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为什么老照片里的人,颜值总是一言难尽?

为什么老照片里的人,颜值总是一言难尽?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853 更新时间:2023/12/28 15:47:27

如果你经常看古代老照片,经常在这些照片下方的评论:“为什么以前的人都长得很难看?果然古装剧里都是骗人的!”(其中清末是重灾区)

其实,“颜值堪忧”之所以会成为大众对古人的印象,是多重原因综合而成的结果。

1

为什么古代照片里都这么丑?

在大多数人的理想中,以前的人大概是长这样的:

就算贴近现实一点,起码也应该是这样的:

然而在我们看到的老照片里,古人们基本都是这样的:

要知道,这些能留下照片的女子,可都不是一般人啊!

忽然理解为什么皇帝老喜欢微服私巡……

其实,古代的皇家婚姻完全就是一种政治联姻,他们谈婚论嫁的出发点是身份地位、家族势力、利益考量,而不是外貌和感情。

其实,外国也没有好太多。比如,哈布斯堡家族因为家族内部近亲通婚,相貌都比较一言难尽。

18世纪的英国国乔治三世,出于政治原因而放弃了自己喜欢的貌丽的莎拉·伦诺克斯

迎娶了长相并不好看的索菲亚·夏洛特

你说也不是很丑啊,毕竟油画嘛,也会稍微美化一点点的。

不过因为夏洛特王后的性格很好,英国人民都很爱戴她,他们的婚姻最终也很幸福。

当然啦,政治联姻也不是完全不看外貌。

例如,茜茜公主陪同姐姐奈奈公主去奥地利订婚时,奥地利皇帝对美丽的茜茜一见钟情,而一直被当做皇后培养的奈奈公主反而被放弃了。

电影《茜茜公主》讲的就是这个故事。

电影《茜茜公主》截图

不过,这是在两姐妹出身相同的前提下做出的选择,而且茜茜公主后来也因为无法承担皇后的重任而生活得十分痛苦。

说句题外话,奈奈公主其实长得并不难看,只是五官硬朗,搭配女装显得很奇怪

茜茜公主的一些照片也有这样的特点,但显然没她姐那么严重

2

那些好看的贵族和美人

如果老照片看得多,就能在茫茫史海中找出那部分容貌美丽的古人。

伊丽莎白皇后

首先出场的是19世纪奥地利的伊丽莎白皇后(大家更熟悉的应该是她的小名“茜茜公主”),在当时的欧洲也是著名美人。

不过,据说她曾嘲笑过维多利亚女王的矮胖身材……瞬间感觉她的美丽容颜减了几分光彩

莉莉·艾尔茜

20世纪初英国的明星演员莉莉·艾尔茜,这颜值放到现代也绰绰有余。

“清朝最美格格”

这两张广为流传的号称“清朝最美格格”的照片应该挺多人见过。照片里的女孩是末代皇后婉容的表妹王敏彤,她出生的时候清朝已经覆灭,这两张穿的是戏服。

上图合照里的另一个人是著名的京剧演员孟小冬

还有这组阮玲玉的照片:

前两张是她刚出道时的照片,给人的感觉还很青涩。

后面四张是她巅峰时期的照片,此时的形象风格更加符合她的气质,比之前明朗大气了许多。

同一个人的不同照片尚且有明显的颜值浮动,那过去的千千万万个不同的人,又怎么能以一两张照片来代表他们的形象呢?

3

是我丑么?并不是!

不同时代之间的审美差异,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传统审美追求的圆润饱满、端庄大气的长相不太符合今天的白幼瘦审美,中国古代推崇的“美髯公”放到现代反而会被视为不修边幅。

在审美不同的基础上,人们的穿衣打扮风格更是大相径庭。我们现在看到的最早的老照片大多来自19世纪末,虽然这个时候距离现代已经很近了,但是当时的很多时尚在现代人来说还是不太OK。

比如当时很常见的短刘海

这种长度不及眉毛的短刘海真的很考验颜值,现在的女孩们都很少有人敢挑战它。

民国初年在西方影响下也流行过各式各样的刘海,比如“燕尾式刘海”:

虽然现在也有类似的中分刘海,但是如今的刘海都讲究轻薄。

如果这两个近代例子还不够“死亡”…..别急,古往今来的迷惑时尚多着呢。

比如日本平安时代流行把牙齿染黑:

就算有倾国倾城的长相,能接住这样的奇葩造型,起码颜值也会被拉低一大半吧。所以,在吐槽以前的人难看的时候,最好先想象一下现代人弄成当时那个打扮会是什么画风。

我们现在看到的老照片,最早的基本上也是19世纪末,此时距离相机被发明出来的时间也不过半个世纪。

虽然这几十年放到现在,已经足够完成从胶卷相机到数码相机的更新换代,但当年的科技显然还没有这么突飞猛进。

19世纪末、20世纪初所用的摄影方法叫“湿版摄影法”,拍照时黄色和红色都会被曝光成黑色,所以当时的相机对黄种人十分不友好,拍出来的效果都是黑不溜秋的。

另外,当时拍照所需要的曝光时间比较长,拍照过程中必须完全一动不动,所以呈现出来的效果往往表情僵硬。

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当时的老照片大多数是摆拍,相比之下抓拍的照片往往年代比较晚。

