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历史上有哪些听起来很厉害,但实际上很弱的称号或官职?

历史上有哪些听起来很厉害,但实际上很弱的称号或官职?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853 更新时间:2023/12/28 18:57:20

这类听上去如雷贯耳,实际权力却“水”得很的“官职或称号”,历朝历代其实都有不少。但很值得一说的,却是下面几个曾经很牛,却渐渐“变水”的“古代职务”。其“变水”的过程,更是相关朝代兴衰的“晴雨表”,热闹的史事里,藏着多少反思在其中。

一、卫府大将军(唐朝)

唐初威服四方,强大的军力很重要,撑起大唐军事实力的,就是府兵制。大唐的府兵制,承袭南北朝与隋朝的精髓,确立了“以卫统府”的模式。大唐全国设立六百二十四个军府,分别由“十六卫”和“东宫六率”来执掌,其中“卫”的最高长官就是“卫府大将军”,属于唐朝官制里的正三品,看上去位高权重,十分的威风。

但别看这“卫府大将军”名分高,实际权力却有限的很。说是执掌多个“军府”,但也就是在其“名下”军府府兵入京服役时,“卫府大将军”才对其有管辖权,平日里各地的军府,却是基本管不着。那倘若有战争爆发呢?各军府服役出征的“府兵”,则是由唐王朝临时任命的统帅指挥,照样没卫府大将军啥事。

如此“名分高实权少”,也是唐王朝特殊的苦心:既要杜绝武将专权,又要保持军队高效的指挥与强大战力,这卫府大将军就委屈下吧。唐初军队那“我徙兵一千,可击胡骑数万”的强大战斗力,就有这“苦心”的成果。

但这时的“卫府大将军”,还算是看上去牛气。待到唐朝土地兼并加剧,。“府兵制”的土壤渐渐被侵蚀殆尽。植根于“府兵制”基础上的“卫府大将军”,也就越来越不值钱。女皇武则天在位时期,作为“卫府”最高长官的“卫府大将军”,就“多以外戚无能者及降虏处之”,等于成了一群滥竽充数的废物。

但那时至少“名分”还在,到了大唐巅峰的开元天宝年间,府兵制已经名存实亡,作为昔日府兵制“荣耀代表”的“卫府大将军”,那更连“名分”都水。以《资治通鉴》记载,当时“府兵制体系”下的各级官职,包括“卫府大将军”,都成了空白支票。每次军队出征,唐王朝给将士发的,都是“空白告身”,也就是空白的委任状,想当“卫府大将军”,随手填上就行嘛。所谓“大将军告身一通,才易一醉”。

也就是说,看上去“正三品”的“卫府大将军”,放在安史之乱前夜,也就换顿酒钱。在这个大唐表面繁荣的岁月里,昔日唐王朝赖以立国,打出无数国威军威的强大府兵制度,都已烂到这地步。根子既然已“烂”,不久后那场震惊天下的大乱,以及大乱后困如泥潭的“藩镇割据”画面,已是可以想。多少痛苦教训,都在这“不值钱”的“卫府大将军”身上。

二、“将军”(明朝)

首先说明一下,这里的“将军”,可不是说的叱咤沙场的武将,却是明朝宗室藩王体系里,无比重要的一个爵位。

在“看重亲情”的明太祖朱元璋的设计下,大明朝的宗室形成了严密的册封体系:第一等是亲王,其次是郡王,然后就是包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在内的各级“将军”爵位。作为大明皇家的“实在亲戚”,这些不用打仗的“将军”们,待遇也令人咋舌:“镇国将军”的“岁禄”就有一千石,“辅国将军”有八百石,“奉国将军”有六百石。单是“镇国将军”的“基本工资”,就比明朝一品文官多一百石。

更何况,这些“将军”们每年还享有优厚的特权赏赐,每年“工资基本不动”,简直是躺着有钱花,天天生在蜜罐里。这身份待遇,简直牛气无比。

可到了明朝中后期,这些看上去“牛气”的“将军”们,好些人都苦不堪言:明朝嘉靖年间,名臣霍韬就发现了这群“将军”的悲惨生活有的“将军”一天就吃一个面饼充饥。有的“将军”连房子都没有,一年四季都睡在窝棚里。还有的“将军”穷得叮当,置办不起嫁妆钱,家里女儿四十来岁还嫁不出去……

