击吐蕃,行千馀里,攻洪济城,破之。”“以王忠嗣为河西、陇右节度使……与吐蕃战于青海、积石,皆大捷。又讨吐谷浑于墨离军,虏其全部而归。”“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击吐蕃,拔洪济、大漠门等城,悉收九曲”“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击大勃律……大破之,受降而还。”“制以仙芝为行营节度使,将万骑讨之。……会吐蕃连云堡下。有兵近万人,不意唐兵猝至……自辰至巳,大破之,斩首五千级,捕虏千馀人……仙芝虏小勃律王及吐蕃公主而还。”“筑城于青海中龙驹岛,谓之应龙城,吐蕃屏迹不敢近青海。”……

标签: 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更多文章

  • 顺昌之战:南宋步兵克制骑兵的经典之战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顺昌之战是南宋初抗金的重要战役之一,也是宋军步兵在平原地带击败女真重骑兵的经典战例。整个战役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140年5月25日至6月1日,历时6天。宋军经过3次战斗,打退了金军的前锋部队。 第二阶段从6月7日至6月12日,同样历时6天。宋军将领刘錡率全城军民与兀术亲自率领的金军主

  • 东兴之战:“雪中奋短兵”,丁奉终究大器晚成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丁奉是吴国名将,与陆抗号称东吴后期的两大门神。与之不同的是,他的每一步都是自己在杀敌得到的,没有后台背景,在孙权时期由“招贤馆”而进入周瑜手下,同徐盛共为周瑜的帐前护军校尉,同周瑜参加了赤壁之战、南郡争夺战,后又跟随吕蒙和陆逊…… 白衣渡江的荆州之战有他的参与,夷陵之战等大大小小的战役多有涉及

  • 郾城大捷:岳飞最后一场辉煌大战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年)夏,金国元帅金兀术(完颜宗弼)再次兴兵南下侵略宋,战线东起淮河下游,西到陕西。 南宋政府派岳飞带兵到河南迎战。这时,在东线,南宋将领刘锜在顺昌(今安徽阜阳)大败金兵主力;西路,另外一位南宋将领吴璘,坚守扶风(今陕西扶风县),金兵屡攻不下。 岳飞率部北上后,把大本营驻扎

  • 安庆之战:太平天国走向衰亡的起点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1859年到1861年,清军围攻太平天国重镇安庆,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为保卫安庆,坚持抗清斗争,率军多次救援,进行了两年之久的战斗。1861年9月5日,安庆失陷,2万多人壮烈牺牲,太平军自此节节败退。1856年发生的天京事变,葬送了太平天国得之不易的大好形势,使太平天国运动陷入了严重的危急时刻。在湖北

  • 白沟河之战:朱棣的翻身之战 朱棣惊天大逆转 重创李景隆六十万大军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公元1400年四月,在靖难之役中,燕王军队与建文帝军队在白沟河进行作战,建文帝军队惨败。此后,建文帝再也组织不起来大规模的军事征讨。朱棣由此转守为攻,取得战事上的主动。建文元年底,李景隆在郑村坝兵败之后,在德州再一次征集了号称“六十万”的大军,准备再次围攻北平城。料峭的寒冬里,李景隆的南方军队因为不

  • 白江口海战:中日历史上的首次海战 让日本近千年不敢再和中国叫板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公元663年,唐朝、新罗联军与倭国、百济联军于白江口发生了一次水战。此战,唐朝水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兵力、船舰皆数倍于己的倭国水军打得大败,堪称一次以少胜多的经典水战。朝鲜半岛在唐朝初年存有高句丽、百济与新罗三个“国家”。其中,高句丽名声最大,军力最强,对中央王朝一直是时降时叛,时慕时倨。隋炀帝亡

  • 淞沪会战参战部队 淞沪会战日军伤亡情况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淞沪会战参战部队在淞沪会展中双方两国都投入了大量的兵力,尤其是中国在这一方面可谓是倾尽了全力,尽管最后战败了,可是在战争时期国民军队英勇顽强的抵抗还是在国际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那么淞沪会战参战部队都有哪些呢?首先在开始准备围攻上海的时候,原本派出的部队是国民党军队第87和第88师这两个部队,他们是淞

  • 左宗棠收复新疆全程 左宗棠收复新疆带了多少兵?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西方列强将魔爪伸向了新疆新疆自治区位于我国西北部,地处欧亚大陆中心。面积166多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面积的1/6,是我国面积最大的一个省区。除东南连接甘肃、青海,南部连接西藏外,其余与8个国家为邻,即东北部与蒙古毗邻,北部同俄罗斯联邦接壤,西北部及西部分别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接壤,

  • 昆仑关战役简介 昆仑关战役背景经过及结果意义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名称:昆仑关战役时间:1939年12月18日-1940年1月11日地点:中国桂南参战方:国民革命军,日军主要指挥官:白崇禧、杜聿明,今村均、中村正雄结果:国民革命军胜利,固守昆仑关昆仑关战役为抗日战争的大型战役之一,也是桂南会战国民革命军投入战力最强规模部队的一场战役。主要地点位于中国广西战略

  • 中印战争简介 中印战争总指挥是谁 中印战争起因经过和结果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名称:中印战争时间:1962年6月至11月地点:阿克赛钦、藏南地区参战方:中国;印度主要指挥官:张国华;布里吉·莫汉·考尔结 果:中国获胜,印度惨败中印边境战争是1962年6月或10月至11月间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在藏南边境战争,在中国被普遍称为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印度则称之为瓦弄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