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大唐重挫日军:中日第一战

大唐重挫日军:中日第一战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3178 更新时间:2024/1/6 8:00:54

搜狗截图22年09月25日1958_3.jpg

1936年,日本加紧侵略中国。一个叫傅斯年的中国学者给自己的儿子起名为傅仁轨,当有人问起他为什么给自己的儿子起这样一个名字的时候,他充满激情地说:“中国第一个能在朝鲜对日本兵打歼灭战的,就是唐朝的刘仁轨!”

刘仁轨打歼灭战的地方,叫白村江。白村江是朝鲜半岛上熊津江(今韩国之锦江)入海处形成的一条支流。

自古以来,日本一直试图干涉朝鲜半岛局势,最终多少取得了一些影响力,在朝鲜问题上还是能够说上几句话的。

到了中大兄当老大的时候,朝鲜半岛正在上演三国演义,纵横捭阖,合纵连横,很是热闹。

这三国分别是高句丽、新罗和百济。这里面,高句丽疆域最为广阔,实力最为强大,俨然以老大自居,经常派人在边境上武装狩猎。狩猎的对象从活人到野兽,一概通吃。狩了猎,还要搞篝火晚会,放个火,烧个房子什么的。因此三国关系很是紧张。

百济被骚扰得受不了,最后干脆就抱了高句丽的大腿,与之结成战略伙伴关系,联手到新罗去武装狩猎。新罗受不了,就去抱了中国大唐王朝的大腿,建立起唐新军事同盟,以对抗高句丽和百济。

唐朝与新罗关系较好。而与日本走得最近的,要属百济。

朝鲜半岛局势错综复杂,矛盾很快升级。

655年,新罗国家领导人金春秋向唐朝报告:高句丽与百济联兵悍然入侵,请求支援。

唐朝此时正处于唐高宗执政期间。他首先派人进行调解,告诉高句丽和百济要和平,不要战争,要睦邻友好,共建美好家园。

但是,没有人听。唐高宗生气了。

在遣使调解无效的情况下,高宗先后派程名振、苏定方薛仁贵等将领率兵出击高句丽,企图牵制其兵力以减轻对新罗的压力。

然而,唐朝此举未能完全奏效。高句丽受到牵制,但其小弟百济,完全不听招呼,继续向新罗发起进攻。

660年,新罗再次向唐告急,请求唐朝紧急出兵救援。

唐高宗马上派出了维和部队,以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率领水陆大军13万,从成山(今山东荣成)渡海援助新罗。

后来,唐朝在百济设置熊津等五个都督府,以大将刘仁愿率兵留守。

百济正规军虽然被消灭了,却还有游击队在活动。在百济大臣鬼室福信的领导下,百济游击队风起云涌,此起彼伏,彩旗招展,锣鼓喧天,那场面是相当壮观。

唐军主力北上攻击高句丽,留守人员不多。因此,百济游击队发展势头很生猛,参加人数越来越多,游击区越来越大。

人多了,枪多了,兵马壮了,队伍也就不好带了。鬼室福信觉得游击队欠缺一个大义的名分,需要找一个具备百济王室血统的形象代表才便于自己更好地管理团队。

想来想去,想到了一个人,那就是侨居日本近三十年的百济王子扶余丰璋。

事实上,扶余丰璋是以人质身份到日本的,百济与日本关系一直不错,日本方面应该可以放他回来。

于是,鬼室福信写信给日本当局领导人,请求送还扶余丰璋,可能的话,再派点兵到朝鲜半岛帮助百济。成功的话,一定量百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中大兄皇子正想找借口介入朝鲜半岛事务,扩大日本的国际影响力。

这下可有介入的理由了。中大兄皇子很高兴,迅速下达了战争动员。

为便于指挥,中大兄皇子带着老妈齐明天皇来到与朝鲜半岛隔海相望的北九州筑紫,设立战时指挥部,统筹战争事宜。他是661年三月到达的筑紫,但是齐明天皇因为长期日理万机,积劳成疾,经不起旅途的颠簸,很快就一病不起,终于在七月与世长辞。