更多的“将军”饿急了眼,也是破罐子破摔。嘉靖年间,山西宁化的“镇国将军”铤而走险,纠集人马打劫布政使衙门。万历年间,湖北襄陵的“奉国将军”也聚众斗殴要钱。晚明顶级政治家张居正回忆说,在他的老家江陵,“镇国将军”“奉国将军”们组团闹事,已经成了“地方特色”,每次都是“将军”们带着一群面带菜色的“宗室”们,咋咋呼呼跑衙门要钱要粮,每次都成了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

倘若朱元璋“穿越”过来,看到这些“龙子龙孙”的丑态,不知会不会气吐血。

那么问题来了,明明朱元璋把这些“将军”们的生活安排的明明白白,他们为何还要丢这个丑呢?因为实在养不过来了:明初的“亲王”“郡王”“将军”加起来,到永乐年间也就八十几个人。但发展到晚明年间,明朝宗室的人数,已经空前膨胀。天年间的账面数字已是627424人,而且每年都是玩命增加。这么多人要吃饭,而且还要吃的好,明朝嘉靖年间,仅供应山西一省的“王爷”“将军”,就要花费粮食三百多万石。

如此一来,明王朝就是有金山银山,也是不够用。所以每年“养将军”,都是先“养”关系近的。像那些沾点亲的“实在亲戚”,就先勒紧裤腰带吧。如此一来,“穷将军”越来越多,成了明朝特有的“穷宗”现象。一幕幕“穷宗”们的丑态,叫多少后人看得瞠目结舌。可就算穷将军“勒紧裤腰带”,这几万几十万的社会蛀虫,到最后还是养不过来。背着这沉重负担竭泽而渔的明王朝,最终还是覆灭在农民起义的烈火里。

说起来,“将军”们够惨够穷,可大明朝,到了还是被这些“将军”吸干了。

三、顶戴花翎

各类“清宫剧”里,常见一个给力剧情,就是某主人公立了大功,然后“赏花翎”。不知叫多少“野史粉”心向往之。而放在真实清史上,这“赏花翎”,也曾是让多少英雄竞折腰的至高荣耀。

清朝的官帽叫“顶戴”,“翎”是“顶戴”上的装饰,“三眼花翎”更是其中最尊贵。清朝初期时,别说是“三眼花翎”,就算是普通花翎,也是“外任文臣无赐花翎者不得佩带”。至于“三眼花翎”,也只有仅次于亲王郡王的“贝子”“固伦额驸”们才有资格佩带。

至于“赏三眼花翎”这事儿,别看在“戏说剧”里很常见,但在整个中前期,却是让大多数文武重臣们可望不可及。康熙年间为清王朝立下大功的名将施琅,在东南沿海浴血奋战了大半辈子,才最终得以“赏花翎”。这在当时都已算破例。而从乾隆年间到清朝19世纪末,能够得赏“三眼花翎”的“幸运儿”,一个世纪下来竟只有七位:傅恒、福长安、和琳、长龄、禧恩、李鸿章、徐桐全是名震一时的重量级人物。

但也就是在清末年间,这曾经“很值钱”的花翎,也变得越来越不值钱。两次鸦片战争时,清王朝大败亏输,国库也翻了个底朝天。穷急了的清王朝,也把“花翎”拿出来甩卖,美其名曰“花翎捐”。一开始还是“硬核价格”,一支花翎一万两,咸丰年间就“贬值”到七千两。到了“甲午战争”“庚子国难”等耻辱闹剧结束,“花翎”的身价也是暴跌,200两银子就能“捐”一套……

这“贬值”的过程,何尝不是清王朝加速下坠的过程?昔日的“荣耀见证”都已贬值,身陷落后挨打历史泥潭的清王朝,自然,也没长久。

标签: 厉害听起来哪些上有实际上历史

更多文章

  •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后庭花”到底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后庭花

    一、直击人心的“后庭花”唐武宗会昌六年(846)深秋,43岁的杜牧由池州刺史调任睦州刺史,赴任路上途径金陵,正停靠在金陵秦淮河畔。那个秋风清冷的夜晚,目睹着秦淮河两岸灯红酒绿的热闹,聆听着水气里的靡靡之音,却又忧心着大唐王朝的家国命运。百感交集的杜牧,

