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在这中元之夜,让我们聊聊所谓的“鬼节”

在这中元之夜,让我们聊聊所谓的“鬼节”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1534 更新时间:2023/12/15 18:15:36

天地有中气,第一是中元。

新秋七七,月出河汉斗牛间。

今天农历七月十五日, 道教称为中元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民间俗称鬼节、七月半。

中元节主要包含三个主要元素:祭祀祖先的孝道、救赎游魂的宗教慈善以及岁时行乐的表演和观赏。

尽管这个节日 有着浓厚的道、佛两教色彩,但中元节的最初来源,却带有深刻的儒家印迹。

盂兰盆节

关于中元节的起源传说, 很可能是源于一个祭祖的节日,直到魏晋南北朝时,随着佛道二教的渗入,最终形成中元、盂兰盆的节日形式。而祭祖,又和“秋尝”密不可分。

孟秋时祭在先秦时期便已施行。

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古者岁四祭……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尝、冬曰蒸……尝者,以七月尝黍稷也”。

古人在农历孟秋七月作物成熟时, 奉上新收获的瓜果蔬菜和黍稷等谷物粮食,谓之“秋尝”,又称“荐新”“尝新”,即秋天让祖先尝新之意。

“秋尝”还是亲朋友邻相聚品尝收获的日子,这一带有喜庆色彩的节日气氛在一些地方的习俗中依然存在。

原先“秋尝”祭祖的时间 并不一定是在七月十五,后来由于佛教和道教的介入,才固定在此日。

明 陈洪绶 童子礼佛图轴(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盂兰盆”一词 来源于汉传佛教经典《盂兰盆经》,为“解倒悬”之意,即将人的灵魂从困厄中解救出来。

《盂兰盆经》讲的是 佛祖弟子目连想救母亲出恶鬼道苦海,他根据佛祖的指示,在七月十五敬设盂兰盆,用百果饮食供养十方僧众,依靠他们的合力成功救出母亲。由此形成七月十五盂兰盆节。

榆林窟第19窟 目连守孝(局部)

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记载:

“若报罔极之德,霜露之悲,有时斋供,及七月半盂兰盆,望于汝也”。

告诫子孙可以借助盂兰盆节 报答父母恩情,表达孝心。

当时过节是 “僧尼道俗,悉营盆供诸寺院。按《盂兰盆经》云,有七叶功德, 并幡花 (供佛的幢幡彩花) 、歌鼓、果食送之。”

佛教这个节日 大多是在寺庙集体做盆供祭祀。魏晋南北朝后,这个节日就随着佛教的普及开始广泛流行。

明 戴进 钟馗夜游图轴,故宫博物院藏

几乎在同一时期, 道教也将七月十五作为节日命名为“中元”。

在道教世界里, 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元素是天、地、水“三元”。

清 红色缎绣折枝牡丹纹金团寿天官赐福字对联 故宫博物院藏

形成道教信仰的神即天官、地官、水官“三官”。分别主管赐福、赦罪、解厄事宜,其诞辰分别为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十月十五下元,是为“三元日”。上元天官赐福、中元地官赦罪、下元水官解厄。

唐 周昉 地官出游图残卷 故宫博物院藏

据《修行记》记载:“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于是日夜诵经,饿鬼囚徒亦得解脱。”

已经故去的祖先会在中元日回人间, 看望子孙后代,其他孤魂野鬼也会出来捣乱。中元节被称为“鬼节”,正是由此而来。 人们为免遭不测,要在中元节祭祀祖先,燃烧纸钱,既表达孝心,也给孤魂野鬼些许安慰,换取人间生活安宁。道教地官赦罪信仰,遂演变为中元节祭祖孝亲的节俗。

清 朱浣岳 钟馗图立轴,四川博物院藏

中元节是儒释道三教合流的缩影, 这个过程以魏晋为起点, 隋唐时达到鼎盛,出现了儒家秋尝、佛教盂兰、道教中元并行的奇异景象。

南北朝时期,佛教影响力更大,盂兰盆节比中元节更受认可。

到了唐朝,盂兰盆节和中元节则不相上下, 唐朝官员可以在中元节休假一到三天,玄宗曾下令官员在中元节赴道观诵经修斋。唐朝宗大历元年 (公元766年) :

“七月望日,于内道场造盂兰盆,饰以金翠,所费百万……幡花鼓舞,迎呼道路,岁以为”。

唐诗 “看著中元斋日到,自盘金线绣真容”, “绛节飘飖宫国来,中元朝拜上清回”,正是当时中元热烈节庆气氛的真实写照。

从北开始, 中元节取代盂兰盆节成为主流,“六宫最重中元节,院院烧香读道经”。这个节日的宗教色彩也逐渐淡化,从宗教走民俗,节日色彩趋近清明节。

从史料来看,中元节前几天, 人们准备纸糊的祭品,前一天准备秋尝的果品, 当天早上就把素食放在供桌上。各家如果城外有新坟的,即去祭祀扫墓;朝廷举行公祭大会,祭奠前线阵亡的将士。晚上祭祀仪式结束之后,人们去勾栏瓦肆逛夜市,看《目连救母》杂剧,夜市热闹非凡,官府还在河边放莲花河灯,以享江海鬼神。

明清时期中元节习俗更为世俗化。

据成书于清乾隆年间的《帝京岁时纪胜》:“中元祭扫,尤胜清明。绿树阴浓,青禾畅茂,蝉鸣鸟语,兴助人游。”