形象代言人又死了。虽然一时间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中大兄仍然不想马上当天皇。于是他一边给老妈发丧,一边以摄政的名义统领全国事务,史称“素服称制”。

正式当天皇,要等到七年后,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形象代言人,中大兄才放弃幕后黑手的身份,即天皇位,是为天智天皇。

不管怎样,朝鲜半岛的事情,暂时放了下来。

九月,杂七杂八的事情总算料理完了。于是,日本派出军队五千,由狄井槟榔,朴市田来津率领,护送扶余丰璋回百济。

鬼室福信游击队的大本营设在周留城。周留城位于白村江口,是一个非常便于逃跑的地方。选择大本营的时候,鬼室福信应该看过风水。

662年初,理所当然的,扶余丰璋在周留城正式就任百济国国家领导人职务。作为友邦,日本更加积极地继续派遣国际救援部队前往朝鲜半岛。

到了663年,日本派遣军总计4批,已达到5万余人,俱是当时日本国内自认的一流精锐部队。

从661年开始,因为有了日本军的撑腰,百济游击队仿佛打了鸡血,一下子亢奋起来。

唐军主力忙于与高句丽的大战,无法有效地支援留守百济的唐军。留守百济的唐军刘仁愿部只有万余人,其中还有几千战斗力很成问题的新罗盟军,全部被百济游击队包围在熊津府城,形势很危急。

60岁高龄的刘仁轨奉命率领数千唐军渡海支援刘仁愿部。这老人家真不是盖的,刚一下船,也不搞开工仪式,直扑围城的鬼室福信游击队,一套组合拳下来,鬼室福信被打的满眼都是小星星,只得命令游击队撤围。

危机暂时解除了,但形势依然非常严峻。战略上,唐朝的百济留守军处于被包围的不利态势,而且兵力处于劣势,新罗给唐军运粮的通道已被百济游击队控制,补给困难。唐军事实上已成为一支孤军。

屋漏偏逢连夜雨,形势更加恶化了。

662年2月,唐军主力进攻高句丽平壤城的战役因为大雪持续不止,未达到预期目的,唐高宗命令撤军。

这个时候的唐军,连炊事员和门卫都算上,满打满算不过两万余人,其中还有好几千是新罗军。四周都是虎视眈眈的游击队,主力又都撤回国了,去新罗的路也被游击队控制,情况很严重。但前往新罗和留下来坚守相比,打破包围退入新罗相对来说要容易得多,也安全得多。

留下来坚守孤城,看起来是死路一条。

但是,刘仁轨老爷子不认这个理,他死活不走。

他的理由有四:

一是一旦退兵,百济必将死灰复燃,再联合高句丽,发动新一轮攻势。唐军多年征战的成果必将拱手送人,耗费无数人力物力却劳而无功。

二是在这种唐军看似处于绝地的情况下,百济游击队必将以为唐军要撤离回国,放松警惕,这个时候反其道而行之,发动逆袭,攻其不备,定能取得较大的战果,打破现在的不利态势。

三是如果撤回新罗,就要看新罗的脸色,能不能顺利回国很难说。

第四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刘老爷子根据自己多年从政的经验,认为游击队长鬼室福信肯定要和扶余丰璋发生矛盾。百济游击队是鬼室福信一手创建的,他绝不甘心拱手交出权力。

刘仁轨的意见得到了唐朝百济留守部队最高领导人刘仁愿的支持。于是,他们做出看似疯狂的决定,留了下来。刘仁愿一边派人报告最高领导唐高宗,一边开始做绝地反击战的部署。

刘老爷子果然是个人精。后来的事态发展确如他所预料。他敏锐的目光穿透了历史的迷雾,准确地把握了事件发展的轨迹。

662年7月,唐军主动出击。

唐军的绝地反击大大出乎游击队长鬼室福信的意料,游击队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连败数仗,丢掉好几个城,损失数万人,连重要城市真砚城都被唐军攻陷。

真砚城是战略重镇,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紧紧扼住了新罗向唐军的运粮通道。真砚城的攻取,刘仁轨老爷子居功至伟,是他冒险率领唐新联合军从百济游击队意想不到的险峻处攻入城中,锁定了最后的胜局。