  • 开学的第一课︱古代开学有哪些讲究?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

    又到一年开学季,“开学”代表了新的起点、新的开始。开学的仪式感,可隆重可简朴,可以帮助学生们调整好心态,开启一场新的征程。那么,在“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的古代,他们的开学又是怎么样的呢?在古代,“入学礼”被视为人生的四大

  • 打开越南互联网,我觉得自己是个假中国人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越南

    打开世界地图,世面上很难找到一个和中国如此相像的国家了。从反侵略、开始内战、开始土改、遭遇饥荒、改革开放、经济起飞……直到一头撞上互联网的巨大风口,中国和越南的近现代史,就好比两拨演员拿了同一个剧本。同样是社会主义国家,都是由共产党执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行政区域来看,越

  • 从《红高粱》到《乖,摸摸头》:40年来,畅销书发生了哪些变化?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畅销书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大批知识青年从城里去了乡村。在下乡知青那里,一本书要传阅几十个人。为了多看几眼书,不少人会挑灯夜战,把整本书抄下来。70年代末,城市里的新华书店门口总是排着长队。王安忆说:“好像每个人都是文学青年似的。经典的文学名著,托尔斯泰、巴尔扎克等人的作品基本是全部读了个遍。&

  • 在这中元之夜,让我们聊聊所谓的“鬼节”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鬼节,中元节

    天地有中气,第一是中元。新秋七七,月出河汉斗牛间。今天农历七月十五日, 道教称为中元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民间俗称鬼节、七月半。中元节主要包含三个主要元素:祭祀祖先的孝道、救赎游魂的宗教慈善以及岁时行乐的表演和观赏。尽管这个节日 有着浓厚的道、佛两教色彩,但中元节的最初来源,却带有深刻的儒家印迹。盂

  • 跨越八百年的丝路对话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丝路

    南宋青白釉瓷执壶。明青花莲纹盘。元朝青釉莲瓣纹双鱼洗。清青花花卉纹方盒。游客在观展。“礁起礁没”版块。游客在观展。展出的文物。南宋酱釉小口陶罐。碧海浩瀚路,千帆竞相渡。黄沙千万城,悠悠驼铃声。一个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海南,一个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关口要塞敦煌。一场展览突破时空

  • 中国这个地方,被誉为“世界美食之都”,国人却有一半人都不知道!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顺德,顺德小吃,世界美食之都

    2014年,顺德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美食之都”的称号了,要知道获得这个称号的城市全球仅有8个,我国占了4个,其中一个便是顺德。本来被评为美食之都,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情。但是相较于蠢萌的成都,网络上却流传着关于另一座美食之都顺德的种种负面传闻。传闻之一是,去过顺德之后

  • 牛郎织女本没有爱情,讲的人多了也便有了爱情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牛郎织女,七夕节,七夕

    今天是七夕。我们通常的理解是,这一天是牛郎织女搭鹊桥相会的日子。如此恩爱的小两口一年中只能见一次,一直以来引发着人们的同情。不过,凡事不能较真,爱情本是美好的象征,为什么人们偏偏选中了有些“悲剧色彩”的牛郎织女?为什么本是“乞巧节”的七夕,逐渐成了情人

  • 2/5的中国,住在草原上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的,大地,皮肤,住在,上,。,草原,中国

    草原,大地的皮肤。作为我国最大的内陆生态系统,草原不仅维护了一方气候,还是旷达洒脱的草原儿女幕天席地的生存家园。身处这片绿色的海,你甚至可以跨越“秦时明月汉时关”,听到远古的浩瀚回声。那达慕大会的振奋激昂,呼麦长号的低沉神秘,马头琴的深远悠长,以及劝驼歌的忧伤,交织成一阵呼啸

  • 历史上有哪些战争的胜负,是因为一个人而改变的?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许翰

    以往说起这个话题,许多朋友常追忆起的,是那些凭着智慧勇气力挽狂澜,大智大勇的历代英雄们。但同样值得铭记的,还有历史上另一类景象:有些本来已经看到胜利曙光,甚至局面一片大好的战事,却因为某一个人的自私贪婪,白白葬送了胜利机会,甚至给国家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这次要说的,就是某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