有些爱美的女孩子发布照片之前都要经过一番精修,其实古人也是如此没错,修图技术其实很早就出现了。

比如下面的照片,这是英国王后亚历山德拉58岁时的照片,其实她这个年纪这个状态已经非常好了,但是她无法接受自己美人迟暮,所以晚年的照片基本都会精修。

另外以前的化妆技术也没发展到现在这么厉害,那时连化妆工具都很简陋,没有眼线笔、睫毛膏、美瞳、修容粉这些,只用胭脂、眉粉、妆粉就足以承包整个妆面了。

另外还有一些比较偶然的因素,比如照片流传过程中出现讹传和炒作、把不知名的路人吹成某时代的美女,这类情况现实中也是出现过的。

还有我们现在的古装剧,在服饰化妆和演员挑选方面往往比较现代化,导致我们看剧之后再了解真正的古代,就会感到明显的落差。

讨论这个问题,最大的发是:不要用现代的眼光来看待古人。

我们现在看几百年前的人会觉得不可思议,那么几百年后的人看我们也是如此。

标签: 颜值老照片总是一言难尽为什么

更多文章

  • 岭南文化︱中国岭南的特色建筑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

    岭南,是我国南方五岭以南地区的概称,以五岭为界与内陆相隔。五岭由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五座山组成,大体分布在广西东部至广东东部和湖南、江西四省边界处。历史上大致包括广东(含海南、香港、澳门)、广西和云南省东部、福建省西南部的部分地区。岭南是一个历史概念,各朝代的行政建制不同,岭南建制

  • 古代地摊经济,看古人如何摆摊?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地摊经济

    如今由于各地地摊政策陆续出台,摆摊热再次回归,又是一片人间烟火。那么,古代人摆地摊吗?都有什么政策呢?他们卖什么呢?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古代的地摊经济。在古代,商人有两类,在一个地方固定经营的人,被称为“贾”,比如说开个有门面的店铺;而没有定所,在室外不断流动着开展贸易的才叫做

  • 这下误会大了,这些千古名句原来是这个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原来,这下,这些,是,名句,大,千古,误会,了

    古代诗句的精妙之处,在于仅用一字,将激烈澎湃的心绪烘托出来。但也因为字少,当诗句穿越千年后,不可避免的引起了后人的误读,导致以讹传讹,逐渐对一些千古名句的本意理解得越来越远。比如那句著名的“贫贱夫妻百事哀”,其实是丈夫对曾共度艰难岁月的亡妻的思念,做什么事都会想起她,感觉百事

  • 秦汉与罗马:相似的基础与挑战,为何得出不同的结果?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秦汉,罗马,历史的终结

    《历史的终结》作者福山近年来多次撰文指出,中国制度具有“强大的国家能力”,中国从秦汉开始就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现代国家”,先于欧洲1800年 [1] 。“现代”是指一套非血缘、依法理、科层明确、权责清晰的理性化官僚体系。与秦汉同

  • 历史上有哪些听起来很厉害,但实际上很弱的称号或官职?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厉害,听起来,哪些,但,上有,实际上,弱,历史,很

    这类听上去如雷贯耳,实际权力却“水”得很的“官职或称号”,历朝历代其实都有不少。但很值得一说的,却是下面几个曾经很牛,却渐渐“变水”的“古代职务”。其“变水”的过程,更是相关朝代兴

  •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后庭花”到底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后庭花

    一、直击人心的“后庭花”唐武宗会昌六年(846)深秋,43岁的杜牧由池州刺史调任睦州刺史,赴任路上途径金陵,正停靠在金陵秦淮河畔。那个秋风清冷的夜晚,目睹着秦淮河两岸灯红酒绿的热闹,聆听着水气里的靡靡之音,却又忧心着大唐王朝的家国命运。百感交集的杜牧,

  • 开学的第一课︱古代开学有哪些讲究?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

    又到一年开学季,“开学”代表了新的起点、新的开始。开学的仪式感,可隆重可简朴,可以帮助学生们调整好心态,开启一场新的征程。那么,在“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的古代,他们的开学又是怎么样的呢?在古代,“入学礼”被视为人生的四大

  • 打开越南互联网,我觉得自己是个假中国人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越南

    打开世界地图,世面上很难找到一个和中国如此相像的国家了。从反侵略、开始内战、开始土改、遭遇饥荒、改革开放、经济起飞……直到一头撞上互联网的巨大风口,中国和越南的近现代史,就好比两拨演员拿了同一个剧本。同样是社会主义国家,都是由共产党执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行政区域来看,越

  • 从《红高粱》到《乖,摸摸头》:40年来,畅销书发生了哪些变化?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畅销书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大批知识青年从城里去了乡村。在下乡知青那里,一本书要传阅几十个人。为了多看几眼书,不少人会挑灯夜战,把整本书抄下来。70年代末,城市里的新华书店门口总是排着长队。王安忆说:“好像每个人都是文学青年似的。经典的文学名著,托尔斯泰、巴尔扎克等人的作品基本是全部读了个遍。&

  • 在这中元之夜,让我们聊聊所谓的“鬼节”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鬼节,中元节

    天地有中气,第一是中元。新秋七七,月出河汉斗牛间。今天农历七月十五日, 道教称为中元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民间俗称鬼节、七月半。中元节主要包含三个主要元素:祭祀祖先的孝道、救赎游魂的宗教慈善以及岁时行乐的表演和观赏。尽管这个节日 有着浓厚的道、佛两教色彩,但中元节的最初来源,却带有深刻的儒家印迹。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