这下,百济游击队对唐军的包围事实上已被打破,新罗给唐军运粮的通道恢复了,战略形势开始向对唐军有利的方向转变。

打了败仗,大家心情都不好,都想骂人。所以,鬼室福信和扶余丰璋的矛盾加剧了。他们互相指责,关系越来越僵,最后,都动了杀机。

游击队长假装生病,准备等扶余丰璋提着营养品来探望的时候,随便把什么东西往地下一扔,埋伏的刀斧手四起,把形象代言人的脑袋咔嚓掉。

计划很好。可是,扶余丰璋不是傻子,他早有准备,他早就想除掉这个游击队长,自己好当真正的一把手。于是,他将计就计,你埋伏二百刀斧手,我就带五百,总之比鬼室福信的人多,一下子就把装病的游击队长和其班子成员干掉了。

形象代言人苦尽甘来,终于当了一把手。

可一把手不是那么好当的。游击队是鬼室福信一手创建的,个人威信很高,根基也很深。扶余丰璋毕竟离开百济几十年,在国内没有什么根基,军心顿时不稳,不满情绪弥漫在游击队员中间。

扶余丰璋一看不好,赶紧向日本求助。

日本方面态度积极,很快又派出援军赶赴百济,挽救日益恶化的局势。这批日本军是中大兄皇子派出的第三批国际救援部队,总计二万七千人,由毛野稚子率领,于663年3月到达朝鲜半岛。

不过,他们的目的地不是百济,而是新罗。

这只日军放开正面的唐军不打,转向猛攻新罗,成功地开辟了第二战场,希望牵制百济的唐军。日本军进展顺利,连下沙鼻歧、奴江两城,取得了一定的战果。这下,扶余丰璋信心暴涨,立马开始组织反攻。

应该说,中大兄皇子还是有一定的战略修养。也不知道这个时候《孙子兵法》是不是流传到了日本,他采用的居然是围魏救赵的战法。小伙子,有前途。

但是,玩《孙子兵法》要看人。

刘仁轨老爷子可是《孙子兵法》都翻烂了好几本的人。他根本不为所动,你打新罗,你慢打,我不急,小心闪了腰。

这个时候,唐高宗派孙仁师率领的七千唐军也及时从海路赶到百济熊津与刘仁轨会合。同时,新罗王金法敏率领新罗军也赶了过来。一时间,军心大振,士气如虹。

手中的枪多了,腰杆子也更硬了,刘仁轨决定直捣黄龙,径直攻击周留城。

雄赳赳,气昂昂,迈向白村江。

整个战役部署如下:刘仁愿、孙仁师以及新罗王金法敏率军从陆路进攻;刘仁轨、杜爽则率领唐朝水师和新罗水军一部由熊津江入白江口,从水上进攻。

8月中旬,唐新联军的总攻开始。周留城外围据点迅速被拔除,唐新联军迫近周留城。

周留城作为大本营,对于百济和日本至关重要,不可不救。

日本紧急派庐原君臣率万余士兵渡海来援。百济游击队和陆上的日军也迅速向周留城附近集结。

663年八月二十七日,双方大军在白村江口遭遇,随即爆发激战。新罗铁骑一马当先,发动迅猛突击,打乱了日本和百济联军的阵脚。唐军陆军主力随后掩杀,势不可挡。在一波又一波的强力攻势下,日本和百济联军很快就全面崩溃,死伤遍野。

陆战过后,接着就是水战。

这是场硬碰硬的战斗。从双方的实力来看,唐军水师约7000余人,战船170艘;日本水军万余人,战船1000多艘。

单从数量上来说,日本水军远胜唐朝水师,1000艘对170艘,差距悬殊。

可是,打仗不仅仅看的是数量,还要看质量。

刚开始,刘仁轨看到密密麻麻像蝗虫一样的日本水军船队还是吓了一跳。于是,采取比较保守的密集防守战术静等日军来攻。

日本水军看唐军船少,以为是软柿子,都冲上来抢着捏。谁知道一使劲,发觉很受伤,才知道捏在手中的原来是个刺猬。

日军三次进攻均被打退,受挫而回。但是,他们很不服气,认为这是自身实力没有充分发挥的结果。于是准备第二天水战时,采取“猪突”战法,全军突击,不讲阵型,不讲组织,一窝蜂地冲上来乱打,以击破唐军的密集防守阵型。