放河灯更是盛况空前。

“自十三日至十五日放河灯,使小内监持荷叶燃烛其中,罗列两岸,以数千计。又用琉璃作荷花灯数千盏,随波上下……都中小儿亦于是夕执长柄叶,燃烛于内,青光荧荧,如磷火燃。又以青蒿缚香烬数百,燃为星星灯。镂瓜皮,掏莲蓬,俱可为灯,各具一质。结伴呼群,遨游于天街经坛灯月之下,名门灯会,更尽乃归。”

清人甚至有 “绕城秋水河灯满,今夜中元似上元”之说。

总的来说, 中元节起源于佛教的盂兰盆会,后经道教加入,在七月望日“秋尝祭祖”的古代民俗基础上,不断演变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民俗节日。中元节在南北朝到隋唐时期逐步形成,在唐宋之际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它逐渐褪去了外来的、宗教的色彩,向民族化、世俗化方向发展,成为佛、道、儒、民俗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的产物。

标签: 鬼节中元节

更多文章

  • 跨越八百年的丝路对话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丝路

    南宋青白釉瓷执壶。明青花莲纹盘。元朝青釉莲瓣纹双鱼洗。清青花花卉纹方盒。游客在观展。“礁起礁没”版块。游客在观展。展出的文物。南宋酱釉小口陶罐。碧海浩瀚路,千帆竞相渡。黄沙千万城,悠悠驼铃声。一个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海南,一个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关口要塞敦煌。一场展览突破时空

  • 中国这个地方,被誉为“世界美食之都”,国人却有一半人都不知道!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顺德,顺德小吃,世界美食之都

    2014年,顺德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美食之都”的称号了,要知道获得这个称号的城市全球仅有8个,我国占了4个,其中一个便是顺德。本来被评为美食之都,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情。但是相较于蠢萌的成都,网络上却流传着关于另一座美食之都顺德的种种负面传闻。传闻之一是,去过顺德之后

  • 牛郎织女本没有爱情,讲的人多了也便有了爱情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牛郎织女,七夕节,七夕

    今天是七夕。我们通常的理解是,这一天是牛郎织女搭鹊桥相会的日子。如此恩爱的小两口一年中只能见一次,一直以来引发着人们的同情。不过,凡事不能较真,爱情本是美好的象征,为什么人们偏偏选中了有些“悲剧色彩”的牛郎织女?为什么本是“乞巧节”的七夕,逐渐成了情人

  • 2/5的中国,住在草原上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的,大地,皮肤,住在,上,。,草原,中国

    草原,大地的皮肤。作为我国最大的内陆生态系统,草原不仅维护了一方气候,还是旷达洒脱的草原儿女幕天席地的生存家园。身处这片绿色的海,你甚至可以跨越“秦时明月汉时关”,听到远古的浩瀚回声。那达慕大会的振奋激昂,呼麦长号的低沉神秘,马头琴的深远悠长,以及劝驼歌的忧伤,交织成一阵呼啸

  • 历史上有哪些战争的胜负,是因为一个人而改变的?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许翰

    以往说起这个话题,许多朋友常追忆起的,是那些凭着智慧勇气力挽狂澜,大智大勇的历代英雄们。但同样值得铭记的,还有历史上另一类景象:有些本来已经看到胜利曙光,甚至局面一片大好的战事,却因为某一个人的自私贪婪,白白葬送了胜利机会,甚至给国家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这次要说的,就是某些造

  • 今天,仙女们选择不过七夕!答案都在这些古画里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七夕,七夕节

    今天七夕有对象的过七夕节不用说那单身的过啥过乞巧节啊!旧时的这天姑娘们会用穿针引线等游戏向天上的织女星乞求自己心灵手巧乾隆看到这样的场面都忍不住题诗几句桐轩昼静彩针抛,绿倚红偎笑语交。自是女郎工乞巧,柳州文笔漫相嘲。月曼清游图册 桐荫乞巧-清 陈枚所以今天是“女儿节”要美美的

  • 平民的节日:北京“地摊儿”往事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练摊儿,老北京

    1北京的地摊从大明大清到上世纪 九十年代,几百年来兴盛不衰。 从抗战胜利后遍地军装、钢盔、水壶、美国饼干、日本眼药,到八十年代知青返程不好找工作,再到九十年代国企改革下岗大潮……都是全城摆摊的时代。 北京话管摆摊儿叫“练摊儿&rdquo

  • 头号国民零食崛起史:中国人到底吃过多少种瓜子?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人,零食,到底,头号,史,吃过,国民,崛起

    优秀的零食,应该只填嘴、不填胃,便携、易清洁,有一定食用乐趣,又不让人为了吃而分心……不禁让人怀疑,“吃瓜群众”其实应该是“吃瓜子群众”。毕竟,论零食的自我修养,瓜子可比瓜高多了。瓜子+军大衣=漫长的冬天。 图/网络顾名思义

  • 什么是东夏国?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大真国,东夏国

    我国东北地区自古以来便是多民族聚居之地,还诞生了多个有影响力的地方性政权。兴起于金末元初的东夏国(又称“大真国”),由女真人蒲鲜万奴所建,其疆域鼎盛时占有现在的吉林、黑龙江两省的大部分地区,一度是东北地区璀璨文明的代表,几乎重现了唐朝渤海国的繁盛。虽然辽、金都是兴起于东北的政

  • 古代“虎符”能调兵遣将,为何没有人敢仿制?看完感叹古人智慧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虎符

    经常看古装电视剧的人会发现,古代军队调兵是需要一个叫做“虎符”的东西作为凭证,有了这个凭证才能调兵遣将,也就是说这块虎符就相当于军队的管理制度,只有将领见到虎符才能下令军队的调度,那么有人就会存在一个问题,既然虎符就可以调动军队,那么为什么没有人仿制虎符来调兵呢?对于这个问题