不过,我们的刘老爷子经过第一天的作战,已经摸清了日本水军的虚实。

日本水军船是非常多,可全都是装几十来个人的小船。唐朝水师船虽然少,只有170艘,可那全都是大船。唐军的船都是渡海而来,没有小船,基本上都是五牙楼船、斗舰这样的中型、大型船只。制式装备,如横刀、弓弩均是当时世界上一流的武器。唐横刀还是之后日本刀的模仿对象,这种仿制刀被称为唐样大刀。此外,唐军中配备大量火箭、火油,能够很方便地杀人放火,烧船烧人,实乃海战利器。

在水战方面,日本水军主要作战方式还停留在单纯依靠接舷战的水平,就是靠近的时候,登上敌船拿刀乱砍,靠肉搏战决胜负。其远程攻击能力很弱,所用弓箭多用竹制,质量较差,杀伤力有限。而且,水军船只都是小船,就算能够接近唐军战船,船舷的高度差太大,跳不过去。要上去,只有搭人梯或者用绳钩,这个难度实在是很大,因为唐军可不会让你随便爬。

对于次日的作战,刘老爷子胸有成竹,早已想好了战法,就等日本水军来送死。

第二天,日本水军全军出动,无组织、无纪律,一窝蜂地往上冲,海面上密密麻麻地都是船,船上密密麻麻的都是哇哇怪叫的日本兵。

刘仁轨采取的仍是防守阵型,不过与头一天相比有了些变化。此阵型中军靠后,两翼前伸,呈半月形。这实际上是一个绳套,就等日本水军把脑袋乖乖伸进来。

日本水军凶猛前突,唐军两翼则分别向其左右运动,任其冲向中军。待日本水军攻到唐军中军之时,才发觉已陷入唐军水师的包围之中。

唐军战船左右夹船绕战,勇不可当。远一点的,车弩、砲车铺天盖地地招呼;近一点的,弓弩、火箭密集攒射;靠近了的,拍竿、火油更是让日本水军绝望。

日本水军的小船很无奈,面对唐军庞然大物一般的大船基本上无计可施。日本水兵也很郁闷,距离远了,主要工作是挨打,距离近了,主要工作是跳脚。而且跳又跳不上去,自己的玩具弓又射不死几个人,好不容易用绳钩辛辛苦苦爬上去,还被人用枪捅、用刀砍,一个个只能干着急。

对于唐军来说,战斗比较轻松,基本上就是打移动靶。唐军从外围逐渐挤压日本水师,日本的战船数量太多,顿时挤做一团,动弹不得,由移动靶变成了固定靶。

日本水军伤亡惨重,败局已定。

扶余丰璋脑瓜子比较灵活,一直待在辎重船上,在精神上鼓励日本水军。看见情况不妙,赶忙换乘轻便小船,一溜烟跑了个没影,最后跑到了高句丽。

此役,唐军大胜,日本四百余艘战船被烧毁,日本水军基本被全歼。

白村江之战过后,周留守军见大势已去,只好举了白旗,全体向唐军缴械投降。残余的日本军除了一部投降外,其余的则是屁滚尿流地逃回了日本。

百济宣告正式灭亡。日本势力从此绝迹朝鲜半岛达千年之久。

壮哉,刘仁轨!雄哉,我大唐!

想来想去,想到了一个人,那就是侨居日本近三十年的百济王子扶余丰璋。

事实上,扶余丰璋是以人质身份到日本的,百济与日本关系一直不错,日本方面应该可以放他回来。

于是,鬼室福信写信给日本当局领导人,请求送还扶余丰璋,可能的话,再派点兵到朝鲜半岛帮助百济。成功的话,一定量百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中大兄皇子正想找借口介入朝鲜半岛事务,扩大日本的国际影响力。

这下可有介入的理由了。中大兄皇子很高兴,迅速下达了战争动员。

为便于指挥,中大兄皇子带着老妈齐明天皇来到与朝鲜半岛隔海相望的北九州筑紫,设立战时指挥部,统筹战争事宜。他是661年三月到达的筑紫,但是齐明天皇因为长期日理万机,积劳成疾,经不起旅途的颠簸,很快就一病不起,终于在七月与世长辞。

形象代言人又死了。虽然一时间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中大兄仍然不想马上当天皇。于是他一边给老妈发丧,一边以摄政的名义统领全国事务,史称“素服称制”。

正式当天皇,要等到七年后,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形象代言人,中大兄才放弃幕后黑手的身份,即天皇位,是为天智天皇。

不管怎样,朝鲜半岛的事情,暂时放了下来。

九月,杂七杂八的事情总算料理完了。于是,日本派出军队五千,由狄井槟榔,朴市田来津率领,护送扶余丰璋回百济。

鬼室福信游击队的大本营设在周留城。周留城位于白村江口,是一个非常便于逃跑的地方。选择大本营的时候,鬼室福信应该看过风水。

662年初,理所当然的,扶余丰璋在周留城正式就任百济国国家领导人职务。作为友邦,日本更加积极地继续派遣国际救援部队前往朝鲜半岛。

到了663年,日本派遣军总计4批,已达到5万余人,俱是当时日本国内自认的一流精锐部队。

从661年开始,因为有了日本军的撑腰,百济游击队仿佛打了鸡血,一下子亢奋起来。

唐军主力忙于与高句丽的大战,无法有效地支援留守百济的唐军。留守百济的唐军刘仁愿部只有万余人,其中还有几千战斗力很成问题的新罗盟军,全部被百济游击队包围在熊津府城,形势很危急。

60岁高龄的刘仁轨奉命率领数千唐军渡海支援刘仁愿部。这老人家真不是盖的,刚一下船,也不搞开工仪式,直扑围城的鬼室福信游击队,一套组合拳下来,鬼室福信被打的满眼都是小星星,只得命令游击队撤围。

危机暂时解除了,但形势依然非常严峻。战略上,唐朝的百济留守军处于被包围的不利态势,而且兵力处于劣势,新罗给唐军运粮的通道已被百济游击队控制,补给困难。唐军事实上已成为一支孤军。

屋漏偏逢连夜雨,形势更加恶化了。

662年2月,唐军主力进攻高句丽平壤城的战役因为大雪持续不止,未达到预期目的,唐高宗命令撤军。

这个时候的唐军,连炊事员和门卫都算上,满打满算不过两万余人,其中还有好几千是新罗军。四周都是虎视眈眈的游击队,主力又都撤回国了,去新罗的路也被游击队控制,情况很严重。但前往新罗和留下来坚守相比,打破包围退入新罗相对来说要容易得多,也安全得多。

留下来坚守孤城,看起来是死路一条。

但是,刘仁轨老爷子不认这个理,他死活不走。

他的理由有四:

一是一旦退兵,百济必将死灰复燃,再联合高句丽,发动新一轮攻势。唐军多年征战的成果必将拱手送人,耗费无数人力物力却劳而无功。

二是在这种唐军看似处于绝地的情况下,百济游击队必将以为唐军要撤离回国,放松警惕,这个时候反其道而行之,发动逆袭,攻其不备,定能取得较大的战果,打破现在的不利态势。

三是如果撤回新罗,就要看新罗的脸色,能不能顺利回国很难说。

第四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刘老爷子根据自己多年从政的经验,认为游击队长鬼室福信肯定要和扶余丰璋发生矛盾。百济游击队是鬼室福信一手创建的,他绝不甘心拱手交出权力。

标签: 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更多文章

  • 中国历史上十大战争排行榜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中国历史上的改朝换代,就是通过数不尽的战争而推进的。而正是这些战争,虽然带来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痛苦,但是也推进了中国历史的进步。以下是中国师大战争排行榜。第一位 牧野之战时间:公元前1046年2月博弈:周武王vs商纣王结果:纣王兵败自焚,周灭商评价:中华文化形态的定鼎之战纪元前1046年2月,当看似弱

  • 中国古代兵器的发展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在中国古代,国家、民族、诸侯世家为了彼此的利益经常征伐作战,从而使中国古代的兵器不断的发展改进着。在中国原始社会时期,部落氏族等群体之间打仗时所使用的武器都是石兵器。士兵器主要是用石、骨、角、木、竹等材料,仿照动物的角、爪、鸟喙等形状,采用刮削、磨琢等方法,制成最早的兵器,或者说是胚胎形的兵器。它们

  • 乞活军:南北朝时期一直特殊部队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一个“乞”字,一个“活”字,我们从中能读出那个时代所有流民的凄惨和不幸。乞活军的出现和存在,充分见证了那个历史大动荡时期的悲壮与凄凉。在十六国时期,北方战场上曾经活跃着这样一支特殊的部队乞活军。说它特殊,因为它是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一个特殊产物。部队的组

  • 共和国陆军11王牌军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中国王牌军第一:54军第160师(旅)第160师(前第130师)的前身是东北民主联军第7纵队邓华(第44军)的主力师。1945年12月由冀热辽军区第15、第16团和晋绥军区直属第32团合编组成的辽西军区保安第1旅。1947年4月改为西满军区独立第1师,8月改为东北民主联军第7纵队19师,1948年1

  • 盘点中国历史上历次以失败告终的北伐战争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北伐是指代指历代南方政权为恢复中原、越过长江黄河天堑、统一全国的举动。但实际效果往往差强人意,大多以失败而告终。说明历史上中国的北方无论是政治、军事、经济实力都明显高于南方,南方统一全国的条件与时机还不成熟。本文将历史上历次失败的北伐简要列出,供读者参考。1、东晋祖逖北伐当时东晋政权刚刚建立

  • 中国古代十大著名的古战场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第一名 赤壁:最受关注的古战场(湖北·咸宁) 烽烟指数:★★★★★ 思古指数:★★★★★ 这里发生了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聚集了曹操、刘备等一带枭雄;后来,苏东坡等文人骚客均不惜笔墨,留下千古名句;而今,人们为了争夺谁是所谓真正的赤壁而新闻不断;小说《三国演义》和各种媒体上的三国

  • 一雪百年耻辱:中国军队全歼印度“杰特”联队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1962年10月20日,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正式打响,我军在中印边境东西线同时发起反击,侵入中国境内的印度军队经过初期的顽抗之后,难以抵挡我军勇猛、凌厉的攻势,纷纷败退。到10月24日,我新疆边防部队全部拔除了班公湖南北两岸及其以北地区的31个印军入侵据点。第一仗结束后,我军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挥师南

  • 中国古今七大收复边疆的战争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在中国历史上有几次着名的边疆收复战,打出了中华民族的军威1、秦朝蒙恬收复内蒙古 蒙恬(?前210年),秦始皇时期的着名将领,祖籍齐国。其祖父蒙骜为秦国名将,事秦昭王,官至上卿,曾伐韩、攻赵、取魏国城,为秦立下了战功。其父蒙武曾为秦裨将军,与王翦一起灭楚,亦屡立战功。内蒙古的叫法产生在现代,秦朝时笼统

  • 中国古代对游牧骑兵的三大战术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1、战车 战车的战争运用应该是春秋时期形成的,吴、孙《兵法》云:“有巾有盖,谓之武刚车”。汉代的武刚车自然有了大发展,据说长二丈(6米 多),阔一丈四(4米多),车外侧绑长矛,内侧置大盾。既可以运送士兵、粮草、武器,蒙上牛皮犀甲,捆上长矛,立上坚固的盾牌,开上射击孔,在作战时

  • 大明戚家军精锐最后一战----萨尔浒之战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战史风云,中国战史

    1、将星陨落万历十五年(公元1588年)农历十二月七日,六十岁的戚继光突然发病,病急且重,很快进入昏迷状态,十二月八日便离开了人世,这一天也是中国人传统的腊八节。一代将星陨落,但戚继光为明帝国留下了他用毕生精力操练的军队和练兵的纪要,戚继光在任时,曾经有将全国的百万明军由他重新轮训的设想,没有被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